網上直播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國經中心經濟每月談:哥本哈根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政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定於2月24日(週三)上午9:00,在中華世紀壇大螢幕廳舉行第七期“經濟每月談”,本期主題為哥本哈根會議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政策。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下載報名錶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哥本哈根會議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政策

活動描述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定於2月24日(週三)上午9:00,在中華世紀壇大螢幕廳舉行第七期“經濟每月談”,本期主題為哥本哈根會議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政策。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我非常歡迎今天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專家以及各路媒體朋友的到來。

    這次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七期經濟每月談,也是2010年的首期經濟每月談的活動,這期的主題是“哥本哈根會議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政策”。

    接下來讓我們掌聲有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魏部長來主持。掌聲有請。

    2010-02-24 09:02:03

  • 魏建國: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非常高興今天和大家一塊參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七期經濟每月談,我們新年剛開始,春節剛過,但是大家知道,正月十五還沒有過,我們還在年裏面,所以我首先祝大家新年愉快,新的一年虎年大吉,身體健康。

    2010-02-24 09:09:01

  • 魏建國:

    大家知道,如果前幾年我們談起氣候的話,肯定大家都認為這是指春夏秋冬,是指我們出行穿衣。但是現在如果我們一談起氣候變化的話,這四個詞一定會引起世界上的關注,那就是大家都關心各行各業的發展,關心我們共建這個地球,以及我們人類的未來。所以,前些時候,特別是去年年底,我們大家都看到了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哥本哈根會議,大家從頭到尾都給予了關注,同時大家也覺得由於某些發達國家沒有兌現它們的承諾,所以哥本哈根會議開得不盡人意。那麼,對於今年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所提到的,2010年6月份的波恩會議,以及今年年底在墨西哥舉行的氣候會議,這又成為我們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2010-02-24 09:12:29

  • 魏建國:

    特別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是如何推進整個氣候變化大會的進程的,又是如何維護髮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利益的;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中國又如何在氣候變化上採取哪些戰略和政策,中國的減排實踐到底目前進行的怎麼樣?CDM到底還要不要?這些都是我們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我要特別告訴大家的是,在我們舉行這次經濟每月談之前,我們CCIEE網站上就蒐集到了接近100多個問題,可見大家對這個問題特別關心、特別重視。好在我們今天的經濟每月談請來了豪華的陣容,這個陣容中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學者和政府的官員,他們會為我們今天的會議增光添彩,會為我們大家所關心的問題給予儘量的解答。所以,我建議大家用熱烈的掌聲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2010-02-24 09:14:01

  • 魏建國:

    下面我介紹一下:發展改革委氣候變化司的蘇偉司長,大家知道他是我們這次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的副團長,也是我們談判的首席代表。下面是我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大使,他也是這次中國代表團的副團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教授,我要特地跟大家介紹的是,潘家華所長22日剛剛給中央政治局講了一堂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課,他今天到我們這兒來,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我們再次表示歡迎。我們的嘉賓還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高級研究員曾少軍博士。

    2010-02-24 09:15:45

  • 魏建國:

    今天,在臺上的是我們的主講嘉賓,我們還請到了點評嘉賓,這些點評嘉賓也是我們國家在氣候變化、新能源、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方面的權威和專家。他們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齊曄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馬中教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徐華清研究員。我也在這兒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昨天給我們政治局講課的,除了我們潘所長之外,還有一位是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徐華清研究員,我們也把掌聲給他。還有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林而達研究員。他也是我們這次中國到哥本哈根顧問團的副團長。今天我們請到在臺上的主講嘉賓和台下的點評嘉賓都參加了哥本哈根會議。

    2010-02-24 09:18:33

  • 魏建國:

    下面,我們將進入今天會議的第一階段,請在主席臺就坐的各位主講嘉賓,就今天的主題談談自己的觀點。大家知道,蘇司長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是中國代表團的副團長,他在哥本哈根上所發表的著名的一句話“兩美元還不夠買一塊棺材板”的幽默批評,為世界媒體所引用。我們都知道蘇司長談判經驗豐富,長期以來就一直代表中國參加了國際氣候變化的談判。回顧他所經歷的氣候變化談判的歷程,我們今天榮幸地請到蘇司長,讓他來講講,談一談他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的感想,談談中國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公共政策和國家戰略,我想我們把熱烈的掌聲送給蘇司長,讓他與我們一道分享。

    2010-02-24 09:20:32

  • 蘇偉:

    主持人、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的中國國際交流中心舉辦的經濟每月談,剛才魏秘書長也講了,主題是哥本哈根會議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哥本哈根會議過去兩個多月,但是一提到哥本哈根會議大家的關注和興趣依然不減當時,這説明瞭什麼?説明瞭哥本哈根會議還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當哥本哈根會議的喧囂歸於平靜的時候,當談判場上的塵埃漸漸落定的時候,我們回頭看看哥本哈根會議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2010-02-24 09:23:38

  • 蘇偉:

    我覺得哥本哈根會議主要有三大成果,一是提高了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了解和認識,這點應該是非常明確的。剛才秘書長也講了,以前提到“氣候”兩個字,大家想到的是春夏秋冬、颳風下雨,現在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遠遠超出了當時的一些看法和認識。現在講到氣候變化,是個環境問題、是個科學問題、是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哥本哈根會議在全球範圍內完成了一次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空前的政治任務。經過哥本哈根會議,氣候變化問題現在應當説是無人不曉、無人不談的話題。大家都在談氣候變化的問題,關注氣候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應對全球所面臨的挑戰。

    2010-02-24 09:25:15

  • 蘇偉:

    第二,哥本哈根會議形成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治共識,明確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低碳化的方向,也預示著新一輪世界經濟競爭和技術變更的開始。雖然説關於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一直存在疑問,但是應當説主流的看法是人為的活動,特別是過去兩百年工業化發展過程當中,發達國家大量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造成了現在氣候變化的問題,這一點大家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所以哥本哈根會議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確認了這一共識,確認了各國都要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採取積極的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各自的貢獻。

    2010-02-24 09:27:16

  • 蘇偉:

    第三,哥本哈根的第三大成果,就是確認了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則和體制,原則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要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要有公平的原則。所謂確認的體制是,確認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一個主渠道、一個最具有合法性的進程。

    2010-02-24 09:32:23

  • 蘇偉:

    哥本哈根會議除了確定了原則和體制外,也在全面、有效、持續推進《公約》和《議定書》的實施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在全球長期行動目標、發達國家量化減排指標,以及新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支援,以及關於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採取適當的國內減緩行動方面,都達成了一些原則的共識,這也就是哥本哈根會議當中所確認的若干項的共識,為今年的哥本哈根會議能夠取得成果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010-02-24 09:33:47

  • 蘇偉:

    對於中國而言,哥本哈根會議為我們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和重要的機遇。剛才魏秘書長也提到22號的時候中央政治局舉行了第19次的集體學習,主題就是研究如何實現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其中總書記專門發表了講話,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我們國家重大的國家戰略,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機遇。

    2010-02-24 09:33:59

  • 蘇偉: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去年8月也做出了關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逐步健全了相關法律法規、行政管理、價格調控、全民行動等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形成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政策。這些戰略和政策,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2010-02-24 09:34:37

  • 蘇偉:

    第一,氣候變化問題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要立足於推動科學發展,立足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現實的需要和長遠的利益來應對氣候變化,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的國家戰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建設“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政策的第一個主要的內容。

    2010-02-24 09:36:16

  • 蘇偉:

    第二,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關係到中國人民,也涉及到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和長遠發展。所以要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基本框架,堅持“共同帶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巴厘路線圖,對外也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應對氣候變化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採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動,積極推進經濟和産業調整,優化能源結構,鼓勵節能、提高能效,不斷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科研投入,努力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也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將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通過增加森林碳匯,同時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2010-02-24 09:37:04

  • 蘇偉:

    第四,積極研發低碳技術。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發揮著一個非常關鍵的和核心的作用,通過研發低碳技術、加大綠色投資、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增長,我們要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迴圈經濟,創造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加強節能,提高能效,清潔煤和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等低碳和無碳技術的研發和排放的力度,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完善相關的保障措施,包括財政、稅收、價格、金融等等政策措施,健全相應的管理體制和監督實施機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從我國國情與實際出發,開展相應的試點示範,開展碳強度排放的制度,探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機制。在特定區域也可以探索一些通過市場的機制和手段,包括在一定範圍內開展探索性的碳排放交易,這在政策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人大決議當中也提到了。同時要不斷地提高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因為這個氣候變化和所有人都有關係,所以不僅僅是政府、企業的,還應該是全民的行動、全民的意識,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實際上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既有生産方式轉變的問題,也有消費方式、消費模式、生活方式的改變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僅要適應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我們老百姓日常生活也要適應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

    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我國加快發展方式方法轉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的抓手,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不僅僅是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一個莊嚴承諾,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更是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個內在需求。

    謝謝大家!

