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直播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新聞發佈暨教育改革發展研討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定3月1日下午14:00在於北京理工大學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第二會議室,舉行“中國教育藍皮書發佈暨教育改革和發展研討會”。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新聞發佈會暨教育改革和發展研討會

活動描述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定3月1日下午14:00在於北京理工大學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第二會議室,舉行“中國教育藍皮書發佈暨教育改革和發展研討會”。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柴純青(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媒體朋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合作夥伴,藍皮書的作者,感謝大家光臨一年一度,每年31日在這裡準時舉行的中國教育藍皮書新聞發佈會。我先介紹一下今天到會的各位專家學者,也包括我們藍皮書的作者。現代教育報曾國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張紅偉、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劉正奎、中國青年報李新玲、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蔣凱、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王烽、北京師範大學徐文強、中央教科所的儲朝暉、北京師範大學戚克敏、中華女子學院李陽、香港樂施會的孫國嫄、北京師範大學成剛、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北京一中原校長王晉堂、贈與亞洲基金會的蔣藝、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教授等。

    我們先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助理范廣偉先生就2009年中國教育藍皮書的出版致辭!

     

    范廣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助理):

    各位專家、媒體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謝大家能在週末參加我們的新聞發佈會。我想感謝楊東平教授以及他的團隊,在每年都能夠準時于31日把他們的産品推向社會。皮書是一種實效性很強的産品,每年能不能在兩會之前推出這個産品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所有的皮書,包括教育藍皮書,編輯這本圖書的目的就是向整個社會宣告我們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們很希望能夠讓政府部門看到專家的意見,傾聽專家的聲音。

    教育藍皮書已經出了很多年,往年應該是有主題的,去年是推進教育公平。今年我們採取了更寬泛的方式,直接叫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我想這個變化有很多意義,我自己體會,這幾年的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在這種形勢下,教育整個發展的重點不只一處。比如今年汶川地震,這對整個中國教育發展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國家著手制定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説,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很多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今年的藍皮書內容更為豐富了。雖然它沒有獨一的特點和主題,但是它包含了諸多的重點和熱點。

    第二,今年的藍皮書中從社會調查方面做得比較突出。我們這次專門有教育調查的一個篇章,除了這個篇章之外,還有一些有關教育調查的文章。從皮書自身來説,我們一直在褒揚作品要具有原創性和實證性。我們的藍皮書有幾個特徵,其中原創性和實證性是兩個重要的指標。具體的教育調查本身對提高皮書的品質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直接獲得第一手資料。同時,在調查報告中的基礎之上進行實證性的分析,這對提高皮書的權威性和可接受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年這本藍皮書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可喜的變化,我們也希望這種方式能夠長久的保持下去。

    教育藍皮書在兩三年以前已經成為我們出版社“走出去”項目的一員,和荷蘭Brill出版公司合作,向歐美用英文版進行推廣。在以後的日子,我們希望整個藍皮書能夠辦得越來越好,我也相信在整個課題組和我們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之下,會使這本書産生越來越廣泛和良好的社會效益。謝謝大家!

     

    柴純青:

    在范老師的支援下,我們的藍皮書到今天為止已經是第六本了。我再介紹一下今天到會的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京報、中國新聞週刊、南風窗、中國教育報、南華早報、陽光衛視、中國教育電視臺等30多家媒體的近40位朋友。另外我要在這裡特別感謝中國網和搜狐教育頻道的網路直播。

    大家都知道,中國教育藍皮書連續幾年都由香港樂施會給我們資助,能使這個項目繼續下去。下面有請香港樂施會北京辦事處孫國嫄女士代表樂施會致辭!

     

    孫國嫄(香港樂施會北京辦公室項目官員):

    各位嘉賓、各位媒體界、教育界的朋友大家好!我很高興這次有機會作為樂施會,也就是藍皮書合作夥伴的代表來這裡參加會議和大家見面,我也衷心的代表樂施會祝賀藍皮書的整個團隊在2009年終於出版了《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

    樂施會與教育藍皮書的工作團隊一起合作很多年了,從2006年就開始了。我們始終認為教育藍皮書是以民間的獨立的視角來觀察、記錄中國教育發展領域最前沿的資訊,最熱點的話題,也是參與討論中國的公共教育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樂施會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過程,我們從和藍皮書的團隊合作中有很多的成長,也深深感受到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學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關注當前教育的話題。我們也獲得了中國教育發展領域的資訊。

    大家可能也了解,樂施會是建立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發展機構,我們的工作領域很多是在農村的社區和城市外來工的社區,為什麼會關注教育領域?因為我們覺得沒有深思對於人的發展,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在教育領域和更多的學者有更多的互動合作。我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有獲得公平、公正教育的權利,這個公正教育資源的權利不僅是我們接觸到不同的教育資源,也包括我們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我們的工作重點在不同的領域,包括在西部的貧困地區探索新課程改革的條件下農教、農牧的結合,以及具有農村特色的鄉土教學的模式,包括雙語教學、複式教學等方式。

    另外,我們也關注到農村的一些邊遠地區的學校和校點軟硬體的建設,也希望能夠配合到政府和當地機構來改善農村兒童基本受教育權利的保障。

    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注在城市外來工子女的社區,去探索適合他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模式,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的社區,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同時,我們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也在發展教育,針對城市主流青少年的教育,希望這些青少年,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能夠更多的關注社會的發展,不僅是本土的問題,也包括全球的發展問題,以推動更加和諧的社會和全球發展。

    我記得德國一位教育學家説過一句話,教育的本質不在於知識的傳授,而更在於激勵、激發和鼓舞。我們覺得藍皮書的出版也正是楊教授和團隊的工作人員通過這本書的出版能夠激發、鼓舞更多的人關注到中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很高興,由教育藍皮書的團隊帶領我們走到這樣一條路,所以非常感謝這次我能夠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學習。謝謝!

     

    柴純青:

    大家都知道,中國教育藍皮書一直秉持民間的立場,以獨立的教育觀點向大眾傳播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樂施會支援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經過反覆選題策劃,寫作大綱反覆討論,成稿過程中反覆修改,終於成書。參與藍皮書的作者都知道,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藍皮書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多的進展和突破,比如教材與調查與評價欄目分量的增加,大家都可以看到。

    下面有請《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主編楊東平教授就藍皮書的情況進行説明。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藍皮書主編):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來介紹今年藍皮書的概貌,一共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年度熱點和主題,第二個是關於調查和評價。

    剛剛過去的2008年對於中國和中國教育來説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是一個大悲大喜之年。在經歷了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之後,年度性的主題就比較分散,但是它也是蓄勢而發或者對今年的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關於2008年的重大事件主要就是汶川地震的校園重建,在這個過程中暴露了教育的很多問題,也弘揚了中國教師偉大的精神。對於中國教育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解釋。與此同時,這場地震災害也是對於中國公民社會的檢閱,包括教師、學生都投入到災後重建的過程中,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關於這個主題,我們中科院心理所的老師會有專門的介紹。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繼續深入推進教育公平。國家在近幾年把優先和發展教育作為非常明確的公共政策,在2008年獲得了新的進展,主要是把免費義務教育的政策從農村推向了城市。同時,在去年年底宣佈從今年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的績效工資,這意味著兌現使義務教育教師的工資不低於公務員水準的承諾。據去年發佈的2007年教育數據,在2007年國家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了3.32%,比2006年增長了0.32個百分點,這是近些年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迄今為止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最高的一個數值。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通過教育創新,積極的解決積累嚴重的教育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廣東和雲南主動解決農村代課教師的問題,採取了有效措施。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很多城市積極的破解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取得了不同的經驗和進展。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在城市的流動兒童當中,小學有77%,初中有80%的學生在公辦學校上學,這個比例比前幾年有比較大的提高。

    2008年另外一個重大的事件是國家在籌劃面向未來的教育改革,開始制訂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這是從088月開始啟用的。這次的綱要制訂由溫總理主持,確定了面向社會公開討論的公開化程式,這在中國的教育決策歷史上,甚至在整個中國決策的歷史上是絕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這和其他領域有所不同,是在形成一個文件以後,從徵集議題開始全程公開,現在正在過程之中,到今年2月底告一段落,據説下一階段會按不同的課題來分別公開。這對於中國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非常重大的改變,是一個進步。

    另一方面,中國教育的特點是成就巨大、問題成堆。眾多的問題仍然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2008年,比較突出的問題還是老問題,首先是在城市義務教育的畸形化,嚴重的擇校熱和應試教育背離了義務教育的方針,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權利,導致了教育更大程度的不公平。據北師大對於18個省市2萬個家庭的調查,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佔家庭總收入的比例達到四分之一,差不多24%左右,其中校外支出要大於校內支出,校外支出佔77%。另外,由於嚴重的擇校熱,小學和義務教育階段嚴重的擇校熱和高昂的擇校費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據一項調查,北京市平均擇校費高中階段是27千多,小學僅次於高中19千多,初中是13千多,擇校費已經成為城市家庭重要的教育支出和經濟負擔。在這個背景下,不僅破壞了教育公平,而且導致了教育腐敗的增加。比較典型的是去年廣為人知的名校案件,著名的北京名校中關村三小賬外的擇校費達到1.2億。

    同時,師生關係和師德問題凸顯,顯示了教育生態的惡化。農村義務教育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主要還是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和教師待遇過低的問題。同時,大量撤並鄉村學校,新建寄宿制學校,形成學校向城鎮、城市的過渡集中,以及農村學校的生源流失,學校的空殼化傾向,這些都是在當前教育發展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2008年突出的事件是由於高校本科評估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的主題,走到了不得不變革的進度。同時,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也使高校培養品質受到質疑。

    在公共政策方面,我們還要意識到儘管開始啟動了決策公開化、民主化的過程,但是由於傳統的強大慣性,我們的很多教育決策由於缺乏科學和民主的程式,引起了社會的廣大爭議和質疑。比如京劇進課堂的決策、學校冬季長跑的規定等等,包括在四川地震災區校舍倒塌的問題上,無論是當時的解釋、承諾以及校舍倒塌事件的結果調查和公開,都反映了我們現行的公共決策方面存在著問題,缺乏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的渠道,也缺乏必要的問責制。

    第二個方面,我們對於2008年的教育做了一些調查。這些調查會有幾個專題的發言,首先我簡單介紹一下。第一個是關於中國城市的教育滿意度的調查。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由人民來評價。第三方評價來試圖對每年公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做一個調查,調查的結果是30個城市的教育滿意度分別介於一般之間,比較偏于一般。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各地的教育表現的差異還是巨大的。山東省去年颳起了素質教育風暴,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方針,強烈的控制、管理假期補課等各種各樣不規範的行為。所以在30個城市的調查中,濟南市的各項指標都位居榜首,突出的反映了山東人民對治理教育的回應,顯示了公眾對改革的肯定。

    另外,我們做了31個省的教育廳和9個市級教育廳,一共40個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調查,通過為網站的監測裏判斷它的資訊,貫徹落實《資訊公開法》的情況。調查情況上海第一、北京第二、江西第三,也有很多地級市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第三個方面,關於中國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調查。我們知道今年溫總理有一個發言,講到大學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越來越低。實際上,大學生中的學生家庭和階層分佈是高中的延續,或者説這種不公更重要的體現在高中學校的學生結構中。我們通過對6各省市8所高中的調查,以及對江蘇省的一所重點中學30年的跟蹤調查,得到了一個基本結論,就是政府管理者、企業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等傳統和新興的優勢階層的子女獲得了進入重點高中的機會。大概的情況是:重點中學中的學生比例和他的社會階層的比例相比,差距最大的一個是私營企業者,一個是個體工商戶,還有經理人員。在當前的社會當中,他們在獲得更多的經濟資本的時候,也獲得了更大的文化資本。

    另外,國家管理者階層和專業技術階層也是傳統的階層。差距最大的是農民階層,重點中學中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他們在社會的實際結構低45個百分點。我們對江蘇的一所重點中學調查,它在1978年的時候,學生當中來自於政府、企業、專業人員的比重是44.7%,到了2008年,達到了77.6%,增長了30個百分點左右。而工人、農民的比重從1978年的42.4%,降低到2008年的5.9%,降低了將近38個百分點。這兩個數據的差距非常顯著。所以關注中等教育和技術教育的重點學校制度,防止重點學校制度成為凝聚和擴大社會差距的機制。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同時,我們進行了關於中國中西部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調查,了解到了其中的一些問題,以及進行了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能需求的調查,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相關性的調查,這兩個調查在下面會有專門的介紹。

    最後,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年,在回顧、重溫改革30年道路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見,就是今天的教育改革應該重新繼承和發揚80年代改革的精神,突出體制改革,把面向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的規劃能夠制訂得更好,真正引領中國在下一個30年的發展。與此同時,今年特別令人關注的一個主題就是金融危機下的教育發展。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它對中國的教育、就業將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怎麼來適應和應對金融危機,這可能是今年重要的主題。我就彙報到這裡,謝謝大家!

     

    柴純青:

    感謝楊老師,大家都知道,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後,在教育領域的反響是非常強烈的,除了校舍問題之外,大量的學生問題都引起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當我們的藍皮書確定以災後教育重建為年度主題之後,我們當時確定了教育的損毀、教育的重建、校捨得問題和師生的心理問題作為年度主題的四篇文章。我們也廣泛的徵詢了各方意見,當時有人推薦我們找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它是在地震災區進行心理重建,學生心理救援最好的機構之一。我們找到心理所劉正奎老師的時候,他談到了災區心理救援的種種問題,表現出了高度的人文關懷和教育情結,讓我非常感動。下面就請劉正奎老師就災後心理救援的問題給大家做一個陳述。

     

    劉正奎(中國科學院心理所):

    各位同行、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一直以來是讀心理學的,我今天主要是彙報災後心理援助的情況。下面這張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照片,前面的照片是地震前美麗的北川。其實汶川大地震自然災害的破壞力非常巨大,我們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實際上大地震破壞的不僅僅是家園,更重要的是它對人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這是當時516日拍的照片,實際上在這期間,孩子是這次創傷中最嚴重的一個群體。這是一群孩子的照片,下面這幅圖是一個三歲的孩子畫的畫,這是我剛剛去給孩子做心理輔導時他畫的。大家可能看上去覺得沒有什麼,但是對於孩子的解釋可以看出他的創傷有多麼嚴重。孩子説這是一張驚恐的臉,旁邊所有的線是表示裂痕,所以我想這可以看到他雖然説不出來,但是通過一種間接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地震給孩子的心靈留下的永遠的痛。

    我們在512日晚上就開始通過科學院的辦公廳向國家提了災後心理援助的建議,實際上在發達國家任何自然災害發生之後,都有三個部分,一個是生命救援,一個是物質救援,一個是心理救援。由於我們國家一直以來沒有遇到大的災害,所以在心理援助方面國家沒有這項措施,我們當天晚上提了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的重視。第二,我們當時儘快培訓專業隊伍。第三,社會力量開始參與。這是我們很快編制發往災區的手冊,這個漫畫是我們和央視的動漫公司做的,以一種漫畫的形式使孩子和家長能夠接受。兩天之內大概有7萬多份被發出去。

    我們呼籲媒體來注意心理援助。這次的心理援助得到了社會高度認可,我想這也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因為對於人內在的心理關注,也是重要的文明標誌,這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這是我們在後方組織的社會參與的心理援助活動之一。因為在四川大地震發生以後,整個的影響層面是三個,第一個是重災區,這個地方的影響是最嚴重的。第二個是周圍地帶,像成都,他們的恐慌程度最高。第三個是北京的週邊地帶,週邊地帶由於大量的媒體報道和前方慘烈的圖片,對人的影響很大。當時我們接到關於抑鬱的諮詢是平時的十倍,大量的孩子會做惡夢,所以我們覺得要進行疏導。在當時獻血的時候,有一個人已經獻過了,但是他一定要獻。這是災後的應激反映,所以我們在災後要有一個大的心理疏導。

    當時我們在整個心理援助活動的範圍,大概在半年內,我們所投入的專家是670多人次,而且主要是集中在重災區,累計1萬多的工作量,而且進行大型團體干預280余次,個體干預1萬餘人次,覆蓋人群達到15萬人。這是我們為了進一步長期、持久、科學的開展。因為心理援助和生命、物質救援不一樣,前期結束以後,它的後期是有規劃的,心理援助往往是在三到六個月以後,問題的高峰期會到來。實際上大家在網路上已經看到,今年春節我們下去了,因為春節也是一個關鍵點。另外它也是半年以後,因為這個時間是自殺的高峰期,我們看到在有些地區還是有自殺的,包括有些自殺未遂的。為更好的開展工作,我們建立了7個站點,準備長期的工作。我們在086月向全社會發出了一個倡議,希望心理援助開展20年。因為心理援助不是簡單的房子重建問題,而是人的心靈的重建,所以它是長期性的,這是我們的基本站點。

    經過快一年的時間,我們在下面的大量工作、探索,以及結合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總結了三種模式,第一個是醫療衛生,第二是社區,第三是學校,第四是綜合援助。我們現在大量的精力是投入在學校的心理援助,因為孩子不僅是受傷比較嚴重的群體,更重要的是學校的心理援助如果要進行系統、科學的心理援助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這是在學校內部的。

    所以下面我重點介紹災後學校心理援助的情況。第一,災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我們的數據和實踐來看,學生是心理創傷最嚴重的群體。第一,傷亡非常慘重。北川中學大概死了1500多名學生,我在的漢旺小學死亡130個學生,當時正好是在上課,所以整個災區學生死亡人數佔11.6%,這是第一,死亡人數非常大。

    第二,他們的心理創傷反應非常激烈。這是我們統計的數據,第一個是在一個月之內對8000人的統計,青少年和兒童的PTSS值創傷即興應激反應,他們的反應是神情呆滯、恐懼、驚恐,有一些非常強烈的反應,這個當時佔到了69.1%,初中生以上大概佔72.4%。三個月以後PTSD,有些人可以慢慢康復,不能康復的就轉換為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它實際是一種心理性疾病,這主要是二戰或者越戰以後導致的問題,但是現在自然災害以後,很多人出現這種問題。包括唐山大地震,現在很多人還有這個症狀,這大概在24%14.7%的值是平均的,也就是説學生的PTSD發病歷史遠遠高於以前的數據。這是我們最近的調查,PTSD明顯低了一些,北川的數據沒有進來。有軀體化反映,就是莫名感覺頭疼的大概在6%PTSD大概是4.8%,有自殺傾向的是1.2%,整個感覺到心理壓力的達到23.8%,這個樣本大概是150個人。

    根據我們的總結,災後中小學心理創傷的反映在不同的年齡段不一樣。比如學齡前主要是啃拇指、尿床,整天纏著父母,做惡夢,這是一個典型的感覺到安全破壞和被拋棄感。你在圖片上可以看到,你一逗他他也笑,這是因為他的創傷沒有表達出來。由於他的智力發展水準和言語表達還沒有發展到成人的程度,他的創傷很難表達,孩子有了創傷你發現不了,而成人有了創傷你可以通過交流發現。還有一個原因,兒童的創傷會帶來畢生的影響,特別是像早期的創傷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因為它會導致激素的變化,從而導致了大腦的發育。

    這已經有一些研究,就是通過一些激素的影響影響了大腦的發育,比如説小學生經常莫名苦惱,以各種方式吸引父母注意,對課程沒有興趣。上課很容易留神。初中生是青春期早期的,他更多的會表現為和父母對抗程度增加,身體上會有軀體反應。因為青春期伴隨著他心理的成熟,這時的創傷加在一起,他會有一些胃不好等等。高中生稍微成熟一點,但是已經進入青春期,他們有高考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擔憂,所以表現為焦慮、緊張、注意力不集中。

    談到學生必然要談到老師,這次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重點放在學生身上,但隨著一個月的接觸以後,我們發現老師非常重要。想要長久的對孩子進行心靈的援助或者心靈的重建,老師是第一重要的群體,不可能外面的人永遠待在那個地方,而是老師是和他們接觸的。但是老師的自身狀況決定了他的心靈重建以及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老師的心理創傷也是最嚴重的群體之一。他的傷亡人數比學生小,但是在心理上有一些特點,第一個是心理壓力非常重,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矛盾非常突出。這次汶川大地震有很多老師表現的非常勇敢,他們有偉大的舉動,比如我到一個學校的老師身下躺著四個孩子,自己被砸死了,4個孩子全部救活了。但是也有老師自己跑了,這樣就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有些地方加上校舍倒塌問題和教育等各種問題糾纏在一起,家長與老師的矛盾非常突出,因為家長不知道找誰,好多找到學校去,所以好多家長到學校靜坐,這種情況很多。

    這是我們的一個調查,災後90%以上的受災群眾對教師的表現是比較失望,當然這裡有光輝的點,但是很多時候可能是雙向的。80%的教師出現了職業倦怠感,100%的老師感覺到經濟壓力比較大。地震以後,他們都是城市戶口,房子沒有了,所以他們現有的工資水準會感覺經濟壓力特別大,有的有孩子還要撫養。80%的教師對目前的教學工作不感興趣,15%的教師曾經存在自殺念頭,這是非常高的。老師是夾在中間的,自己本身是受創傷比較嚴重的,同時還要擔負起自己的職責,所以他們具有雙重壓力。這是最近的調查,抑鬱的是15%,軀體化22%PTSD10%,自殺的是6.2%,心理壓力是32.9%。這是老師和師生基本的心理狀況。

    作為心理援助情況,這次參加災後心理援助的人比較多,而且進入的比較快。我們大概是14日晚上進入的,在兩周之內有2000多以心理援助的名義進入到災區。這是專業人員的統計,隊伍構成相對比較複雜,而且以自發為主。

    第三個特點就是心理援助的工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治療方法或形式。第四點,災後學校心理援助開始由感性走向理性,無序走向有序。四川省災後頒發了心理諮詢健康文件,國家也頒布文件,就比較規範了。

    問題是幾點。第一,缺乏統一組織,心理援助志願者的遴選不足,造成心理干擾。因為中國在這方面的專業地位比較缺乏,而且有人認為心理援助就是談談話,所以當時就想拯救災區的孩子,其實去了以後不知道拯救誰,更多的拯救自己。第二,專業培訓和準備不足,造成二次傷害。中國現在沒有這個準備,很多心理諮詢是不具備專業的工作,缺乏成熟的心理援助工作模式,工作層次不清。怎麼樣開展心理援助,這和西方不一樣。像美國的奧爾良颶風,部隊進去是帶槍的。另外中國的文化對心理援助的表達和方式有很大的差異。第四,災後學校心理援助的需要技術和方法。

    當時強行開始復課,我們認為讓兒童進入比較有序的工作狀態會比較好,當然儘快的恢復他們的知識系統是沒有爭議的。但是通過半年多的追蹤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大部分受難的學生都是在學校受傷或亡故的,同學們回到所在學校會引發他們的恐懼和悲傷。第二,激化了學校和遇難學生家長的矛盾。第三,孩子們最需要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候與家人分離,使得孩子情緒極不穩定。一般的是很長時間見面一次,有的是1個月,而且有的異地複學更是這樣。第四,學校領導和老師沒有機會處理傷痛,沒有機會與家人在一起,所以承受著工作負荷和喪親之痛的壓力,他們的哀傷情緒不可避免會以憤怒形式錶現。

    關於異地復課問題,當初我們在下面,我非常反對。當時只是一個理論的考慮,任何一次重大的自然災害以後,孩子受到創傷以後,第一個需要和他接近的應該是他最親的人,就是他的父母,而不是學校的老師和同伴。第二個問題,異地復課把學校拖到外地,本來他沒有創傷,那麼到外地會有環境適應問題,如果他有創傷,這樣會放大他的創傷。現在有很多數據看出異地復課帶來很多問題,我想這裡一個深層的問題就是我們到底給孩子什麼。因為一個文明的社會不僅是給孩子一個好的場所,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滿足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我想異地復課很多不是一廂情願的,但是我們要考慮孩子的真實狀況,復課到底是為了誰。

    我有幾個建議。第一,以社會生態的觀點開展災後心理援助,注重個體價值,尊重其內在潛力,積極建設其社會支援系統。教育者絕對不是拯救者,很多是拯救不了的,拯救者是他們自己。當你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現在災區孩子的面前時,你已經錯位了,因為他有潛在的自我康復能力,他有追求人生的內在動力,只是受到創傷以後,這種暫時性被阻擋了,他需要你去支援他,關注他,引領他,而不是拯救他。所以有的時候更多的拯救可能是拯救我們自己。我們一定要用社會生態的系統觀點來看。我在下面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帳篷裏在上課,我馬上不讓他們上,我説你們給他們上課,那些老師怎麼辦?所以一定要把學校和老師放在一起,你是怎麼樣幫助他們恢復好的師生關係,恢復比較好的與父母的關係,而不是你給他們上了幾天課就走了。那些老師上課如果不好,反而會增加學生和老師的矛盾。所以這個要站到關注兒童的角度來看。

    第二,發揮地方政府管理職能,建立三級心理健康重建體系。要從促進、預防和治療三級體系的。

    第三,加強心理輔導教師培訓,有計劃培訓、定期輔導。重視校本輔導教材開發,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工作。建立教育系統心理熱線,預防自殺,提供及時心理援助。我們在前方建立了兩個熱線,非常好。加強學生活動中心建設,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準。重視家長親自關心培訓,多層面系統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加強學生生命意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最後,我看到一個網友的回信,他説:如果你忘不了,我們願意一起傾聽。所以剛下去的時候,傾聽最重要,因為傾聽就意味這他把他的東西能夠表達出來,你已經在開始幫助他了。第二,如果你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我願意扶著你。第三,如果你想笑著生活下去,那我們更願意一直陪著你。我想這一個普通的網友,但他所代表的對孩子的心靈關注,以及他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同時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謝謝大家!