    2010-02-24 09:39:17

  • 魏建國:

    我們真的要感謝蘇司長,他用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講了兩個很重大的內容,一個是這次哥本哈根會議的三大成果,第二個是他講了四條關於我們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公共政策和國家戰略,使我們大家明確了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努力。特別是我感到他提出的,中國在如何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我們既要努力推動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又要切實維護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各項權益,這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蘇司長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內做了這麼兩個大題目的闡述,我們應該再次把掌聲送給他。

    下面我們還要請出哥本哈根會議中國團的另外一位副團長,那就是外交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大使。于大使是一名資深的外交官,他和我們蘇司長一樣,在外交戰線身經百戰。2007年9月,外交部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對外工作領導小組,于大使剛剛從駐坦尚尼亞回來,在坦尚尼亞期間,中坦的友誼,特別是坦讚鐵路一直是牽掛著我們國家老一輩領導人和三代領導人的共同的關心,于大使在促進經貿關係和人民友誼的發展,為促進中非經貿關係和人民友誼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現在從非洲轉到應對氣候變化這個領域。我和于大使也有所接觸,于大使在外交部素以“冷靜、謹慎”著稱。于大使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裏,人家都説他在好多問題上緊咬不放。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形勢,我們想請於大使來説説,您是怎麼判斷的?您認為中國在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戰略?下面有請於大使解答。

    2010-02-24 09:42:15

  • 于慶泰:

    謝謝秘書長。大家早上好!很高興參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經濟每月談交流會,這次交流會的主題是聚焦後哥本哈根時代。剛才秘書長也給我交代了一個題目,但我想為了講好後哥本哈根時代,應該從哥本哈根會議以及會議之前談起。大家可能都記得,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發達國家有意地把注意力引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發展中的大國,個別國家還特別渲染,哥本哈根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中國,在於中國如何行動。所以,當時的情況,我們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如何有效地化解壓力,在維護我們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同時,積極促成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是我們在哥本哈根前夕所面臨的重大的外交問題。

    2010-02-24 09:48:17

  • 于慶泰:

    在這個大的背景下面,中國政府做了這樣幾件事:第一,在會議之前,主動地向世界宣佈了我們在未來十多年的時間裏,為應對氣候變化將採取的國家行動目標。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溫總理在他的講話裏又向世界宣佈,儘管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儘管我們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的嚴峻挑戰,中國仍然願意為應對氣候變化承擔極具挑戰性的行動目標。他又明確地指出,不論我們面臨多大的困難,我們都將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這些目標,並且努力去爭取做得更好。中國的這個實質性的行動,不僅向世界展示了我們對應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的挑戰高度負責任的根本態度,同時也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建設性的氛圍。

    第二,溫家寶總理親自出席大會,他在短短的三天時間裏,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會見了很多國家的領導人,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包括大國以及幾十萬人口的小國。同各方深入交換意見,為縮小分歧,促進共識,積極地做各方的工作。同時,中國代表團也以非常明確的語言指出,中國已經提出的自主行動目標是不容談判的。這樣就挫敗了少數國家壓中國承擔超出我們責任、超出我們能力的義務的做法,有效地維護了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和發展空間。

    第三,在會議的最後階段,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會議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很可能會無法取得任何結果最終以失敗告終。在這種危機關頭,溫家寶總理親赴一線做工作,最終同有關國家領導人在一起,就談判當中的核心難點問題達成共識,為促成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避免無果而終,最終取得積極成果,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2010-02-24 09:49:32

  • 于慶泰:

    因此,回顧哥本哈根會議的整個過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是極具建設性的,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哥本哈根會議能否取得階段性的積極成果還是一個非常大的問號。

    現在已經進入了後哥本哈根時期,各方都在對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對兩年以前的巴厘島氣候大會到哥本哈根之間兩年的這種國際談判和合作過程進行評估,所以哥本哈根會後各方都應該進行反思和調整的階段,著眼點是今後的談判進程以及定於今年年底召開的墨西哥氣候大會,各方的立場和策略都可能出現一些調整和變化,但我個人認為,在一些核心問題上,各個主要方的立場不大可能會有實質性的變化。

    2010-02-24 09:52:26

  • 于慶泰:

    首先,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尋求合作的基本態度不會改變,儘管各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分歧將長期存在,各國仍將會為尋求所謂最低限度的共識作為合作的基礎,為實現這一目標會繼續努力。

    第二,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發展權益的基本立場不會改變。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問題的受害者,同時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又面臨著發展自己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消除貧困等等非常嚴峻的挑戰。發展中國家在未來階段的談判中,將繼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同時也會在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框架內積極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第三,我個人認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既定政策不會有實質性改變,發達國家在兌現減排和資金有效利用方面缺乏誠意,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未來階段也很難估計,也很難有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他們要繼續壓發展中國家承擔不合理的義務。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的新興大國仍將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因此,可以估計在未來的一年裏,氣候外交舞臺上仍將是一種共識與矛盾交織、合作與鬥爭並存的基本態勢。國際談判進程仍將面臨重重困難。

    2010-02-24 09:54:30

  • 于慶泰:

    面對這樣一種形勢,中國該怎麼辦?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但是概括起來可以講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著特殊的困難。實現我們已經提出的行動目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們就必須立足科學發展,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堅定不移地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

    第二,繼續有效地參加國際談判進程,積極地推動國際合作,維護我們的主權和發展權,同時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應該我們承擔的責任,就要積極地承擔,並且言必信、行必果;不應該由我們承擔的責任,有損我們國家利益的,不管談判中的壓力有多大,我們也要堅決地頂住,因為我們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的發展權是不容談判的。謝謝大家!