     

    柴純青:

    謝謝劉老師。地震即將過去一年,在大家快要淡忘的時候,劉老師提出心理援助有很長的路要走。下面請成剛老師為就中國中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調查做一個報告!

     

    成剛(北京師範大學):

    各位來賓好!我向大家彙報的內容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調查的內容。這個項目的背景主要來自於農村學齡人口減少,導致農村中小學佈局結構調整,寄宿制學校大量産生的社會現象。從我國目前的狀況來看,農村就讀學齡人口的減少主要和90年代中後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緊密相關。從我們的數字來看,從1990年到2007年,城鎮初中在校生的數量是在緩慢上升,尤其是近幾年是在下降。而城鎮小學在校生總數在持續下降,這是總量的關係。但是如果從城鎮初中在校生和農村初中在校生,從城鎮和農村兩個角度來考察,從內部分配結構比例來看,初中和小學都體現出農村初中在校生數量的減少。在這裡,我們統計的口徑並沒有包括在城鎮就讀的來自於農村的學生,我們僅僅是依照是否辦學在城鎮,或者是否辦學在農村,以這樣的依據來統計,所以更多的反映出農村地區學校本身的在校生數量的發展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數量急劇減少,加上2001年從政府和政策的角度,最早提出舉辦寄宿制學校。寄宿制學校的興起公益性的色彩比較濃厚,主要體現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另外,促進國家的普九。主要是這兩個公益性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倡導寄宿制學校的同時,卻缺乏長效的保障機制,更多的是通過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來展開大規模的建設。但是這個覆蓋面比較窄,在整個西部地區,包括農村地區的學校,這個工程的惠及面還是比較小的。

    從學生個體來講,尤其從寄宿生本身來看,他的補助比例比較低,而且標準也是比較低的。這是我們在進行調查研究之前從文本和各種各樣的文獻中得出的基本性的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樂施會資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牽頭成立這個專門調研項目,對中西部地區的7個省部分城市的中小學進行了調研,系統地分析了中小學在建設和運轉過程中的成本變化以及寄宿生的成長等問題。

    主要調查人員來自於北理工和北師大的同學,受到了楊老師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包括北師大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香港樂施會以及西部陽光的支援,順利的完成了調研。我們從089月至11月走訪了中西部七個省的農村中小學,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問卷調查包括學校問卷和學生問卷,調查期間考察了學生的宿舍、食堂。

    我們調研的學校從樣本分佈來看,主要是中心小學和普通初中,因為村小有寄宿制的情況,從調研的實際情況看並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中心小學和普通初中。從我們的調研樣本分佈地區來看,主要是處於丘陵和山地地區,也是處於鎮和鄉。通過調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當地的教育事業情況來看,我們的樣本基本代表了中西部農村地區各種類型寄宿制學校的狀況,獲得的資料都是原生性的第一手材料。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有些比較好的結果,也有不盡如意的地方。第一個特點,它並沒有好壞之分,明顯擴大了學校的服務半徑和人口,學校規模比較大。這主要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産生的原因,就是在於佈局結構的調整,在於農村學校的學齡人口減少,在於農村就讀學生的流失,由這些原因所造成。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寄宿制學校的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都比較多,其中寄宿制小學距離縣城平均33公里,服務半徑是14公里左右,最小的覆蓋人口2萬餘人。樣本初中稍微近一些,25公里,服務半徑是18公里左右。從這兩項指標來看,都遠遠高於一般的學校。寄宿制的辦學模式顯著的增加了學校的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從學校規模來看,農村的寄宿制小學和初中在校生分別達到760860,也超過了一般的農村中小學。

    從它的比較好的影響來看,由於寄宿制學校集中資源辦好的學校,所以它的師資數量、結構數量基本符合要求。大家可以從校均的師資狀況表格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它的專業教師比例結構,還是從它的年齡結構或者職稱、結構、學歷結構來看,和全國平均標準比較起來都是比較好的狀況。同時,它也滿足了我國對農村中小學師資的要求。

    從辦學條件標準來看,我們主要依據的是96年國家公佈的《農村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從這幾個標準來看,除了生均佔地面積沒有達標以外,其他的指標都達到了標準。但是從標準來看,我們要注意到這個標準是96年制定的,97年使用的標準,這個標準遠遠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我們對教育的需求。我們從實際調研的情況來看,雖然從數字上能夠滿足標準的要求,但是它的辦學條件還是不能滿足寄宿生的實際需要。從宿舍來看條件比較艱苦,大部分是高低床,上下鋪住著幾個同學,我們從中選取的圖片也不是比較差的,而是從調研的樣本學校中選擇了中等學校的條件做出基本分析。

    食堂的情況來看,食堂面積比較小,設施也不完備,學生就餐非常不方便。從調研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學校應該是像左邊圖的樣子,沒有可以坐下來吃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操場上,或者是在宿舍裏吃,很難在食堂裏有椅子。右邊的圖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調研的時候辦的比較好的,衛生條件也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它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當地有一個寄宿制的工程,而且這個工程是當地的重點工程,所以這個食堂的條件還是非常不錯的。

    除了剛才我講的食堂和宿舍之外,還有用水也存在比較多的困難。尤其是有些學校的地勢相對較高,而且不太好,所以燒開水的費用是非常高的,很多的所謂澡堂要麼全是冷水,要麼就是在衛生間或者廁所衝一下就可以。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學生在週末從家到學校來回的路途中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基本上沒有配置校車。這是從辦學條件和師資的情況看。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從學校本身的成本負擔結構來看,學校的成本結構被寄宿制大大改變了,而且它的成本也直接增加。一般來説,寄宿制的學校水費、電費項目增加很多,經過我們測算,由於實行寄宿制,這個學校的新增成本至少增加了16%。我們分列進行了分析,而學校投入情況的增加,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並不明顯,所以學校的負擔非常沉重。從內部管理來看,無論是它的師資力量還是後勤的經營管理,還是學生管理都是非常不規範的。

    從寄宿生本身的家庭經濟負擔來看,我們發現主要寄宿生負擔的成本體現在住宿費、伙食費和交通費。我們得出基本的數據結果是,中部地區的中小學生由於寄宿制,家庭直接增加的額外費用一個學期大概在650元左右,而西部地區增加的更加明顯,主要體現在伙食費上,一個學期直接增加787元。如果考慮到免除住宿費,再考慮有一部分學生能夠享受到寄宿生的補助,在這種前提下,這個家庭仍然需要支出500元以上。而2007年我國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一年是在4140元左右,這僅僅是由於寄宿制農村家庭就需要支付這麼多。雖然有這麼多的資助,尤其是國家的兩免一補執行以後,寄宿制完全抵消了這種做法,甚至是一種負作用。

    這裡還有一些分區域的,有幾個費用構成的成本差異,具體的也可以看看我們的調研報告。此外,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也注意寄宿生心理成長的問題。總體而言,寄宿生對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比較滿意,但是大部分的寄宿生都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裏秘密告訴家人,並且在困難的時候也感受不到家人的鼓勵和支援。尤其是大多數學生,從我們的調研來看,自信心比較好,自我認知度也比較高,經過我們的調研發現學校沒有什麼課外活動。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很嚴格,只不過管得過死。

    這些問題造成的原因是主要由於主體工程配套設施跟不上,再加上內部管理薄弱的原因,造成了現在寄宿制的問題。我們的政策建議認為首先應該加強經費的保障,因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般的寄宿制學校的成本在普通學校的成本的三倍左右,而現在我們的投入根本沒有跟上三倍的比例,甚至於沒有相應的投入。此外,對於工作機制和它的內部管理還是非常欠缺的。就像剛才我介紹的,辦學條件的標準還是在96年制定的,這個標準是非常陳舊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更新。這就是我彙報的內容,謝謝大家!

     

    柴純青:

    寄宿制是見仁見智的話題。下面請麥可思HR資訊諮詢管理有限公司的王伯慶先生,就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能需求做演講。

    王伯慶(麥可思HR資訊諮詢管理有限公司):

    我們報告的詳細內容已經在文章中有了,我著重介紹一下這個調查的背景。目前大學生就業不是金融危機引起的,它是長期存在好幾年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國家的産業結構這些年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民工的粗加工,所以吸納不了太多的大學畢業生。第二,一方面我們希望找到有工作經驗的人,但找不到;另一方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這個原因是由於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技能是不能滿足企業需要的。

    而國外也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像美國,因為美國勞工部至少每五年調查企業,然後把企業對職業和職業能力的需求反饋給大學。每個大學從2003年開始,也逐漸開展這樣的項目,對自己畢業半年後的大學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自己的畢業生在工作中技能使用情況,把情況反饋給大學,隨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方式。

    基於這一點,我們就做了一個研究。在研究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嚴重性。這是我們調查的2007屆的畢業生,那個時候股市和房市雙高,是中國大學生就業最好的一年,當時我們調查畢業時就業率是55.8%,包括專職生和專科生半年後是87.5%。薪資本科2483元,高職高專1735元。2008屆的數據我們正在收集,目前收集了11萬,應該在12萬以上,2008年畢業生的大約是50%,半年後82.6%,本科薪資2142元,明顯開始下降,因為2008年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高職高專是1744元。最近我們和騰訊網展開闔作,就是調查2009屆的大學生截止到2009225日為止簽約的情況怎麼樣,我們有8927個樣本,截至225日大學本科生和高職專科生簽約率大概是19%。我們估計今年大學生在畢業時的就業率恐怕不一定比2008年更好。

    我們開發了一個系統CHEFS,用這個系統把企業人才需求反饋給校方。這是結合中國實際我們自己開發的系統。我們來看看我們講的就業包括幾個方面,就業率、收入、專業相關度、工作能力和就業流向。在這裡我們主要研究工作能力。我們對一個大學或者全國的就業情況分為十個,就業狀況、基本能力、大學求職輔導和招生分析。

    我們開發的系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資訊反饋,通過一個Oracle軟體所支援的數據庫,我們把職業分為一共是1116個,每個職業有70個能力,一共是16806條能力。我國包括高職專科和二級學院覆蓋了2113所學校,每個學校都會有上百個專業,這個實現起來是完整的電子文件。第二個是數據庫收集以後,進入數據清理階段,這個系統我們是用SAS支援的。第三個是改進教學和培養方式。

    我們的能力標準是按五大能力模型建立的,基本能力應該由五大能力組成,這是比較國際化的認同標準。這與回饋有關係,有些職業對某些能力要求比較多一些。這五大能力涵蓋若干個小能力,加起來一共是35項。文科和理工科要求的重點是不同的,我們是從2006年開始調查17萬,2008年調查了44.5萬,今年是60萬,我們就想了解這個能力是怎麼發生的,它怎麼可能影響到大學的能力培養。

    這是我們做的一個僱主調查,這是在全國各類地區的大中型城市選擇企業,包括各種企業類型,企業規模、行業、職業崗位,發送邀請函32萬份,實際回收6102份企業問卷。我們提問的人主要是人力資源負責人,包括一定數量的企業總經理和職能部門負責人,比如一線經理能夠回答崗位的能力問題。

    這是中國企業對大學生不同能力重視狀況分佈圖。企業最重視理解和交流能力,認為這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當然每個職業、每個行業、每個專業要求不一樣。我們再來看看學生的五大類職業得分,得分比較高的是就企業能夠需求指數得分,要求水準最高的還是理解交流能力。我們再來看看企業要求大學生的35項能力,百分之百是一個職業的最高水準。通常我們發現企業要求至少在40%以上,這是平均而言。應屆畢業生不同薪資待遇職業五大類能力需求指數得分,企業要求率越到,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我們另外一項研究發現,英國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被企業購買的行為,四分之三的企業是底薪買高能,高薪買低能。

    剛才大家看到的是我們對企業的調查,我們再看看對大學生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調查。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工作要求水準最高的五項基本能力中,藍色是要求水準,黃色是離校時能夠達到的水準,要求水準不是企業評的,而是由大學生自己評的。這是高職專科,它的比例不太一樣。這是工作要求水準,這是本科的。我們高等教育的培養要圍繞著企業的需求能力來培養,不能夠單單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裏追求學科的完整係和邏輯性,而要照顧到企業的需求。

    這是本科生要求人力水準最高的五個行業,這是要求最低的五個行業。我們有全國報告,有詳細的分析,這裡就不詳細講了。下面的一篇文章在藍皮書裏面專門講了工作專業相關度的問題,這張圖中藍色是工作相關度最高的職業,黃色代表薪資。這是工作相關度最低的十個專業,大家一看就知道這些專業很多找到的工作不是自己所學的。

    剛才講的是背景資料,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數據庫,可以聯繫我們的人。謝謝大家!