    2010-02-24 09:57:33

  • 魏建國:

    謝謝于大使,他用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把整個哥本哈根談判的情況做了一個一目了然的介紹,使我們清楚地看到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立場。大家也知道,在氣候變化大會談判桌子上,發展中國家要求得到的3000億美元的援助,不是一個福利,而是發達國家在當前國際協議下面應該遵從的法律義務。發達國家在減排援助上,沒有兌現它的承諾。所以,在這個哥本哈根會議上,進展不盡人意。他自己連一句“對不起”的話都不説,反而責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在這個會議上,把“沒有取得進展”歸罪于中國,實際上是一點道理都沒有。所以我們在看到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在會後所發表的言論之後,我們就看到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關於各自權利和義務上的分歧還是很嚴重的。所以我們也感謝于慶泰大使,對我們下一步如何做出談判,提出了他的建議和想法。

    在這中間談判是很複雜的,用什麼樣的理論去鬥爭、去爭取,特別是爭取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利益,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這個方面,我建議大家聽一聽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教授的意見,他提出了碳預算的理論。這個碳預算的理論不僅受到了國內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但也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見,甚至是曲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國內很多的企業家和理論家、學者也紛紛提出了一些問題,所以我們想請潘所長能夠在今天為我們進一步地説一説,中國在複雜的國際氣候博弈談判中,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理論為指導,這種氣候的博弈在未來的前景是怎麼樣的?我相信,這也是我們在座的每個同志都想聽的,下面我們有請潘家華所長。

    2010-02-24 09:58:54

  • 潘家華:

    謝謝秘書長。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剛才蘇司長、于大使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基本上都講完了,所以我現在沒有就哥本哈根相關情況的介紹。剛才秘書長就讓我談個人認識,個人認識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非常大,所以我今天有五點問題可以與大家一塊交流和分享。

    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大家知道什麼是氣候變化?第二,想與大家一塊討論的是國情、排放空間、發展空間是什麼樣的關係?第三,在泛政治化的減排利益的國際博弈是種什麼樣的格局;第四,如何看低碳經濟;第五,我們只能通過發展來低碳化。

    2010-02-24 10:01:57

  • 潘家華:

    先就第一個問題與大家討論,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以微生物為特徵的氣候變化改變,從法律方面來講,科學應對的問題,我們現在對這個問題的很多理解已經超出了科學和法律的範疇。氣候變化究竟是什麼?我們倒是覺得氣候變化應該是一面旗幟,什麼樣的旗幟,它是發展經濟,節能減排,改善生活和消費方式,推動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産生深刻變革的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可以打,現在大家都在打。既然是旗幟,就有可能拉大旗作虎皮,氣候變化就可能變成一根棍子。談氣候變化在政治上是正確的,在道德上是高尚的,而在經濟上是有殺傷力的,應對氣候變化是要付出代價的。也可以用來扣政治帽子,可以進行道德指摘,也可以作為糖衣炮彈。所以現在氣候變化也是一根棍子。它還是一座高山,高不可攀,需要腳踏實地付出艱辛的努力,一步步奮力前行。我們現在沒有纜車,你交錢也沒有這個纜車,只能慢慢爬。所以我們要一鼓作氣地奮力攀登。同時我們也需要審時度勢,繞行也是必要的。有時可能還會走下坡路然後再往上攀登,氣候變化是一個高山。也有人説,氣候變化是一個陷阱。本來這個氣候變化可以合作,可以很好地保護環境,但從哥本哈根的情況來看,感覺氣候變化是一個話柄,發達國家沒有任何實際的東西。我們看哥本哈根會議,顯然是一個佈滿鮮花、看似坦途的陷阱,掉下去就會不能自拔。在我來看,氣候變化還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個扁舟,人類需要同舟共濟,在生存發展中應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同舟共濟才能前行。

    2010-02-24 10:04:27

  • 潘家華:

    排放空間與發展的關係。國情無非就是人口、經濟、技術、文化、制度、體制,最後是一個自然資源稟賦。國情是這樣的。

    排放空間是什麼呢?無非是消耗的空間、現在佔有的空間,將來需要的空間。這是排放空間。

    發展空間是什麼呢?無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發展速度,二是發展水準,三是發展規模。顯然,這三者之間,國情、排放空間、發展空間是相互聯繫的。有人説排放空間和發展空間是辯證的關係,好象也是這樣。因為發展和溫室氣體沒有關係,沒有溫室氣體我們也照樣發展。但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這個關係不可以割裂,發展關係在當前的情況下等同於排放空間,沒有排放空間,發展空間就受到制約。

    2010-02-24 10:08:04

  • 潘家華:

    第三個問題,泛政治化條件下的國際利益締約國。大家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氣候變化經過二十多年的談判,為什麼是涇渭分明、南北必爭,這顯然是在利益上有分歧。減排顯然是要有成本的,如果沒有成本,發達國家不會這樣,發展中國家不會望而卻步。正是因為有成本,大家都有難處,發達國家有難處,發展中國家也有難處。發達國家的難處是什麼呢?佔用既得利益。發展中國家爭取的是什麼呢?發展的權益。你沒有排放空間,就沒有將來的發展速度、規模、水準。

    衣索比亞每人平均0.08噸的二氧化碳,這肯定是低碳。我們需要這樣的低碳嗎?顯然是不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剛才我們説了氣候變化是一葉扁舟,大家都在地球上,為了人類共同的未來,我們也要同舟共濟。這個同舟共濟並不僅表明競爭,也有合作。南北有競爭關係,為了低碳技術的競爭,為了今後經濟的競爭,在這個過程中,發達國家如果永遠處於優先地位的話,發展中國家永遠是跟著發達國家走;發展中國家如果有一個高起點,我們也可以發揮能動性、創造力,我們也有競爭優勢,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在這個博弈中也有這樣的低碳競爭力的比賽。

    2010-02-24 10:11:07

  • 潘家華:

    第四個問題,如何認識低碳經濟。嚴格意義上來講,就是無碳、零碳,這是不可能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講,發展優先,我們先不受這樣一種既定目標的限制,我們是要發展優先。對我們來講,這是不適用的。低碳發展是一個過程,相對於昨天,相對於現有的基礎,不斷低碳化的過程。我們現在講的低碳經濟,是與低碳化的進程相對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應該高舉低碳經濟的旗幟。現在低碳經濟是與其他技術不一樣,與生態經濟不一樣、綠色經濟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低碳經濟是有約束的,而生態經濟和綠色經濟是沒有約束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高歌,而不應該猛進。

    最後,講講中國的選擇。我們現在要搞低碳,無非就是幾種選擇,停止發展,像美國金融危機,每年消費下降、溫室氣體排放下降,在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現在的溫室氣體排放還不到70%。第二,延緩發展。本來我們可以三十年、五十年,2050年就能夠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得慢慢來,2100年、2200年達到低碳化水準,但大家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沒有這個耐心。那就要加快發展、低碳發展。

    我就這樣幾個問題與大家交流,謝謝大家!

    2010-02-24 10:12:03

  • 魏建國:

    非常感謝潘教授。他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把我們帶到比較好理解的境地。他給我們講了,比作是棍子、比作是高山,比作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就如何進一步地更新中國安全經濟的發展和未來經濟發展的目標提出了理論,今天給我們上了一場很生動的關於氣候變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課。如果説我們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引起各方關注的原因,除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整個大會上做了中國政府的莊嚴承諾之外,中國的專家學者、理論家也為這次大會做了很好的準備。潘所長是這次出席哥本哈根會議顧問團的副團長,所以他提供的理論也為我們在大會上獲得了不同尋常的反響作出了貢獻,我們再次鼓掌感謝。

    實際上,很多外國人都跟我講,我遇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薩克斯,也遇到了一些智庫,確確實實,他們中了解中國情況的人都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採取低碳經濟上,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發達國家還好,但是有些人就是視而不見,就是説中國、指責中國。我舉一個例子,我們中國在清潔發展機制,簡稱是CDM,這個項目活動中,大家在國際上一直公認清潔發展機制中國做得很好,而且也是非常成功的,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就在哥本哈根剛剛開始前幾天,聯合國的一個叫CDM執行理事會,對中國的風電CDM項目提出了質疑,引起了全球廣泛的關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中國做錯了嗎?下面我們要請出CCIEE的高級研究員曾少軍博士,談談他的看法。曾博士不僅擔任我們智庫的高級研究員,而且還擔任著兩個社會職務,一個是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的秘書長,一個是清華大學CDM研發中心的主任。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他受哥本哈根大會的邀請,也代表中國工商界出席了相關的會議,您是否能夠借此機會向我們介紹一下有關的情況,以及您對中國CDM減排實踐和前景的看法。大家歡迎!