     

    柴純青:

    謝謝王總。剛才楊老師説,2010年的藍皮書可能面臨新的主題選擇,就是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教育。這種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可能是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下面的主題是我們連續做了六年的主題,就是教育滿意度的調查,這六年以來一直是楊旻老師來主持的,下面她就這一結果做一個報告。

     

    楊旻(北京工商大學):

    2003年以來,21世紀教育研究院持續觀測、評價年度我國公眾對教育事業的滿意程度。然而,中國區域教育狀況差異顯著,過往的全國性調查不足以表徵區域民眾的不同感受。為了拓展教育滿意度調查的視野、提高評價的效果,2008年重點引入區域差異維度,委託北京華通明略資訊諮詢公司進行2008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的電話調查。

    電腦輔助電話調查(CATI)于200891日——1031日期間實施。調查的執行區域及樣本量為: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濟南、西安、瀋陽、南京、天津、哈爾濱、長沙、昆明、杭州、合肥、長春、呼和浩特、鄭州、南昌、福州、南寧、海口、烏魯木齊、石家莊、蘭州、銀川、太原、西寧、貴陽30個城市的60001860周歲的常住居民。樣本由抽樣軟體按照分層隨機抽樣原則隨機抽取,取樣技術報告顯示了各城市調查成功率在3%-8%之間。

    教育滿意度調查的指標及權重如表所列,問卷主要是評價當前教育領域裏的熱點及表現突出的問題,涉及教育品質、教育過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費,其中重點關注教育公平。

    本報告以此次調查數據為依據,使用5級量表的賦值方法:5分表示“很滿意”,4分表示“比較滿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太滿意”,1分表示“很不滿意”,排除“拒答/説不清”因素之後求取均值。

    130個城市的教育滿意度得分在3.3853.018之間。我國主要城市的公眾教育滿意度介於比較滿意到一般之間,明顯偏于一般的評價。

    2、教育滿意度平均分值的城市排序中,濟南、杭州、南昌位居前三名,城市間的滿意度均值高低區間變化不大。

    3、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城市滿意度呈現分化的狀態。

    參照分城市教育滿意度平均分值排序而組合的城市序列(見圖2),五類教育滿意度指標——教育總體狀況、教育品質、教育過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費的公眾感受與城市排序發生多重變化。大部分城市的公眾對分類教育指標的滿意度高低差異明顯。

    公眾對本市教育狀況的總體評價一般優於其他四類,而對教育收費的評價則較多地低於其他四類。各城市公眾對本市教育狀況的總體評價得分最高是杭州(3.533)。對政府治理教育亂收費成效的評價最高是銀川。

    30個城市的教育總體狀況及教育品質得分均超過3.0,但西安、南寧、石家莊、長春、太原、北京、重慶、哈爾濱、成都、南京10個城市的教育收費指標評價,太原、北京、西安、長春4個城市的教育公平指標評價以及昆明的教育過程指標評價低於3分表示一般的評價。

    分項指標的曲線圖更詳細地解釋了分類指標的城市排序。

    在教育品質方面

    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成效的滿意度分值都高於畢業大學生能力和水準指標,後者明顯拉低了教育品質指標的滿意度。上海等13個城市的公眾評價畢業大學生能力和水準介於一般到不太滿意之間。

    在教育過程方面

    除了海口以外,29個城市的公眾對教師隊伍素質的滿意程度均高於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昆明等6個城市的公眾不太滿意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

    東部城市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評價走低,21-30名中佔了6個。教師隊伍素質則東部城市佔優:1-10名,東部城市有6個。

    在教育公平方面

    教育部門廉政建設、行業風氣與中小學校“擇校熱”在全國21個城市的情況不容樂觀。僅杭州等9個城市的公眾認為教育部門廉政建設、行業風氣狀況合格。西部城市的公眾都感覺不太滿意中小學校“擇校熱”的改善情況。

    北京等17個城市公眾認為初中升高中入學機會平等狀況優於小學升初中入學機會平等狀況。而銀川等13個城市的公眾態度正好與之相反。太原(2.898)、北京(2.974)的小學升初中入學機會平等狀況受到公眾的質疑。

    除了基於整體教育滿意度的城市排序和基於分類教育滿意度的城市排序,分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還有兩個層面的分析:基於被訪者群體劃分而形成的教育滿意度之城市排序,包括性別、學歷、職業、有無子女;基於2007年入戶調查8個城市滿意度調查結果的歷史比較。由於篇幅所限,這兩個層面的內容沒有列入教育藍皮書,我們特別準備了一份小冊子就在大家的提袋裏,除了這些內容,還有各個分項指標的城市排序、本次電話調查詳細的技術説明以及前兩年的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以茲比照,歡迎大家取閱。

    30個城市的調查數據按照各城市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可據此分析全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

    12008全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電話調查平均分值為3.063,低於2007年入戶調查的結果。

    2、全國主要城市公眾的分項指標滿意度從高到低排序:教師隊伍素質、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成效、本市教育總體狀況分列前三名,教育部門廉政建設/行業風氣狀況、中小學校“擇校熱”改善情況、畢業大學生能力和水準分列後三名,未獲公眾認可。與2007年同類指標的滿意度分值及高低排序相比,20089項指標的得分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僅政府治理教育亂收費成效有了極微弱的上升,分項指標滿意度排序因而不同。

    誠摯感謝您關注教育滿意度調查!衷心希望您對我們的工作不吝賜教!

    謝謝!

     

    柴純青:

    謝謝楊旻。教育滿意度調查涉及到30個省會城市,而且有多項指標,所以比較複雜,調查結果的分量遠遠多於藍皮書所表達的內容。各位媒體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接著在會下與楊旻接觸,向她詢問。下面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王勝就2008年地方政府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品質評估做一個報告。去年51日國家資訊公開條例正式頒布,在教育領域、教育資訊公開狀態是什麼樣,大家請聽王勝的報告。

     

    王勝(21世紀教育研究院):

    大家好!我就地方政府的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品質評估做一個報告。做各地教育資訊公開的評估初衷是去年51日資訊公開法公開,實際上教育的資訊公開涉及到很多方面,從網站進行資訊公開,是各級政府進行資訊公開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大家知道,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包括通過媒體發佈當地的廣告、教育的年度公告,、經費的報告等種種方式,包括公眾到當地的教育局部門進行走訪等很多手段體現政府在資訊公開方面的品質。

    然而做這樣一個複雜的調查,現在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金做這件事,所以我們先從各地的教育廳和教育局的網站角度來評估這個地區的資訊公開品質,我想這是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做法。這次調查是選擇了全國31個省的教育廳和9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共40個教育行政部門網站進行調查,其中在20081115日到1215日之間,連續一個月通過上海及第熊軟體公司提供的網站系統進行監測。對於地方政府資訊公開的評估調查,它有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中國軟體監測中心在06年開始就有一個各地電子政務的品質評估體系。我們這次的調查也借鑒了他們的評估體系,所以建立了專門針對於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品質評估體系。針對這次我們只對表中體現的幾個方面,與資訊公開相關的方面進行了涉及,主要是在資訊公開的內容、線上辦事、公眾參與、網站設計、網站日程運營等四個大方面來進行調查。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各地的資訊公開內容的品質並不樂觀,各地的教育政府對於資訊公開的內容重視程度還處於起步階段。網站作為各地教育政府公佈自己政府資訊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公佈,實際是需要通過國家發佈的資訊公開的條例,有11大類的資訊,通過目錄來整合內部的政務資訊,並且把它分類上網,讓公眾獲得的資訊。但是目前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這40個地區中,只有27.5%的地區做到了這一點,其中北京、上海、江蘇、安徽、山西、江西、河南、浦東等地區相對好一點,其中北京、上海做得非常好。北京市教委的網站大家可以看一下,方便用戶做得非常好,上海市教委根據資訊公開目錄做了一些網站的設計,這兩個地區做得非常好。這説明資訊公開法的實施,各地政府實施的情況不一樣,差別很大

    從整體來看,有54%的地區網站涉及了資訊公開的欄目,46%做的不好,或者根本就沒有做。從另外一個角度,線上辦事的途徑和品質來看,只有不到50%的地方政府的教育網站整合了線上辦事的功能,讓公眾通過網路申請查分、搜尋資源,整合資源的能力目前來説比較差。從以用戶為中心建設網站,並且服務用戶的角度,只有20%的地區能夠做到這一點,北京、上海做得非常好。然而我們通過數據發現,江西省和河南省的兩個教育廳在這方面做得尤為突出,成為向公眾提供個性化網站服務的先鋒。

    從公眾參與的角度來看,因為網站是公眾參與非常方便和有效的途徑,各地的老百姓能夠到單位調查、詢問教育問題難度比較大,而通過網路是非常便捷的方式。但是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只有三分之一的網站設立了線上問答,只有四分之一的網站設計了用戶對其進行評議。也就是説大部分教育部門網站沒有實現讓公眾參與的功能。通過網站讓公眾直接參與互動訪談的教育部門的網站,只有20%。我們發現江西省和河南省的教育廳對公眾參與以及整體資訊公開都非常的重視。

    這裡可以顯示詳細的數據,教育網站公共互動欄目開設的比例,我們分為三大類,用戶練習、用戶諮詢和用戶發表意見。目前的調查發現,整體的教育資訊網站的功能和商業網站相比,處於基礎的階段,所以我們監測的因素也非常簡單。比如是不是留下領導的信箱,有沒有定制服務,有沒有聯繫電話,如果看商業網站,它會提供所有的方便,但是我們教育政府的網站是處於基本階段,只有62.5%的人留下了電話。用戶諮詢來講,線上訪談只有20%

    網站的運作品質,網站能否正常運作,決定了網站資訊公開的途徑。排名第一的並非是北京、上海等地區,反而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福建省排名第一,更新非常快,安徽的排名也很高,江西也很高。這顛覆了我們平時對經濟發展與網站公開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從網站的正常運營指數來看,江西省也排第一。資訊公開品質的綜合排名,上海第一、北京第二、江西第三。在地級市裏寧波第一,整體是排第六。可見經濟發展水準並不是決定資訊公開品質的關鍵因素,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創辦服務型的政府的意識的話,是可以提高資訊化溝通的品質。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公開意識並不夠,對它的網站實行資訊公開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它的政務資訊整合辦公職能,通過網站向公眾提供更多的服務渠道特別少,還很單一。網站本身運作的品質、運作的穩定性也不夠,這些可能是我國教育政府逐步提升、逐步改善的重要方面。我們的調查小組將在09年持續的對這個事情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評估,謝謝大家!

     

    柴純青:

    謝謝王勝。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下面進入提問和自由發言、討論時間。

     

    李新玲(中國青年報):

    我想問一下楊旻,2008年和2007年度調查歷史比較是八個城市的比較,是只比了這八個城市,還是他們具有可比性?

     

    楊旻:

    2007年我們委託了零點調查公司進行了調查,它做全國的數據出來,不是每個省都到的,所以他們提供給我們在城市的數據只有這八個,所以我想可以利用這八個城市做一個分析。

     

    李新玲(中國青年報):

    那麼説北京、上海、廣東的比例最高,原因在哪兒?

     

    楊旻:

    這個我們沒有分析,我想原因是多重的。我們為什麼沒有把這個問題做很詳細的列舉,就是因為我們的取量是不一樣,07年是入戶調查,08年是電話調查,如果每樣都對照,恐怕技術上支援不了。

     

    楊東平:

    我補充一點。對於08年的滿意調查和07年進行比較只是一個參考,所以並不是嚴格和科學的,把可以比的城市稍微比一點,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過度關注,它沒有很強的説服力,因為調查方法不同。

     

    程方平(中央教科所):

    對劉正奎老師的發言我比較感興趣,而且全國都非常關注,不光是賑災以後,災後的心理援助對我們有長久的益處。你在其中特別提到我們做心理諮詢的志願者也好,專業人員也好,他要為他走後留下一個持續的心理關注。在這一方面,心理援助工作可能最能落實的就是班主任,所以你們在這一方面,有沒有持續的設想?

     

    劉正奎:

    長期的心理援助、持續的心理援助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有三個途徑,一個是通過設立站點的方式。外面來的專業志願者經過一些培訓,在我們的站點工作。因為我們的站點有一個計劃,比如在北川中學大概是6月初進入的。他會按我們的課程走,而不是誰來了就按照他的方法。因為在開始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個學生接觸了好幾批人的諮詢。不僅沒有把他治好,可能還帶來了他對傷痛的回憶,這樣反而有害。第二,我們和教委系統,特別是在綿陽、綿竹,和他們進行聯合展開培訓。培訓三個層面的老師,一個是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這個是重點,採取的是跨年度的培訓,一個星期一次。第二個層面是班主任,班主任肩負著上課和其他很多工作。第三個層面是學科老師和剛剛進入教育系統的老師,因為四川今年進入了大量的新老師,新老師對課程不太熟悉,同時也要肩負著幫助孩子心靈重建的工作。所以我們基本上是想通過這幾種方式來保證,把這些納入到政府的體系中。

     

    程方平(中央教科所):

    你們不想利用本身的教師培訓嗎?因為有些是要做預防的工作,不是災後再做的。我們要有教師的素質,會有相關的很多問題。

     

    劉正奎:

    現在綿竹納入了我們的系統,北川是在教師進修學校,已經納入了這個體系。總的感覺,如果想比較好的來看,民間的特點是反映及時、快速的,但是它作為長久的支撐,可能需要尋找平臺和機制,這可能不是科研機構能夠完成的。當然我們希望未來是專業和技術支撐的角色,而不是我們衝在前線,實際上他們的重建是要他們自己來完成的。謝謝。

     

    王雄:

       劉老師,假如一千人的初中,大概要多少名專業的心理專業人員?老師的培訓大概是多少?

     

    劉正奎: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台灣和日本有類似的經驗。一般來説,專業的輔導人員,1000個學生中大概達到10個左右就差不多了。因為學校在心理援助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角色。第一個要轉接,遇到創傷性比較嚴重的,或者已經成為抑鬱症的,學校是沒有辦治的,所以要儘快轉接,轉接到當地的精神病機構。第二部分,就是中間防護的狀態,如果不執行有效干預,有可能會導致利益方面的。還有一部分人,你不干預他,他靠自己也能康復。所以學校心理援助是重點之一。最重要的重點是佔大多數的如何進行心理健康促進的,心理健康促進的概念更加強調積極的意義,因為很多人在創傷或者災難以後,他會用各種各樣的途徑進行自我康復,這時要幫助他進行康復。所以我們提出要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康復,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和諧,這是國家的目標。所以不要關注在一個孩子的疾病醫治上,而是從心理上關注他們的健康。

     

    程方平(中央教科所):

    成剛老師,農村寄宿制也是比較敏感的問題,它撤並了很多地方臨近村裏的學校,好象很多地方的撤並是基於經濟上的考慮。另外,寄宿制學校在國外很多的學校都不願意辦,其中有一個責任擔不起的問題。因為你提到中小學,我在河南看到方圓百里只有一所小學,學生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這樣親子關係會有問題,另外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另外,他不能把他所在地的生活成為一種教育資源,我們的調查有沒有質疑的數據或者結果?

     

    成剛:

    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沒有特定的正面的或反面的預設看法,更多的是充滿矛盾的看法。就像您剛才説到的,我們調查的河南的一個縣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從我們教育者的角度來講,在當地或者父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生活教育,在社會教育狀態下是良好的期盼下,但是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浪潮,在河南那個地方是一鄉一校,但是我們在那個地方發現幾個鄉只有一個學校,有的時候是教育領域沒有辦法解決的,因為人都走了。尤其像在河南,它的交通比較便利,去城市就學比較方便。過去父母打工不方便,現在隨著城市化他們去城市唸書很方便,所以農村的學生流失是非常驚人的,所以現在報紙上講了很多的空殼學校,希望工程成為豬圈,其實並不是教育領域所能做到的,所以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另外,我們剛好和國外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我們認為辦寄宿制學校安全保障不是很大問題,但是如果使用校車,這個安全問題沒有誰來保證。因為你在學校圍墻之內,這是我們經過大量的調研體會到的,為什麼沒有校車的接送,包括比如國外有很多黃色的校車接送,但是在我們國家很難實現這一點。在路上出事了誰負責,校車誰來購買。像貴州一些山地,這種安全責任誰來負擔,但是校長有這樣的能力,至少能夠在圍墻之內他們是安全的。所以這是我們和國外差異非常大的,這是我們在調研過程中感受最多的具體情況。

    至於質疑,當然包括它的硬體、師資條件、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是有很多負面的,但是這種負面的是寄宿制在實施過程中由於政策措施不到位是必然産生的,甚至沒有調研我們都會預計到這樣的情況。但是比如校車的問題我們一直以為是經濟問題,後來在調研之後我們發現更多的是安全問題。比如校車並不是教育部門制定的,而是由交通建設部門制定的校車安全標準,而這種校車安全標準遠遠超出了教育部門制定的標準,比如中巴車要配備多少座位,多少安全帶,學生要繫上安全帶,誰來給他們係,在路上發生問題誰來負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就取消校車,讓孩子一走就幾個小時。他們寧願這樣,至少這不是學校的責任。這就是我們行政本位的問題。

    王伯慶:

    交通現在是中小學主要的危險點,在國外校內有一些危險點。我在美國住了一段時間,用他們的操場也不可以,他説我們時給小學生買了保險,它是買了保險的,把經濟上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把它變成商業性的東西。實際上它的中小學都是每個有保險的,而且覆蓋學生,其他的人去的話會警告你。

     

    儲朝暉(中央教科所):

       問一下成鋼,調查當中是不是注意到了因為寄宿制輟學率的增長問題?

     

    成剛:

    我們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輟學的學生是由於寄宿製造成的,還是他本身就要輟學,這個因果之間很難界定的。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第一個和我們的預期不一樣。第二個就是寄宿制和輟學之間關係並不是很密切,反而從調研情況來看,因為寄宿制管理比較嚴格。而留守兒童經常在家裏只有爺爺奶奶管,如果不寄宿,到週末的時候基本就是在網吧或者其他地方,因為現在社會的誘惑太多,這種情況會造成輟學。所以從我們的調研來看,這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儲朝暉:

    去年我們到黑龍江來看,明顯的就是有關係。校長就是這樣説,因為家長不放心,這麼長的路,100多裏,冰天雪地,十天放一次假,家長還是不放心。所以希望我們能夠關注這一點。

     

    王晉堂(北京一中原校長):

    給楊旻老師的報告提一點看法。你們花了很大的力氣,而且做了定量分析,提供了很重要的數據,我對這個報告非常感興趣。我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這個調查的信譽度如何?第二個是調查公司的資質怎麼樣?第三個是有沒有預測公佈以後反響會怎麼樣?

     

    楊旻:

    謝謝您的問題。我們所委託的公司是一家資質良好的公司,所以我們相信他們的調查結果還是比較可靠的,關於這家公司的介紹也在這個小冊子中有。關注程度恐怕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是我想可能會有一些城市會關注,因為如果把它們排名很後,也許會覺得不太愉快。

     

    王晉堂:

    另外,在30個城市裏取6000個樣本,每個城市大概200個,根據性別分配,100男性、100女性。是不是少了一些?

     

    楊旻:

    我們看了一些行業的調查,包括我們國家部委的調查,他們也是委託電話調查公司,一般也是在每個城市選200樣本。當然,樣本量更多會使信譽度更高,我們有預算的考慮,所以選擇了最低的樣本數量。

     

    程方平:

    比較成熟的調查公司就會比較有把握,樣本量就會小,而且效果還會好。第一次不成熟的時候會選擇特別大的樣本量。

     

    楊東平:

    我來補充一下,關於調查技術主要取決於抽樣技術。有些調查樣本幾萬個,其實不見得它的信譽度更高,所以只要是嚴格的隨機抽樣調查,一個城市200個,或者全國性調查6000個,是足以保證它的信譽度的,它的前提就是嚴格的隨機抽樣調查,這是調查公司都知道的基本數據。像美國的哈佛大學民意調查,全部調查是1000個樣本就夠了,只要保證是嚴格的隨機抽樣調查就可以。

     

    經濟觀察報記者:

       請問王總,您剛剛提到就業,也是我們媒體特別關注的。我想知道您剛剛講的就業難很大的原因就是由於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我想知道這到底是由於高校不了解企業的需求,還是高校本身的問題?因為我了解到一些高校在進行專業設置的時候,可能更多的偏向於成本比較低的專業,例如文科類的專業,因為理科類的專業可能需要實驗設備,這樣可能就會造成未來培養的人才不一定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您如何把最後得出的數據和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有一個對接?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61009年的就業報告馬上就要出來,這麼多年來大部分高校的真實就業情況我們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您在做這個報告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和高校有一些合作,能夠了解到高校真實的就業情況?

     

    王伯慶:

    第一個問題,高校産生這種情況,是不是因為高校不了解我們産業的需求?回答肯定是這樣的。我們高速經濟增長已經持續20年了,但是這麼快的人事變化,居然沒有勞動人事部,沒有機會把這些僱主對職業者技能的需求每幾年調查一次返回給高校。

    美國高校從2003年開始,對自己畢業半年後的大學生進行技能跟蹤調查,既能滿足僱主的需求。把每一個專業都調查,調查反饋時候用來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方式,高校從2003年開始展開,現在美國高校已經普遍展開這個行動了。我覺得我們國家高校可以做這個事情,就是不要只是等待勞工部來做這個事情。

    第二,高校自己有沒有資訊不清晰的情況?高校有一個問題,很多高校的老師,比如説理工科。我是77屆學工程的,我們的很多課程要求到社會工廠去,很多老師對工廠的環節非常熟悉,因此在教我們的時候,不僅是課程的東西,還有怎麼樣實際操作,現在很多學校都沒有了。而我們留在高校的老師,實際上工程類的老師並沒有實戰經驗。有一次我在央視碰到一個小夥子,大三的時候開始創業,他就説我們現在高校教IT的人,教的東西很多都是十年前的,我們去了之後要重新培養。如果我們的IT都發生這種情況,包括我們的很多教會計學的,實際上沒有從事會計經驗的,自己也不會用,包括我們教統計的。

    我的職工主要是在北大招的,北大數理院的學生本來是應該熟悉理論的,但是他們來了以後我要從頭開始培養他們工作技能,就是用SAS進行數據分析。這是在美國普通學校實現的東西,在統計方面,我們的老師自己只有小樣本的分析經驗,根本沒有大數據的分析經驗,他怎麼可能教出真正有技能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師資是有問題的,必須要用這個東西來改造師資。國外的凡是遇到需要有實際經驗的工作課程,它的做法是把學生請出去實習。第二個把企業家、工程師請進來,一起參與工程講解,這樣就可以。