    2010-02-24 10:15:56

  • 曾少軍:

    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交流,感到十分榮幸,今天有這麼多的領導,還有這麼多高級專家,當然還有經濟每月談這麼高層次的論壇。前面三位領導和專家分別就氣候變化的政策、談判,以及相關的減排理論做了很好的講解,我個人也深受啟發。借這個機會,我跟大家分享幾點,應主持人剛才的要求,我在哥本哈根參加會議間的活動,給大家做一簡單彙報。另外,就目前聯合國EB關於中國的風電CDM,甚至現在擴展到水電的一些項目,遇到的一些麻煩跟大家提幾點建議。最後,我想就目前,大家在座的很多都在減排的諮詢和交易機構,就目前的情況,與大家做一討論。

    2010-02-24 10:22:31

  • 曾少軍:

    首先,我代表中國工商界所做的一些工作,12月13日—16日,受丹麥王國政府的邀請,我們和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的代表參加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工商界論壇。去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很有趣的事兒,我進去一看大會説要把CDM替代掉。我們看了就感覺,那我們是代表中國工商界來開會的,來這兒幹嗎呢?我一看很不高興。我們就緊接著和他們磋商交流。在會上我也表達了一些觀點,CDM應該講到目前為止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我個人認為是唯一有效的經濟機制,而且是雙贏的機制。這很好,為什麼要替代呢?當然,CDM也有一些毛病,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往往是因為規則的問題引起了矛盾,我的看法是應該修改、應該完善,但不應該替代。甚至是可再生能源、零碳,應該有一些可激勵的措施。當然我們還要幫助不發達國家進行CDM方面的能力建設。我今天來之前,查了一下數據。中國到目前為止註冊的數量是730個,已經簽發的數量是196個,中國發改委批准的項目是2369個,我們做得很好,我們在全球的比例,目前中國是36.16%,第一。但光自己做得好不行,我們還要幫助非洲國家等一些窮國建設。

    2010-02-24 10:25:23

  • 曾少軍:

    另外,行業方法。這是很多西方國家經常在不同的商務會議場合、學術場合提到的觀點。我就強調,行業方法可以作為發達國家內部減排和量化指標,但不能夠用來作為全球統一的排放和技術標準。用這種行業的方法來規範、替代CDM,我認為是輕率的做法,有悖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所以在這個會上非常堅持,要召開新聞發佈會,但如果我們的觀點沒有得到採納這個會也不太好開,最後大會的主席表示,CDM應該加強。之後,我們就拿著中國的五星紅旗參加了記者招待會,這個會才最後進行,在這個方面應該是為中國爭取到了一些利益,這是跟大家彙報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我的工作。

    2010-02-24 10:28:56

  • 曾少軍:

    第二,談談包括前兩天EB對中國的水電項目提出的一些廣泛的審查,風電項目有兩個過的,還有八個沒過,還有70多個項目。風電主要是涉及到電價的問題,在座的也有外國朋友,以我個人的親身經驗,我在做中國第一個風電CDM的時候,當時的電價是0.467元,在江蘇如東,但現在江蘇如東的電價發展到0.61元-0.62元,怎麼會説政府的電價低於這個電價呢?所以我覺得聯合國對中國的情況沒有了解得很清楚。他們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所以在這個方面,包括我們的水電,現在主要是收盈率方面,根據小水電規程是12%,現在有可能提到8%,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怎麼辦?

    2010-02-24 10:31:59

  • 曾少軍:

    我有三個方面的建議:第一,要冷靜對待。要嚴格按照聯合國的CDM的方法和規則辦事。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就應該沒有錯,應該據理力爭。

    第二,大家要團結起來,通過行業組織和聯合國進行交涉。氣候管理部門也做了很多工作,有的企業自己也進行了聯合和呼籲。我經常講一個觀點,一個人的聲音是有限的,一群人發出怒吼就代表了聲音。我們用行業的聲音,幫助我們政府從另外的角度做一些工作,這方面我們有關部門也在推動相關行業的成立。特別是各個諮詢機構不要自行其是,他給聯合國答覆的是一個標準,另一個機構給聯合國答覆的又是另一個標準。所以這些方面大家應該加強溝通和交流。

    第三,密切注意聯合國各種規則,這本身是一個經常變化的,每個月都要開會,所以在這方面我們每一個交易機構要注意。

    最後,跟大家交流一下關於減排這塊的企業今後怎麼辦。我在不同的學術刊物、交流場合都提出一個概念,就是減排管理。大家可能知道一個能源管理的概念,我借這個能源管理推及到減排管理,今後我覺得我們不要僅僅盯著CDM諮詢這一塊,你會很被動的,越做越窄,所以我提出了四個方向,一是CDM可以繼續做;二是資源減排這塊要給予足夠的關注;三是建議大家對能源審計這塊的業務要充分介入。最後,建議大家在可能的情況下,資金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可以介入減排項目投資。

    2010-02-24 10:34:00

  • 曾少軍:

    總之,對大家的建議,要放眼長遠,要堅定信心,越是在這種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希望。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是市場化的減排機制不是到氣候變化所採用的,實際在上世紀70年代,市場化的減排機制,在污染治理領域裏已經被證明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我和有的朋友交流的時候説,從事氣候變化事業是很光榮、很偉大的一份事業。也許,在我們這一輩子結束的時候也沒有完,但當我們兩眼一閉回顧這一輩子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件對人類很有意義的事,同時會感到很欣慰,謝謝大家!

    2010-02-24 10:37:02

  • 魏建國:

    謝謝曾少軍博士。他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據理力爭,代表著中國的工商界,代表著中國的研究人員和理論界,最後使大會接受了我們中方的建議。實際上他們也是配合著中國政府代表團做了大量的工作。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到,中國政府代表團、專家學者,以及工商人士,在整個會議上是真正的團結一致、上下結合、內外結合,取得了這場勝利。所以我們應該也把掌聲送給曾少軍博士。

    今天的機會真是難得,我們很難有機會把在座的,像蘇偉司長、于大使,他們經常在國外跑,一年當中,可能有一半的時間進行國際談判和國際會議。他們倆都很難在一塊,但我們今天有這樣的豪華陣容,有這麼多人參加,是非常難得的。

    下一步進入點評階段,我們主席臺在座的是參加會議的,還有一些學者、專家,請他們就我們主席臺上的各位嘉賓所講的進行點評。他們也是知名學者,也有自己的理論。我們希望他們可以就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也來談一談。

    首先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齊曄教授,他是在氣候領域中很著名的學者,我們最近特別注意到,齊曄教授提出了“低碳經濟地球系統觀的實踐觀點”,我們對此還很陌生。還有專家學者對當前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有不同的解釋,下面我們請齊教授對臺上的幾位嘉賓進行點評。歡迎齊教授。

    2010-02-24 10:38:03

  • 齊曄:

    尊敬的魏秘書長,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利用這個機會,向我們中國談判代表團的團員和智庫的專家,包括相關行業的、非政府組織的人員,在哥本哈根大會前後所發揮的作用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剛才魏秘書長讓我談是變冷還是變暖的問題,這個問題大家是有一些爭議。但有一點,沒有爭議的是什麼呢?就是氣候變化這個問題現在是變得越來越熱烈。今天談不上是點評,剛才聽了各位領導和專家的發言之後,我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和感受。

    2010-02-24 10:41:13

  • 齊曄:

    首先,我覺得在和平時期,我們的談判代表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看來,他們從容不迫、溫文爾雅、面帶微笑地對待談判,但我們知道任何談判都是艱苦卓絕的。氣候談判又和其他談判不一樣,因為他們所代表的不是一個集團的利益,也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利益,而是涉及到整個人類、全球的利益。這樣的談判涉及到的範圍如此廣泛、影響如此深遠,他就更加艱苦。他們身上所肩負的是非常重大的責任,負重並不足惜,甚至還要受到一些誤會,甚至是無端的指責,所以我在此表示非常大的敬意。