    另外我怎麼和高校合作,剛才劉正奎回答那位老師講話時説你們怎麼樣和教育部合作?如果你不和教育系統合作,這個東西是沒有效果的。我們的研究中也是如此,我們自己覺得我們是專業的,教育部的人看了我們的東西很專業,什麼是權威?專業就是權威。但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的東西不與高校合作是很難起作用的。現在我們就和高校合作,一個是希望教育部進一步的向高校提出要求,也要看學生本身的就業能力情況。

    第二,我們希望能夠把資訊在市場上更加透明,就是高校的就業資訊透明,讓我們的高考生和家長來做選擇,一旦發現所謂的學校出現90%的就業率,實際只有70%,你培養出來的孩子根本就不是做他專業的工作,那我的孩子就不報這個專業。三年以後我們國家會出現全國性的拐點,就是高考人數會大量下降。這個市場上的壓力,再加上高考生的選擇,這是比較真實的資訊,從市場的角度要迫使高校改變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産品在市場上的效果負責。

    如果有雙重的壓力,我想我們作為專業的公司,他就會很熱情的找我們研究這個問題。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很熱情的找我們,主要是民辦學校聲稱比較困難,因為他直接接觸市場的。高職專科是國家示範性的,以就業為導向,他們非常有遠見。還有一些優秀的大學,他們不甘於眼前,像南京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我們都在從就業能力評估和課程設置、教材方面協助他們。這取決於大學的進取心,同時還要靠市場上高考生的信心,這樣可能會敦促高校往這方面靠攏。

    我常常開玩笑,很多高校,包括四川省的211農科院校,原來是做植物很厲害的,現在這個學校招體育係、法律系、新聞系,他的新聞系學生去招聘的時候,人家説你是農科院的新聞系,我都不相信。他的畢業生去面試的時候,人家都不相信,説全國第二好的成都體育大學就業都很困難,它一個農學院辦什麼體育係。這就像“三鹿奶粉專業”,一個18歲的人進入大學學了四年,最後還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就覺得高校停止一些“三鹿奶粉專業”,整頓一下這些年不具備專業的學科,你賺錢很簡單,可是不能夠因為賺錢就把我們的孩子害了。大學很清楚自己的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我想這就是道德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應該有更多的社會來關注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高校存在著這樣的專業,其實有些高校也清楚在擴招中産生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能從專業上解決。但是我們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合作,我們覺得比較好,幫助他們,他們也感覺非常實際。

    高校對我們的合作既害怕又喜歡,因為我可以和教育部報告的有出入,可以給我的招生簡章有出入。所以這個報告就給高校,目的是幫它改進,而不是在社會上説高校不行。如果我們堅持幫助高校,就像醫生診斷一樣,我們只做診斷,解決不了治療過程,但高校自己有實力解決。

     

    經濟觀察報:

       如果公佈給公眾,在大家的選擇上才有更好的方向。

     

    王伯慶:

    我們也面臨兩難。如果我們公佈了高校就不願意,如果不公佈,就會造成社會壓力和裁員。解決我給高校做診斷以後,你的資訊讓不讓考生知道?他們説不願意,這個我們沒有辦法。社會再發展幾年以後,大家對這種資訊願意公佈以後,因為你不公佈,長期在高校資訊中缺席,就造成高考家長産生懷疑。

     

    程方平:

       我對王先生的調查非常感興趣,因為我們最近幾年也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問題,其中很重要的問題是他認為就業是應該由學校來管,所以我們就把這個問題認為是大學的責任,我們就對它提出很大的批評。但我們有制度文化的問題,比如俄羅斯義務教育以後的教育,一直到研究生、博士都叫做職業教育,為什麼這麼歸類?它覺得已經到了要進入職業的狀態,所以它沒有把它分成職業類院校和學術類院校,這樣其實對所有的學習者都是一種暗示,就是你應該做好這個準備。

     

    王伯慶:

    再有,我們的職業教育,我們到了職業學校才進行。其實一個人的職業素質的培養應該從小學開始,而且這裡也有學生個人的責任。因為我有幾次到香港、澳門,他們就和我説“中國的大學生為什麼都要等著學校給分配?我們的孩子小學畢業以後,在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了解股票、打工的資訊,確定自己的專業,確定自己以後想做什麼。”所以到大學畢業前後,自己就能解決相當一部分問題,對於自己怎麼就業,相關的情況都了解。

    我想,一個國家的職業教育也好,大學生就業問題也好,其實不光是學校的問題,一定要把整體進行調整,這樣可能會解決一些學校解決不了的問題。包括教育部把就業率壓到高校身上,這也是問題。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把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解決好,我們要做診斷,而這個診斷是從多方面去考慮的問題。

     

    王伯慶:

    我補充一點。我非常同意這一點,我們也通過所在的學校給教育部寫過建議,就是停止考核就業率,畢業時的就業率2007年最好的時候是55.8%,在半年以後達到87.5%,因為整個大學生的就業率在畢業以後仍然在進行。但是你靠也畢業時的就業率,大四整個學年都不好好學習,從第一個學期就開始找工作,到第二個學期人都不在學校,只要4月份回來就行,實際上我們大四虛擬化了。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有幾個讀過四年,沒有,高職可能只讀兩年半。所以我們建議教育部還是不要考核畢業時的就業率,而是考核半年以後的就業率。

    另外,我非常同意剛才那位老師講的,其實就業困難發生在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這個問題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我們獨生子女父母都把很多希望寄託在身上,只要把書讀好,他們缺少溝通技能、團隊技能,其實他們應該從小就在家裏學,這不是大學應該給的,而是從小成長就應該給的,可是都沒有得到。因為最後大學和高職高專是最後出口,大家就説大學是你怎麼生産的。我們知道一個人才的結構是三角形的,它最下面的,大家最看重的是價值的問題。現在企業招人的時候發現出問題不是職業技能不夠,而是出現在價值觀上。所以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完全責怪大學,不但大學要改進,職業系統也要改進。

    但同時,我們的價值觀培訓出了很大的問題,一個是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改革三十年來。我自己在美國待了16年,由於財富的積聚積累,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功利在整個社會蔓延。在我招團隊的時候,我問很多企業家,他們招團隊最關心這個孩子不是在學校得了什麼獎,或者參加奧運會志願者,那是你自己拿到的。最關心的是你做過義工沒有,關心過弱勢群體沒有,關心過養老院沒有,如果你有這種心態,你一定對企業也是很好的員工。

    所以説我們覺得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我覺得這還不是大學的責任,而是小學、社會,包括家庭都出了問題。這個社會的培養應該是培養價值觀的問題,就是基本道德問題。

     

    南風窗:

    我有兩個問題,我對取得最終結論的過程還是有點疑惑。因為家庭背景調查分了很多方面,這個技術化的工作是非常繁瑣的事務。我不知道這個調查的過程是怎樣的?是通過檔案分析,還是一對一的對學校進行調查?而且你把它擴展到全國的數據,這個可信度有多高?這個結論很適合我們的期待,理論上可以推出來,但是在現實上既然有這麼一個專門的調查報告,它的現實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還是有點懷疑。理論上當然是成立的,包括我仔細研究了一下江蘇有一個檔案,通過檔案來分析,當然這個檔案相關因素非常多,所以顯得是可信度很高的調查。但是這個話題是很容易引起社會爭議,引起大家切身感受的事情,我想對這個過程做一個了解。

     

    王雄:

    我把這個情況簡單回答一下。我們的研究去年上半年就開始了,調查是兩個部分,一個是橫向的,一個是縱向的。橫向的是我們在全國選了一些城市,這些城市是我們特別注意到的層次類別,比如有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有中部城市,但是沒有西部城市。類型是大、中、小,小就是縣城,一個研究要涉及到很獨特的地方,像浙江、東莞這些地方都屬於特殊的新興城市,所以也考慮到老城市和新城市。第二,我們培訓的老師直接進入到學校。

    縱向研究,你剛才質疑檔案,我們是想做全國檔案的,因為這個報告是總的報告,而不是學術性非常強的專業報告,如果是那樣的報告,另外在做一個30年的變遷。首先是取樣,然後是對數據的處理,這也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在做統計的時候,排除了很多東西。比如輸入電腦以後,也有學生調皮,比如他填的全是A,像這樣的我們全部清除。所以數據在核對的時候,把無效數據全部去除。不要看人數少,但實際上是經過多重處理以後留下的。當然,還要考慮性別的問題,家庭出身的問題。

    第二,我們是隨機抽樣的。比如一屆的學生是800人,從中進行分層抽樣,如果是200人,基本是分層抽樣的問題。最後就是這個調查的吻合情況只能説這種調查數據確實表現了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沒有怎麼做。另外,我們所有處理的後臺數據和所有的數據包全部保留著,而且我們所有的紙質東西都保留著。因為我們的藍皮書具有權威性,所以隨時可以調給各個研究部門。而且我們當時在做得時候還有大量的數據,還有中學生的滿意度,中學生的價值觀,這裡沒有顯現出來,我們會在2010年的藍皮書中呈現的更多。

     

    南風窗:

    你們做了這麼詳細的工作,這種現象的出現你們覺得是必然的趨勢,覺得我國是一個精英主導的國家的形勢,還是我們的制度設計出了什麼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王雄:

    因果關係的分析和我們的報告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沒有做這方面的調查。我之前做了另外一個研究,做的是城市化進程當中公民社會的報告。那個報告我寫了很多的部分,其中也有社會分層的問題。十個社會分層在1978年的時候是不存在的,當時沒有這種狀況,而且我們在做轉換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時的社會分層基本上是幹部,這是一大部分,但是幹部的詞的含義和今天不同,當時的含義是很多人都是幹部,教師很可能也填幹部,所以這個工作很細。到了現在我們説填幹部很可能是公務員,一般是教師就不會填幹部了。這是一個準確性的問題。

    另外,你剛才提到是一種趨勢,還是由於制度的問題。這裡面是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分層形成這樣的狀況,第二是我們的學校沒有更多的制度設計,其實是適應這樣的狀況的。在2006年的藍皮書中楊老師講到,我們的教育改革基本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改革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社會變化學校做了很多內部調整,基本是順應社會的需求。幾年前重點中學招生,一般情況下一個班可以招農村的學生,現在的情況是擴招,重點學校也在擴招。在擴招的時候,比如原來是6個班,現在擴到20個班,這20班中大部分要增加很多人,但實際上真正考進來的學生只有兩個班。

     

    楊東平:

    這個問題我來補充一下。他實際想問的問題是這種結構分化到底是自然的問題,還是不合理的問題。我想有兩個解釋,一種是文化基本理論,他家裏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家庭資源比較豐富,所以他的子女在通常情況下學習成績會更好,這是國外教育公平的調查主要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但是在中國還有新的情況,你的分數標準在嚴格公平的錄取制度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和幹部子女的入學率更高,這是知識積累的問題。

    但是我們今天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當前由於擇校收費制度人為造成的優勢階層子女過於集中在重點學校的情況。實際上在今天的重點學校是三種學生,一種是考試生,一種是擇校生,第三部分是調校生,所以後兩部分極大的加劇了教育公平,他並不是靠學習成就進去的,而是靠家長的經濟和社會階層進入的。文化造成的差異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後者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取消學校的收費制度,取消以錢擇校的制度,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變這個問題。

     

    南華早報記者:

    大學生就業關注的都是大學生作為被研究的對象,他們是怎麼認為的?怎麼看教育的品質,你們有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

     

    王伯慶:

    我們都是在研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可是大學生自己對滿意程度怎麼樣?我們前兩年都沒有研究這個問題,但是今年開始我們專門做了大學生對高校滿意度的調查,除了總體指標以外,大概細分成很多指標,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師生互動若干個指標,但是這個數據要到3月中旬才能全部收齊。從今年開始很重要的研究內容就是關於大學生本身在畢業半年以後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對大學的各個方面進行滿意評估,我們會得出一些結論。其中有一條,“你願不願意把自己讀過的學校推薦給親朋好友?”這個指標很厲害。同時還問了一個指標“你對你的同學怎麼看,你認為他們的誠信、團體精神,他們是不是待人公平公正?”大概有56個指標,同時我們還問他“你對僱主怎麼看?”還有我們問“你對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到大學畢業以後,你對受到的基礎教育的滿意度如何?”這個指標也加進去了。我自己也和你一樣迫不及待的想看這個結果怎麼樣。因為這個問題也感謝楊東平老師,他去年就講,你一直在評大學生就業,你的核心沒有錯,可是你問過大學生自己對高等教育怎麼看嗎?感謝楊東平老師和北師大和其他學校的老師,包括南京大學的老師,他們幫助我設計了這套指標。

    同樣,今年開始我們把學生的家庭成份也放進去,按家庭成份會細分到12個社會階層,同時把父母的最高文化程度也放進去,還有孩子考大學的高考總分是多少,我們想觀察這些情況對就業有什麼問題,對他們去大學有什麼影響。我自己也迫不及待的想看這個東西。今年這個總體報告設計好了,我們就等待數據到了以後開始分析。我們每年都會提前把研究的報告設計好,到時候我們計劃610日推出全國報告,91日推出23個省的分層報告。到610日考試家長可能比較關心這個問題。

     

    柴純青:

       由於時間的關係,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媒體朋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合作夥伴,藍皮書的作者,感謝大家光臨一年一度,每年31日在這裡準時舉行的中國教育藍皮書新聞發佈會。我先介紹一下今天到會的各位專家學者,也包括我們藍皮書的作者。現代教育報曾國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張紅偉、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劉正奎、中國青年報李新玲、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蔣凱、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王烽、北京師範大學徐文強、中央教科所的儲朝暉、北京師範大學戚克敏、中華女子學院李陽、香港樂施會的孫國嫄、北京師範大學成剛、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北京一中原校長王晉堂、贈與亞洲基金會的蔣藝、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教授等。

    我們先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助理范廣偉先生就2009年中國教育藍皮書的出版致辭!

    范廣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助理):

    各位專家、媒體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謝大家能在週末參加我們的新聞發佈會。我想感謝楊東平教授以及他的團隊,在每年都能夠準時于31日把他們的産品推向社會。皮書是一種實效性很強的産品,每年能不能在兩會之前推出這個産品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所有的皮書,包括教育藍皮書,編輯這本圖書的目的就是向整個社會宣告我們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們很希望能夠讓政府部門看到專家的意見,傾聽專家的聲音。

    教育藍皮書已經出了很多年,往年應該是有主題的,去年是推進教育公平。今年我們採取了更寬泛的方式,直接叫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我想這個變化有很多意義,我自己體會,這幾年的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在這種形勢下,教育整個發展的重點不只一處。比如今年汶川地震,這對整個中國教育發展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國家著手制定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説,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很多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今年的藍皮書內容更為豐富了。雖然它沒有獨一的特點和主題,但是它包含了諸多的重點和熱點。

    第二,今年的藍皮書中從社會調查方面做得比較突出。我們這次專門有教育調查的一個篇章,除了這個篇章之外,還有一些有關教育調查的文章。從皮書自身來説,我們一直在褒揚作品要具有原創性和實證性。我們的藍皮書有幾個特徵,其中原創性和實證性是兩個重要的指標。具體的教育調查本身對提高皮書的品質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直接獲得第一手資料。同時,在調查報告中的基礎之上進行實證性的分析,這對提高皮書的權威性和可接受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年這本藍皮書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可喜的變化,我們也希望這種方式能夠長久的保持下去。

    教育藍皮書在兩三年以前已經成為我們出版社“走出去”項目的一員,和荷蘭Brill出版公司合作,向歐美用英文版進行推廣。在以後的日子,我們希望整個藍皮書能夠辦得越來越好,我也相信在整個課題組和我們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之下,會使這本書産生越來越廣泛和良好的社會效益。謝謝大家!

    柴純青:

    在范老師的支援下,我們的藍皮書到今天為止已經是第六本了。我再介紹一下今天到會的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京報、中國新聞週刊、南風窗、中國教育報、南華早報、陽光衛視、中國教育電視臺等30多家媒體的近40位朋友。另外我要在這裡特別感謝中國網和搜狐教育頻道的網路直播。

    大家都知道,中國教育藍皮書連續幾年都由香港樂施會給我們資助,能使這個項目繼續下去。下面有請香港樂施會北京辦事處孫國嫄女士代表樂施會致辭!

    孫國嫄(香港樂施會北京辦公室項目官員):

    各位嘉賓、各位媒體界、教育界的朋友大家好!我很高興這次有機會作為樂施會,也就是藍皮書合作夥伴的代表來這裡參加會議和大家見面,我也衷心的代表樂施會祝賀藍皮書的整個團隊在2009年終於出版了《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

    樂施會與教育藍皮書的工作團隊一起合作很多年了,從2006年就開始了。我們始終認為教育藍皮書是以民間的獨立的視角來觀察、記錄中國教育發展領域最前沿的資訊,最熱點的話題,也是參與討論中國的公共教育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樂施會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過程,我們從和藍皮書的團隊合作中有很多的成長,也深深感受到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學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關注當前教育的話題。我們也獲得了中國教育發展領域的資訊。

    大家可能也了解,樂施會是建立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發展機構,我們的工作領域很多是在農村的社區和城市外來工的社區,為什麼會關注教育領域?因為我們覺得沒有深思對於人的發展,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在教育領域和更多的學者有更多的互動合作。我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有獲得公平、公正教育的權利,這個公正教育資源的權利不僅是我們接觸到不同的教育資源,也包括我們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我們的工作重點在不同的領域,包括在西部的貧困地區探索新課程改革的條件下農教、農牧的結合,以及具有農村特色的鄉土教學的模式,包括雙語教學、複式教學等方式。

    另外,我們也關注到農村的一些邊遠地區的學校和校點軟硬體的建設,也希望能夠配合到政府和當地機構來改善農村兒童基本受教育權利的保障。

    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注在城市外來工子女的社區,去探索適合他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模式,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的社區,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同時,我們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也在發展教育,針對城市主流青少年的教育,希望這些青少年,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能夠更多的關注社會的發展,不僅是本土的問題,也包括全球的發展問題,以推動更加和諧的社會和全球發展。

    我記得德國一位教育學家説過一句話,教育的本質不在於知識的傳授,而更在於激勵、激發和鼓舞。我們覺得藍皮書的出版也正是楊教授和團隊的工作人員通過這本書的出版能夠激發、鼓舞更多的人關注到中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很高興,由教育藍皮書的團隊帶領我們走到這樣一條路,所以非常感謝這次我能夠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學習。謝謝!

    柴純青:

    大家都知道,中國教育藍皮書一直秉持民間的立場,以獨立的教育觀點向大眾傳播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樂施會支援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經過反覆選題策劃,寫作大綱反覆討論,成稿過程中反覆修改,終於成書。參與藍皮書的作者都知道,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藍皮書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多的進展和突破,比如教材與調查與評價欄目分量的增加,大家都可以看到。

    下面有請《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主編楊東平教授就藍皮書的情況進行説明。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藍皮書主編):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來介紹今年藍皮書的概貌,一共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年度熱點和主題,第二個是關於調查和評價。

    剛剛過去的2008年對於中國和中國教育來説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是一個大悲大喜之年。在經歷了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之後,年度性的主題就比較分散,但是它也是蓄勢而發或者對今年的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關於2008年的重大事件主要就是汶川地震的校園重建,在這個過程中暴露了教育的很多問題,也弘揚了中國教師偉大的精神。對於中國教育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解釋。與此同時,這場地震災害也是對於中國公民社會的檢閱,包括教師、學生都投入到災後重建的過程中,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關於這個主題,我們中科院心理所的老師會有專門的介紹。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繼續深入推進教育公平。國家在近幾年把優先和發展教育作為非常明確的公共政策,在2008年獲得了新的進展,主要是把免費義務教育的政策從農村推向了城市。同時,在去年年底宣佈從今年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的績效工資,這意味著兌現使義務教育教師的工資不低於公務員水準的承諾。據去年發佈的2007年教育數據,在2007年國家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了3.32%,比2006年增長了0.32個百分點,這是近些年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迄今為止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最高的一個數值。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通過教育創新,積極的解決積累嚴重的教育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廣東和雲南主動解決農村代課教師的問題,採取了有效措施。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很多城市積極的破解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取得了不同的經驗和進展。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在城市的流動兒童當中,小學有77%,初中有80%的學生在公辦學校上學,這個比例比前幾年有比較大的提高。

    2008年另外一個重大的事件是國家在籌劃面向未來的教育改革,開始制訂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這是從088月開始啟用的。這次的綱要制訂由溫總理主持,確定了面向社會公開討論的公開化程式,這在中國的教育決策歷史上,甚至在整個中國決策的歷史上是絕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這和其他領域有所不同,是在形成一個文件以後,從徵集議題開始全程公開,現在正在過程之中,到今年2月底告一段落,據説下一階段會按不同的課題來分別公開。這對於中國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非常重大的改變,是一個進步。

    另一方面,中國教育的特點是成就巨大、問題成堆。眾多的問題仍然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2008年,比較突出的問題還是老問題,首先是在城市義務教育的畸形化,嚴重的擇校熱和應試教育背離了義務教育的方針,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權利,導致了教育更大程度的不公平。據北師大對於18個省市2萬個家庭的調查,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佔家庭總收入的比例達到四分之一,差不多24%左右,其中校外支出要大於校內支出,校外支出佔77%。另外,由於嚴重的擇校熱,小學和義務教育階段嚴重的擇校熱和高昂的擇校費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據一項調查,北京市平均擇校費高中階段是27千多,小學僅次於高中19千多,初中是13千多,擇校費已經成為城市家庭重要的教育支出和經濟負擔。在這個背景下,不僅破壞了教育公平,而且導致了教育腐敗的增加。比較典型的是去年廣為人知的名校案件,著名的北京名校中關村三小賬外的擇校費達到1.2億。

    同時,師生關係和師德問題凸顯,顯示了教育生態的惡化。農村義務教育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主要還是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和教師待遇過低的問題。同時,大量撤並鄉村學校,新建寄宿制學校,形成學校向城鎮、城市的過渡集中,以及農村學校的生源流失,學校的空殼化傾向,這些都是在當前教育發展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2008年突出的事件是由於高校本科評估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的主題,走到了不得不變革的進度。同時,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也使高校培養品質受到質疑。

    在公共政策方面,我們還要意識到儘管開始啟動了決策公開化、民主化的過程,但是由於傳統的強大慣性,我們的很多教育決策由於缺乏科學和民主的程式,引起了社會的廣大爭議和質疑。比如京劇進課堂的決策、學校冬季長跑的規定等等,包括在四川地震災區校舍倒塌的問題上,無論是當時的解釋、承諾以及校舍倒塌事件的結果調查和公開,都反映了我們現行的公共決策方面存在著問題,缺乏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的渠道,也缺乏必要的問責制。

    第二個方面,我們對於2008年的教育做了一些調查。這些調查會有幾個專題的發言,首先我簡單介紹一下。第一個是關於中國城市的教育滿意度的調查。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由人民來評價。第三方評價來試圖對每年公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做一個調查,調查的結果是30個城市的教育滿意度分別介於一般之間,比較偏于一般。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各地的教育表現的差異還是巨大的。山東省去年颳起了素質教育風暴,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方針,強烈的控制、管理假期補課等各種各樣不規範的行為。所以在30個城市的調查中,濟南市的各項指標都位居榜首,突出的反映了山東人民對治理教育的回應,顯示了公眾對改革的肯定。

    另外,我們做了31個省的教育廳和9個市級教育廳,一共40個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調查,通過為網站的監測裏判斷它的資訊,貫徹落實《資訊公開法》的情況。調查情況上海第一、北京第二、江西第三,也有很多地級市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第三個方面,關於中國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調查。我們知道今年溫總理有一個發言,講到大學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越來越低。實際上,大學生中的學生家庭和階層分佈是高中的延續,或者説這種不公更重要的體現在高中學校的學生結構中。我們通過對6各省市8所高中的調查,以及對江蘇省的一所重點中學30年的跟蹤調查,得到了一個基本結論,就是政府管理者、企業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等傳統和新興的優勢階層的子女獲得了進入重點高中的機會。大概的情況是:重點中學中的學生比例和他的社會階層的比例相比,差距最大的一個是私營企業者,一個是個體工商戶,還有經理人員。在當前的社會當中,他們在獲得更多的經濟資本的時候,也獲得了更大的文化資本。

    另外,國家管理者階層和專業技術階層也是傳統的階層。差距最大的是農民階層,重點中學中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他們在社會的實際結構低45個百分點。我們對江蘇的一所重點中學調查,它在1978年的時候,學生當中來自於政府、企業、專業人員的比重是44.7%,到了2008年,達到了77.6%,增長了30個百分點左右。而工人、農民的比重從1978年的42.4%,降低到2008年的5.9%,降低了將近38個百分點。這兩個數據的差距非常顯著。所以關注中等教育和技術教育的重點學校制度,防止重點學校制度成為凝聚和擴大社會差距的機制。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同時,我們進行了關於中國中西部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調查,了解到了其中的一些問題,以及進行了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能需求的調查,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相關性的調查,這兩個調查在下面會有專門的介紹。

    最後,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年,在回顧、重溫改革30年道路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見,就是今天的教育改革應該重新繼承和發揚80年代改革的精神,突出體制改革,把面向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的規劃能夠制訂得更好,真正引領中國在下一個30年的發展。與此同時,今年特別令人關注的一個主題就是金融危機下的教育發展。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它對中國的教育、就業將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怎麼來適應和應對金融危機,這可能是今年重要的主題。我就彙報到這裡,謝謝大家!