    剛才聽了各位專家發言之後,我們認識全球變化的問題,剛才感覺到,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和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從不同的維度,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從時間上來看,顯然是有近期的視角和遠期的視角。從近期的視角來看,剛才蘇司長和潘教授都談到了,氣候變化問題在近期來講,甚至在中期來講是發展空間的問題。我們知道中國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初期甚至於剛剛起步的階段,這個階段非常特殊。它表現的突出特徵就在於單位GDP能源的燃燒和碳排放的含量是非常密集的。這點和廣大發達國家是不同的,發達國家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的階段,步入了後工業化資訊化的階段。當GDP增加的時候,碳排放不僅僅沒有增加,而且是減少。當然,在這當中也是受益於整個全球化,因為有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為此承擔了碳排放的數量和責任。這是一個非常不同之處。

    2010-02-24 10:42:15

  • 齊曄:

    在中國來看,我們有差不多三分之二,有60%—70%是用在製造業和生産方面。在發達國家,剛好是倒過來的。三分之二碳排放是用在消費領域。談判的核心問題之一就在於發展中國家要不要維護和保持發展空間,特別是當貧困、疾病、不發達甚至不均衡的情況之下,這點表現得特別突出。

    順著時間的維度來看,是長期的。從長期來講,氣候變化的談判,氣候變化應對工作的實質,在於國家經濟競爭力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們知道經歷了過去二三百年工業化的過程之後,我們有一個碳基能源的時代逐步轉化成非碳基能源時代的過渡時期,誰掌握了非碳基能源的技術、非碳基能源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制度,誰就在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當中就佔據主動。從長遠來看,它又是經濟發展競爭力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在整個談判過程當中,既有爭論,既有鬥爭,又有合作,因為我們著眼于全球的未來,著眼于經濟社會的競爭力。

    2010-02-24 10:45:50

  • 齊曄:

    從空間上來看,首先氣候是一個全球的問題,涉及到全人類的福祉,正如剛才潘教授所提到的,這是一個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也是在去年的時候,美國國務卿希拉裏訪華之前,提到我們是同舟共濟。我們知道,當時提到的是在應對金融危機上同舟共濟。應對氣候變化上,我們更要同舟共濟。只是説在這一艘船上,有的人是包裹巨大的財富,有的是相對比較貧困。誰先扔掉一些包袱,誰先減少重量,這是顯而易見的,誰來承擔更重大的責任、誰來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哥本哈根談判當中,我們發現恰恰相反,一些相對經濟欠發達、後發達的國家,反而發揮了更加積極、更加主動、更加具有前瞻性的作用。

    從一個國家治理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來看,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恰恰是我們改變和優化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戰略機遇。這也是剛才蘇司長提到的,中央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當作中國重大的國家戰略。我們沒有太多的國家戰略,這個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從這個視角來看就有兩個均衡、兩個平衡,一個是平衡我們的近期和遠期,這之間是有矛盾。不能僅僅為了未來的競爭力犧牲目前的發展空間,也不能僅僅考慮目前的發展空間就忘卻了未來的競爭力。有一個國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間的平衡,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利益而犧牲全球的利益,裏面有一個均衡。所以在整個談判當中也好,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也好,我們發現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平等和道義的問題、公平和道義的問題。當大家把目光放在利益上之時,往往忽視了公平和道義的問題。當然,這個公平和道義不僅僅是在發展中國家當中,也在各個地區之間。在這個過程中,它註定是一個艱苦卓絕的努力。在這個問題中,我們聽到太多的喧囂、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滿和太多的悲觀,在這個過程當中,恰恰我們所需要的,是曾少軍博士所表現出的積極的、樂觀的、理想主義的東西。

    我看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年輕人,讓我想起了幾十年前偉大領袖毛主席所談到的“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這句話,如果我們把發達國家看作是他們,把發展中國家看作是我們,我們不妨這麼説:世界是他們的,地球是他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大家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謝謝大家!

    2010-02-24 10:47:26

  • 魏建國:

    謝謝齊教授精彩的發言、精彩的點評。我們從網上資料了解到,對於氣候變暖的看法,國內還有一些學者有不同的意見。我了解到,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的馬中教授,就對現在氣候變化、低碳經濟會不會是西方人搞的一個陷阱、一個陰謀的問題有獨到見解,大家也希望聽聽馬中教授的意見和想法。有請馬教授。

    2010-02-24 10:51:22

  • 馬中:

    謝謝秘書長。各位來賓,各位聽眾,大家上午好!我很高興、很榮幸受到邀請出席這次經濟每月談,今天的主題是氣候變化,特別是哥本哈根會議後我們的戰略、方向、發展。剛才秘書長也談到了,我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看法,我想利用這個機會比較全面或者是能夠比較準確地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當然,主題還是哥本哈根之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對策問題。

    前面幾位嘉賓從不同角度都談到了哥本哈根會議之後,對於氣候變化,國家的對策、戰略,包括企業採取的行動、機遇和條件。我認為哥本哈根大會,有人説是無果而終,或者説是在最後挽狂瀾于既倒,還是達成了積極的成果,我認為依然是有成效的、是有用的。

    2010-02-24 10:52:38

  • 馬中:

    有三點我認為非常值得的,第一點,這次大會,包括會議之前、會議之中和會議之後所發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像我們幾十年以來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這些人士長年所期盼的,全球各個國家對於氣候問題、對於環境問題在一夜之間,幾乎是一夜之間,迅速達到了一個幾十年以來沒有達到的標準,這麼多人出席這個會議也可以見證這點,這點我們都可以預料到的,它提高認識這點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二點,我們認為這次會議雖然説是一次國際大會,世界各國都參與了,我們經常説地球是一個村,是一個大家庭,是親兄弟在一起,但這次會議大家做到了,大家都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也明確了自己的義務,同時也看清楚了各方的利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説清楚了、看清楚了,雖然是親兄弟,也要明算帳,在這個事情上再也不遮遮掩掩,凡事要搞清楚。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説這次會議還對今後我們繼續談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要朝這個方向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們今年還要開會,還要談這個問題,我們這個問題大家都取得共識一定要談,而且要更加認真、深入地去談。因此我認為這次會議是非常積極、有效的。

    2010-02-24 10:56:30

  • 馬中:

    在這樣的認識上,我們回到自己身上來,作為中國應該幹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剛才各位嘉賓都談到了這樣兩個最基本的觀點:第一,中國已經莊嚴承諾,而且要認真履行自主減排。這條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中國政府已經對全世界作出了莊嚴的承諾,而且溫總理特別強調,我們是言必信、行必果。要幹這件事情。

    第二,中國的減排目標、中國的減排行動是國家主權,是不容談判的。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氣候變化,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能做什麼事情呢?我認為中國當前處於千載難逢的最佳機遇,最有可能實現我們所做的承諾和減排。為什麼這麼説?有三點足以證明:第一,中國的減排雖然做出了莊嚴的承諾,但我們面臨著嚴峻的、艱巨的挑戰。第二,我們也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個機會如果不抓住,會後悔終身。第三,我們有能力實現減排目標。

    2010-02-24 10:57:34

  • 馬中:

    我們的挑戰,單位GDP要實現減排目標,這樣的減排實際上是非常困難或者是非常有挑戰性的目標。之所以這樣説,我們面臨三個問題,第一是我們的發展速度,第二是我們的産業結構,第三是我們的發展階段。

    我們現在的發展速度一直遠遠高於所規劃的速度,我們“十一五”規劃是7.5%,但“十一五”過後我們可以盤算一下會達到10%甚至於更高,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平均的發展速度是10%。如果今後我們還保持非常高的發展速度,這個減排就非常困難。因為我們是按照GDP核算減排的。

    第二是結構,齊教授談到中國的經濟結構是非常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結構。我們是以第二産業為主的産業結構減排,它的難度和困難是遠遠高於消費的,而中國産業結構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調整過來,甚至於第二産業還在繼續蔓延。

    第三是階段,中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城鎮化的階段,我們要追求富裕,要追求發展,那就對減排形成了非常高的要求和壓力,這就是挑戰,我們要正視這個挑戰,我們才能認真地實現這個目標,實現和履行我們的行動。

    2010-02-24 10:59:15

  • 馬中:

    談到機會,中國談減排、中國談減碳,並不是剛剛開始。中國早就從制度上、體制上、市場經濟上作出了安排,我們這個已經做出了很長的時間,包括中央提出的“兩型”社會,包括“十一五”規劃約束性的目標,這些對象都是為我們減碳,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早就做好了準備,這就是我們的機會,特別是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為企業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在中國廣泛而深入普遍存在的。中國這樣一個國家,發展速度會很快,特別是幅員遼闊。中國的發展很不均衡,總體上發展很快,但從行業間看、區域間看差異極其巨大,有的企業、有的行業差距可以用幾倍的差距來衡量。在這樣差異非常多樣、差異非常巨大的情況下,這種機會就存在,這種機會能夠使得我們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根據中國的國情採取非常適當、聰明的策略,有可能利用中國的發展不均衡和中國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去解決我們今天所説的,由於發展和發展所産生的問題、碳排放的問題,可以在發展中去解決。中國能夠在承諾之後,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能力。中國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目標實現了,世界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全世界的目標也就實現了。因為中國已經成為數一數二的排放大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減排潛力最大的國家。中國由於發展需求,也是最關注碳排放的國家。有這樣三個第一,我相信中國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能力做好,同時能為全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謝謝大家!

    2010-02-24 11:00:50

  • 魏建國:

    謝謝馬教授。他給我們談到了這次氣候變化給中國帶來機遇與挑戰,也非常感謝馬教授提出的,中國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世界的貢獻。我們今天還榮幸地請到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是一位科學家,他是我們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副主任,也是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科學的專家,他直接參與了國際上IPCC的有關報告的撰寫,他就是林而達研究員。下面我們有請科學家林而達研究員來做點評,大家歡迎。

    2010-02-24 11:03:27

  • 林而達:

    謝謝秘書長,謝謝四位演講人精彩的演講及前面幾位點評人精彩的點評。我想以專家的身份談兩點看法,一個是談對哥本哈根會議的看法;另一個是對如何推進和落實哥本哈根協議,以及如何落實我們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戰略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我談談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區分了發達國家實行量化的節能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實行自主的相對減排的行動和公約規定下的報告制度,這兩種是不一樣的,這種報告制度規定了發展中國家的報告和準備採取的適應減排的這些行動,與收到的資金幫助和技術轉讓是掛鉤的,這在《公約》中第457條中有明確的規定。也正是因為如此,《協議》根據發達國家的承諾,明確了包括這些國家要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實行適應與減緩行動,雖然這與世界銀行説估計的2030年發展中國家適應減緩的資金需求大約是4750億美元相差很遠,但也表明瞭發達國家已經開始認識到資金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因素。《協議》同時還指出,應當為儘早達到全球和國家排放峰值方面開展合作,並認識到發展中國家達到排放峰值時間的範圍可能更長。並要時刻牢記社會經濟發展和消除貧困是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這就是説協議承認發達國家要在中近期以超過發展中國家排放增長速度大幅度減少自己的排放,這些重要的結論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展現了發展中國家已經逐步強大,任何國際事務的決策過程都不容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訴求。

    2010-02-24 11:04:53

  • 林而達:

    但是我認為哥本哈根會議還不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結束,為了推進落實《哥本哈根協議》,特別是推進落實黨中央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提出的戰略,我提出這樣幾條建議:

    第一,建議繼續堅持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作為談判的目標,把哥本哈根會議當做新的起點,通過2010年及以後有效的國際談判來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加強對最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支援,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我們新的努力,要把當前談判的重點放在對方兌現業已作出的減排和資金承諾上,完成他們的中期減排目標。

    第二,建議我們國內的各個部門、各個地方都要提高認識,凝聚共識,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十二五”以及以後幾個五年國民經濟規劃和工作計劃,圍繞落實中央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合理分解任務,把爭取在“十一五”實現單位GDP能源排放強度下降20%左右,把“十二五”、“十三五”再分別繼續下降16%、14%,作為國內約束性指標,同時加強扶貧工作,完善統計部門為基礎的國家溫室氣體的減排,為實現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付出堅持不懈的艱苦努力。

    2010-02-24 11:07:13

  • 林而達:

    第三,建議科技界和企業界要為落實中央的氣候變化的方針政策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措施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特別是要對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如何選擇不同的低碳發展道路和技術提供更多有技術的科技支援,要抓住機遇,特別是要大力發展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最後一個建議,希望新聞界大力宣傳各地、各部門落實中央應對氣候變化的方針政策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各項措施和成功經驗,這樣凝聚力量、樹立信心,迎接全球面臨的挑戰。

    我相信經過不斷地努力,我們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目標一定能夠達到,並繼續為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産生積極而重要的影響。謝謝!

    2010-02-24 11:08:24

  • 魏建國:

    謝謝林老師。特別感謝林老師對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五點建議,這些建議的針對性、操作性都很強。我特別感到高興的是,林老師在最後提到了對媒體的建議,今天參加我們第七期經濟每月談國內的媒體一共有28家,他們是非常重視的,我也在這兒請在座的專家、學者以及參會人員,對這28家媒體在下一步如何實現林教授所期望的那樣,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宣傳,使我們取得更大的勝利。我建議,用掌聲給媒體表示歡迎。

    最後一個點評嘉賓是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徐華清研究員。大家都知道,徐研究員前幾天跟潘家華研究員一塊,給中央政治局做了氣候方面的講解。徐研究員,我們也知道您不僅是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主任,而且直接參與了氣候大會的談判。所以我們想請您來對以上幾位發言嘉賓和你對今後氣候方面的談判的想法,與我們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有請徐研究員。

    2010-02-24 11:08:46

  • 徐華清:

    謝謝秘書長。謝謝四位嘉賓的精彩發言,讓我很受啟發,點評不敢當,就談幾點體會。

    第一,體會最深的是認識問題,就像蘇偉司長提到的,要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要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機遇,這“兩個重大”,我覺得這個認識應該是很高的。這個認識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建立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下,建立在對中國人民負責、對我們子孫後代負責,同時嘉賓剛才也提到了,還要兼顧世界人民的福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有這樣的出發點來認識氣候變化問題,化挑戰為機遇,我們才真正認識了氣候變化。

    第二,如何科學判斷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國內面臨的形勢和要求。剛才于大使也説到了,我們對外的談判、對外工作的核心是為我們的國家利益,為我們發展創造良好的空間。剛才潘教授提到,發展排放空間和發展環境問題,與我們大家都關注的,類似碳關稅、約定調節稅,這些都是我們氣候變化對外是要做好這項工作,就是如何在涉及到國家的核心利益上,要堅持維護我們的主權,維護我們的發展權,維護我們能力的基本政治權,這是很重要的科學判斷。這是對外的。對內也是很重要的,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判斷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小康有什麼樣的新的要求,剛才各位司長也提到了,無論是適應氣候變化,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方面,尤其是哥本哈根會議以後,我們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我們的任務更加艱巨。只有充分認識到這點,面臨形勢的嚴峻新、面臨任務的艱巨性,這樣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重要性就會體現出來。

    2010-02-24 11:10:25

  • 徐華清:

    第三,還要明確我們的目標與任務。剛才司長也提到,哥本哈根會議之前,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來四個量化的數據,大家比較清楚,到2020年,第一是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40%—45%,第二是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第三是發展林業,增加碳匯的指標,一個是森林面積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這個目標應該是很明確的。現在對於我們來説,很關鍵的是要落實任務,尤其是大家注意到的,40%—45%是一個約束性指標。什麼是約束性指標?政府進一步明確並強化了政府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責任方面的指標,也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在“十二五”期間一定要明確目標部署,明確任務,我們各部門、各地方,包括曾少軍博士提到的,包括NGO、社會團體,應該就如何落實、如何實現45%的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2010-02-24 11:11:26

  • 徐華清:

    第四,落實相關的政策措施。有了目標、任務,我們如果政策措施不到位,目標和任務是懸在空中的。我們有兩個方面的任務,一個是完善已有的政策,包括産業政策、財稅政策相關的技術政策,其中有很重要的是如何推動未來的發展,已有的政策措施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夠的,已有的政策措施是很難保證我們40%—45%的目標,我們要做得更好,應該對全世界人民的福祉予以考慮,我們應該探討、探索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這個政策剛才蘇司長也提到了,比如價格方面、稅收方面、碳稅方面、市場制度方面,這是在政策方面。

    2010-02-24 11:19:23

  • 徐華清:

    在相關保障措施方面也是很重要的,最核心的是法律法規,尤其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工作,這項工作要加快進程。只有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得有真正的保障。還有一項工作是很重要的,我們國內能源法的立法工作,因為能源與氣候變化由於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與此緊密相關,我們應該用變革的理念來推進國內能源法的立法工作,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調整能源結構作為立法的基本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有比較好的、全社會都參與的氛圍,全社會都明確的,包括我們的政府,包括我們的企業,包括我們的公眾,包括我們的媒體,有全面行動的參與機制,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也是很光明的。謝謝大家!

    2010-02-24 11:19:54

  • 魏建國:

    謝謝徐教授。雖然他講不敢點評,實際上他已經做了五點點評,點評得都很好。我想,我們下一階段就把時間留給在座的參與者,很多同志都跟我一樣,到這兒來之後,有很多問題,每位同志只能提一個問題,在提之前,你可以做一個説明,你是哪個單位的。也可以點名請臺上的嘉賓與點評嘉賓回答問題,也可以籠統地提問題。下面提問開始。

    2010-02-24 11:21:02

  • 經濟日報記者:

    請問潘家華教授,關於二氧化碳減排,現在國際上您認為哪些指標是比較客觀公正的,科學公正的,適用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且又能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謝謝!

    2010-02-24 11:21:58

  • 潘家華:

    關於溫室氣體減排,有三大類指標,一類是絕對量化減排指標,這是對發展中國家所要求的,相對某一年總量需要下降,對發達國家在經濟復蘇和哥本哈根協議談判中的要求就是這樣的。第二類,相對的減排指標,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單位産出,可以是單位GDP産出,也可以是單位産品的碳排放的指標;另外一類是相對於某類發展的基準線,如果是照常增長的話,以這樣的照常的排放降低,這也算是一種減排經濟指標。這是在哥本哈根協議中很多發展中國家所提的,像中國和印度就是採取單位GDP減排下降指標;南非、巴西、印度尼西亞是相對照常排放降低的指標。第三類是輔助性指標,比如能源,非化石能源、無碳能源,在能源中的所佔比例;第二是森林碳匯。當然還有其他相關性的輔助指標。對中國來講,絕對量的減排當前是不現實的,當前是以相對低碳的形式發展。對於輔助性的指標,我們也是要根據國情提出適當的指標,從國內來講也是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客觀需要。

    2010-02-24 11:22:40

  • 鳳凰網記者:

    我代表鳳凰網的網友,很多網友都問到中國國內有沒有可能實行總量控制稅?

    2010-02-24 11:26:54

  • 蘇偉: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講到總量控制稅,中國會不會也在國內實行?答案是非常明確的,因為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每人平均排放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講低很多。中國還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的艱巨任務,中國在歷史上的排放,對造成氣候變化是沒有什麼歷史責任的。基於這些考慮,在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根據中國的能力,根據中國的責任,中國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還不應當,也不會對溫室氣體排放設定一個上限。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為了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改善民生、消除貧困,還要有一個相應增長的過程。我想在近期中國國內是不會採取總量控制稅的方式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會採取積極的措施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 關於減緩,實際上中國政策也非常明確,我們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黨中央、國務院也正式公佈了:我們要到2020年,相對於200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這也是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過程中做出的一個實實在在的重要舉措和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國會積極地採取措施,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來實現這一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也是不容易的,這個目標也是經過充分的論證,的的確確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考慮到中國的發展階段所提出來的。我們當時也認識到這個目標是不能輕而易舉實現的,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要落實到2020年的目標,溫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也講了,中國要言必信、行必果。中國是説話算話的,不是應付媒體、應付公眾,實際上是非常認真的。所以中國將致力於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剛才也講到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今後一段時間的一個重要的任務、一項重大的戰略。這不僅僅是一項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某種意義上來説,這是一種挑戰,我們要化挑戰為機遇,我們要抓住氣候變化給我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機遇,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 2010-02-24 11:27:18

  • 提問者:

    我來自發改委的一名研究人員,我想請教于大使一個問題,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報出來的一些氣候事件告訴我們,有一些發達國家在爭取自己利益的同時,在偷偷摸摸回避自己的責任,這説明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在未來的墨西哥會議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們想只有準確的把握形勢,才能為我們下一步的談判制定更好的策略。我想請教于大使,給我們講講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氣候變化談判的一些最新的形勢。謝謝。

    2010-02-24 11:29:34

  • 于慶泰:

    我在早一點時間的發言中談到,哥本哈根會議之後,各方都進行了總結、評估、反思、調整的階段,從現在來看,這個過程還在繼續,未來談判的形勢還必須密切追蹤和觀察,有幾點是明確的,第一,大家會繼續努力尋求合作,儘管有分歧、儘管有矛盾,或者説用你剛才講的話“沒有硝煙的戰場”,爭吵會很激烈,因為大家都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是共同的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這一基本共識是存在的,所以大家會繼續地為加強合作而共同努力。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實質性立場,很難估計會有本質性的變化。剛才我提到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比如説發展空間、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必須要發展。所以必須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要有合作,這是不可缺少的基礎。發達國家在以往公約締結之後,以往的二十年中,行動不力,在減排和資金支援力度上行動缺乏力度,這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近期能否解決,應該推動他們展示出更大的政治誠意,説到做到,但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從未來的階段情況來判斷,應該説是有合作的願望,有繼續談判的願望,但過程是一個非常艱苦、難度非常大的過程。謝謝。

    2010-02-24 11:31:26

  • 提問者:

    我來自上海長三角。請問蘇司長,《京都議定書》是人類第一個站在全球、全人類意義上來實現可執行承諾的手段的一個執行機制。代表團在這裡維護《京都議定書》,包括對在座的各位我非常敬仰。但目前我們在《京都議定書》的堅持和發展中,有沒有可能考慮今後碳貿易的多樣化,有沒有可能考慮國際的碳貿易和國內碳責任差異之間的交換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我國內發達地區和非發達地區,借鑒類似的機制,對推進“十二五”規劃中差異性的承擔責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我對一個問題想闡明一下,排放權貿易應當是減排量貿易,我這個認識對不對?因為現在的碳排放權貿易是增排而不是減排,我非常贊成潘教授的“棍子與扁舟”的比喻,我提議在國內還要做另外一個比喻,看看是不是合適,叫“繩子和軌道”。不知道對不對。

    2010-02-24 11:32:42

  • 蘇偉:

    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繩子和軌道,軌道是一個往前走的路,繩子是往前拽、往前走,是這個意思嗎?還是要束縛的問題?我理解是往前牽引的力量。

    2010-02-24 11:34:19

  • 提問者:

    過去“兩型”社會,湖南湖北的同志就擔心它會被捆住,我説你要理解為往前牽引。

    2010-02-24 11:35:04

  • 蘇偉:

    看來我的理解是非常正確的。你説得非常好,實際上説到底是市場手段和市場機制的問題。但排放權貿易實際上就是減排量交易的問題。總的來講,《京都議定書》主要是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大框架下也要採取行動措施,在發達國家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援下,建立有助於減少排放的一些具體的項目活動,也就是剛才曾博士所介紹的CDM機制。CDM機制只是一種市場手段,它只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有限範圍。你提出,國內有沒有可能利用市場機制、市場手段。我是這樣看的,應對氣候變化這件事情,包括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個非常複雜、非常系統的一件事情,所以應當從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徑,應該多管齊下地解決問題。市場肯定會在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要注意政府政策的引導、政府方向的指引,還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的保障。政策有幾個方面,涉及到産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價格政策,及信貸、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會對實現我們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總目標、落實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發揮作用。而市場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剛才您講到國內不同的區域,的確在發展水準上是有很大差異的,也涉及到下一步如何落實國家提出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目標,我們談到落實的時候肯定會想到,如何把任務落實到各個地方、各個行業、各個部門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也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認真結合考慮,考慮不僅在國際上有公平的問題,國內落實指標,也有一個公平合理分擔方案或者是原則的問題,我想在具體方面也會認真考慮這些問題。當然,現在“十二五”正在研究和制定過程中,有一點是明確的,我們提出的控制溫室氣體的目標,要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包括“十二五”和“十三五”,正好2020年是跨了“十二五”和“十三五”兩個五年計劃,也涉及到一個“十二五”、“十三五”分解的問題,涉及到“十二五”、“十三五”如何落實到地方、部門和行業的問題。謝謝!

    2010-02-24 11:35:28

  • 魏建國:

    還有很多人舉手提問,我認為由於時間關係,最後再提兩個問題。

    2010-02-24 11:36:57

  • 提問者:

    大家好,我是廣州長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有一個問題請蘇司長進行點評。無論碳減排技術和低碳經濟怎樣發展,都要通過市場的流通和交易,因此去年我們跨省在山東成立了單縣碳交易所,所以非常關注國家對碳減排交易的推動和支援,還有在中國CDM很多項目都是風能項目和熱能項目,碳匯造林項目非常少,現在國家對碳匯造林項目有怎樣的推動和扶持?謝謝蘇司長。

    2010-02-24 11:38:10

  • 蘇偉:

    有點不太公平,我回答的問題太多(笑)。碳市場的問題,我剛才也提到了,對於中國來講,也會積極考慮通過市場的手段,探索性地開展碳減排交易。現在從時機和條件上來講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是從我們政策方向來講,碳交易和碳的市場手段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總的來講,我認為低碳經濟還是一種發展思路、一種發展理念,在中國來講,要實現真正的低碳經濟,有很大的困難、很大的制約。所以我們一定要從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實際、中國的發展階段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的道路。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當中,因為低碳經濟核心的問題還是碳的減少、經濟低碳化的問題,這裡面肯定會涉及到市場如何發揮作用。交易的問題我們也在積極進行探索,因為這個問題還是比較複雜,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也強調,低碳經濟並不僅僅是碳市場、碳交易,因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我還有一個看法,像中國這種政策發揮主導作用體制的國家,市場當然會發揮作用,但政府的引導、政策的支援扶持,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包括我們在落實“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目標方面,降低單位GDP能耗方面,政策的引導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包括産業方面、財政、稅收、價格、投資、信貸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於我們落實提出的降低單位GDP能耗的目標,實現節能減排任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市場也會發揮更好的作用。還有就是和市場相關的,如何引導消費市場,這也是下一步在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方面考慮的重要因素,要引導老百姓日常的消費行為、消費方式。謝謝!

    2010-02-24 11:39:27

  • 提問者:

    我來自清華大學。目前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裏有一個詞叫“自願減排”,剛才曾少軍博士在他的演講當中也提到了減排企業應該怎麼做,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曾博士,您如何看待國內自願減排的發展和前景?謝謝!

    2010-02-24 11:40:10

  • 曾少軍:

    你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也注意到現場來了不少碳交易減排方面的諮詢和交易企業,我估計大家比較關心的主要是今後業務的前景,我剛才在演講的時候也提出了這個概念,叫做“減排管理四個業務方向”,這個供大家參考。你剛才提到自願減排這塊,是目前業務比較低迷的情況下試圖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其他一些排放交易所,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也是以此為主。自願減排,目前來説是比較困難的,一個是規模比較小,再一個是買家不穩定,第三是價格比較低。

    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快。對現有的一些已經通過核查的或者是註冊的CDM項目,所謂的前CDM,要加快做。因為這是現貨,現貨對買家來説是非常有信心的。第二,高。我最近接觸了不少買家和碳交易機構,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要提高碳資産購買的品質,從高品質的角度介入。比如説我們做的環境標準,對有的項目提高標準參與自願減排。第三,廣。目前有很多,越是靠近2012年,大項目沒了,小項目做起來成本比較高,怎麼辦?自願減排這塊可以介入,特別是對一些體現更大社會意義的、農村分散的早期項目,我建議自願減排可以更多地介入。

    另外,2012年,本來大家寄希望於哥本哈根會議能有所結果,但沒結果,怎麼辦呢?合同還簽不簽?還買不買?實際上有人説2012年之後的這個指標,國家發改委會不會批?這點蘇司長比我更有發言權。但根據目前《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發的批准函,不可能批任何一噸2012年12月31日之後的轉讓指標,這是法律規定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你簽合同的時候可以肯定性地、可以有條件地簽一些,這是可以的。今後這個業務也不妨先做著,我剛才説到要有信心,要放眼長遠。謝謝。

    2010-02-24 11:41:16

  • 魏建國:

    看來要提的問題很多,我們現在也是採取網上直播的,大家告訴我,網上有更多的問題。但現在由於時間關係,就應對氣候、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來説,我也是一個門外漢,但今天和這麼著名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在一塊,我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我們上了一堂課。參加今天會議的有學者、企業家、工商界人士,還有新聞媒介,最後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我們的主講嘉賓,感謝我們的演講人,感謝全體人員。

    我覺得今天我們是開了一個好頭,我今天在這兒也透露了一個好的消息,經國務院批准,我們CCIEE將在五月上旬,也就是5月7日、8日、9日三天召開綠色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會議,我們請了國外有關專家、學者,以及有關國家的環境部長、能源部長,有關國家的前政要,以及國內的有關人士。我相信通過這次聚會,更能探討發展綠色經濟和新能源經濟,以及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到時候我們也請在座的各位,歡迎大家參加、歡迎大家支援,再次感謝大家!祝大家春節愉快!謝謝大家!

    2010-02-24 11:44:02

圖片內容: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經濟每月談現場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網做好直播準備工作

    中國網 楊佳

  • 經濟每月談現場嘉賓記者陸續到達

    中國網 楊佳

  • 主持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 魏建國

    中國網 楊佳

  • 經濟每月談主席臺

    中國網 楊佳

  • 國家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介紹情況

    中國網 楊佳

  • 現場嘉賓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介紹情況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發言

    中國網 楊佳

  •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現場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高級研究員曾少軍發言

    中國網 楊佳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齊曄教做點評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的馬中教授做點評

    中國網 楊佳

  •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林而達教授做評論

    中國網 楊佳

  •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院 徐華清做點評

    中國網 楊佳

  • 經濟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潘家華所長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發改委的一名研究員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來自上海長三角的提問者

    中國網 楊佳

  • 廣州長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蘇偉司長回答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清華大學的提問者

    中國網 楊佳

 

文字實錄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列印 合併稱謂 顯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