    柴純青:

    感謝楊老師,大家都知道,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後,在教育領域的反響是非常強烈的,除了校舍問題之外,大量的學生問題都引起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當我們的藍皮書確定以災後教育重建為年度主題之後,我們當時確定了教育的損毀、教育的重建、校捨得問題和師生的心理問題作為年度主題的四篇文章。我們也廣泛的徵詢了各方意見,當時有人推薦我們找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它是在地震災區進行心理重建,學生心理救援最好的機構之一。我們找到心理所劉正奎老師的時候,他談到了災區心理救援的種種問題,表現出了高度的人文關懷和教育情結,讓我非常感動。下面就請劉正奎老師就災後心理救援的問題給大家做一個陳述。

    劉正奎(中國科學院心理所):

    各位同行、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一直以來是讀心理學的,我今天主要是彙報災後心理援助的情況。下面這張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照片,前面的照片是地震前美麗的北川。其實汶川大地震自然災害的破壞力非常巨大,我們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實際上大地震破壞的不僅僅是家園,更重要的是它對人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這是當時516日拍的照片,實際上在這期間,孩子是這次創傷中最嚴重的一個群體。這是一群孩子的照片,下面這幅圖是一個三歲的孩子畫的畫,這是我剛剛去給孩子做心理輔導時他畫的。大家可能看上去覺得沒有什麼,但是對於孩子的解釋可以看出他的創傷有多麼嚴重。孩子説這是一張驚恐的臉,旁邊所有的線是表示裂痕,所以我想這可以看到他雖然説不出來,但是通過一種間接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地震給孩子的心靈留下的永遠的痛。

    我們在512日晚上就開始通過科學院的辦公廳向國家提了災後心理援助的建議,實際上在發達國家任何自然災害發生之後,都有三個部分,一個是生命救援,一個是物質救援,一個是心理救援。由於我們國家一直以來沒有遇到大的災害,所以在心理援助方面國家沒有這項措施,我們當天晚上提了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的重視。第二,我們當時儘快培訓專業隊伍。第三,社會力量開始參與。這是我們很快編制發往災區的手冊,這個漫畫是我們和央視的動漫公司做的,以一種漫畫的形式使孩子和家長能夠接受。兩天之內大概有7萬多份被發出去。

    我們呼籲媒體來注意心理援助。這次的心理援助得到了社會高度認可,我想這也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因為對於人內在的心理關注,也是重要的文明標誌,這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這是我們在後方組織的社會參與的心理援助活動之一。因為在四川大地震發生以後,整個的影響層面是三個,第一個是重災區,這個地方的影響是最嚴重的。第二個是周圍地帶,像成都,他們的恐慌程度最高。第三個是北京的週邊地帶,週邊地帶由於大量的媒體報道和前方慘烈的圖片,對人的影響很大。當時我們接到關於抑鬱的諮詢是平時的十倍,大量的孩子會做惡夢,所以我們覺得要進行疏導。在當時獻血的時候,有一個人已經獻過了,但是他一定要獻。這是災後的應激反映,所以我們在災後要有一個大的心理疏導。

    當時我們在整個心理援助活動的範圍,大概在半年內,我們所投入的專家是670多人次,而且主要是集中在重災區,累計1萬多的工作量,而且進行大型團體干預280余次,個體干預1萬餘人次,覆蓋人群達到15萬人。這是我們為了進一步長期、持久、科學的開展。因為心理援助和生命、物質救援不一樣,前期結束以後,它的後期是有規劃的,心理援助往往是在三到六個月以後,問題的高峰期會到來。實際上大家在網路上已經看到,今年春節我們下去了,因為春節也是一個關鍵點。另外它也是半年以後,因為這個時間是自殺的高峰期,我們看到在有些地區還是有自殺的,包括有些自殺未遂的。為更好的開展工作,我們建立了7個站點,準備長期的工作。我們在086月向全社會發出了一個倡議,希望心理援助開展20年。因為心理援助不是簡單的房子重建問題,而是人的心靈的重建,所以它是長期性的,這是我們的基本站點。

    經過快一年的時間,我們在下面的大量工作、探索,以及結合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總結了三種模式,第一個是醫療衛生,第二是社區,第三是學校,第四是綜合援助。我們現在大量的精力是投入在學校的心理援助,因為孩子不僅是受傷比較嚴重的群體,更重要的是學校的心理援助如果要進行系統、科學的心理援助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這是在學校內部的。

    所以下面我重點介紹災後學校心理援助的情況。第一,災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我們的數據和實踐來看,學生是心理創傷最嚴重的群體。第一,傷亡非常慘重。北川中學大概死了1500多名學生,我在的漢旺小學死亡130個學生,當時正好是在上課,所以整個災區學生死亡人數佔11.6%,這是第一,死亡人數非常大。

    第二,他們的心理創傷反應非常激烈。這是我們統計的數據,第一個是在一個月之內對8000人的統計,青少年和兒童的PTSS值創傷即興應激反應,他們的反應是神情呆滯、恐懼、驚恐,有一些非常強烈的反應,這個當時佔到了69.1%,初中生以上大概佔72.4%。三個月以後PTSD,有些人可以慢慢康復,不能康復的就轉換為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它實際是一種心理性疾病,這主要是二戰或者越戰以後導致的問題,但是現在自然災害以後,很多人出現這種問題。包括唐山大地震,現在很多人還有這個症狀,這大概在24%14.7%的值是平均的,也就是説學生的PTSD發病歷史遠遠高於以前的數據。這是我們最近的調查,PTSD明顯低了一些,北川的數據沒有進來。有軀體化反映,就是莫名感覺頭疼的大概在6%PTSD大概是4.8%,有自殺傾向的是1.2%,整個感覺到心理壓力的達到23.8%,這個樣本大概是150個人。

    根據我們的總結,災後中小學心理創傷的反映在不同的年齡段不一樣。比如學齡前主要是啃拇指、尿床,整天纏著父母,做惡夢,這是一個典型的感覺到安全破壞和被拋棄感。你在圖片上可以看到,你一逗他他也笑,這是因為他的創傷沒有表達出來。由於他的智力發展水準和言語表達還沒有發展到成人的程度,他的創傷很難表達,孩子有了創傷你發現不了,而成人有了創傷你可以通過交流發現。還有一個原因,兒童的創傷會帶來畢生的影響,特別是像早期的創傷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因為它會導致激素的變化,從而導致了大腦的發育。

    這已經有一些研究,就是通過一些激素的影響影響了大腦的發育,比如説小學生經常莫名苦惱,以各種方式吸引父母注意,對課程沒有興趣。上課很容易留神。初中生是青春期早期的,他更多的會表現為和父母對抗程度增加,身體上會有軀體反應。因為青春期伴隨著他心理的成熟,這時的創傷加在一起,他會有一些胃不好等等。高中生稍微成熟一點,但是已經進入青春期,他們有高考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擔憂,所以表現為焦慮、緊張、注意力不集中。

    談到學生必然要談到老師,這次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重點放在學生身上,但隨著一個月的接觸以後,我們發現老師非常重要。想要長久的對孩子進行心靈的援助或者心靈的重建,老師是第一重要的群體,不可能外面的人永遠待在那個地方,而是老師是和他們接觸的。但是老師的自身狀況決定了他的心靈重建以及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老師的心理創傷也是最嚴重的群體之一。他的傷亡人數比學生小,但是在心理上有一些特點,第一個是心理壓力非常重,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矛盾非常突出。這次汶川大地震有很多老師表現的非常勇敢,他們有偉大的舉動,比如我到一個學校的老師身下躺著四個孩子,自己被砸死了,4個孩子全部救活了。但是也有老師自己跑了,這樣就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有些地方加上校舍倒塌問題和教育等各種問題糾纏在一起,家長與老師的矛盾非常突出,因為家長不知道找誰,好多找到學校去,所以好多家長到學校靜坐,這種情況很多。

    這是我們的一個調查,災後90%以上的受災群眾對教師的表現是比較失望,當然這裡有光輝的點,但是很多時候可能是雙向的。80%的教師出現了職業倦怠感,100%的老師感覺到經濟壓力比較大。地震以後,他們都是城市戶口,房子沒有了,所以他們現有的工資水準會感覺經濟壓力特別大,有的有孩子還要撫養。80%的教師對目前的教學工作不感興趣,15%的教師曾經存在自殺念頭,這是非常高的。老師是夾在中間的,自己本身是受創傷比較嚴重的,同時還要擔負起自己的職責,所以他們具有雙重壓力。這是最近的調查,抑鬱的是15%,軀體化22%PTSD10%,自殺的是6.2%,心理壓力是32.9%。這是老師和師生基本的心理狀況。

    作為心理援助情況,這次參加災後心理援助的人比較多,而且進入的比較快。我們大概是14日晚上進入的,在兩周之內有2000多以心理援助的名義進入到災區。這是專業人員的統計,隊伍構成相對比較複雜,而且以自發為主。

    第三個特點就是心理援助的工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治療方法或形式。第四點,災後學校心理援助開始由感性走向理性,無序走向有序。四川省災後頒發了心理諮詢健康文件,國家也頒布文件,就比較規範了。

    問題是幾點。第一,缺乏統一組織,心理援助志願者的遴選不足,造成心理干擾。因為中國在這方面的專業地位比較缺乏,而且有人認為心理援助就是談談話,所以當時就想拯救災區的孩子,其實去了以後不知道拯救誰,更多的拯救自己。第二,專業培訓和準備不足,造成二次傷害。中國現在沒有這個準備,很多心理諮詢是不具備專業的工作,缺乏成熟的心理援助工作模式,工作層次不清。怎麼樣開展心理援助,這和西方不一樣。像美國的奧爾良颶風,部隊進去是帶槍的。另外中國的文化對心理援助的表達和方式有很大的差異。第四,災後學校心理援助的需要技術和方法。

    當時強行開始復課,我們認為讓兒童進入比較有序的工作狀態會比較好,當然儘快的恢復他們的知識系統是沒有爭議的。但是通過半年多的追蹤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大部分受難的學生都是在學校受傷或亡故的,同學們回到所在學校會引發他們的恐懼和悲傷。第二,激化了學校和遇難學生家長的矛盾。第三,孩子們最需要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候與家人分離,使得孩子情緒極不穩定。一般的是很長時間見面一次,有的是1個月,而且有的異地複學更是這樣。第四,學校領導和老師沒有機會處理傷痛,沒有機會與家人在一起,所以承受著工作負荷和喪親之痛的壓力,他們的哀傷情緒不可避免會以憤怒形式錶現。

    關於異地復課問題,當初我們在下面,我非常反對。當時只是一個理論的考慮,任何一次重大的自然災害以後,孩子受到創傷以後,第一個需要和他接近的應該是他最親的人,就是他的父母,而不是學校的老師和同伴。第二個問題,異地復課把學校拖到外地,本來他沒有創傷,那麼到外地會有環境適應問題,如果他有創傷,這樣會放大他的創傷。現在有很多數據看出異地復課帶來很多問題,我想這裡一個深層的問題就是我們到底給孩子什麼。因為一個文明的社會不僅是給孩子一個好的場所,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滿足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我想異地復課很多不是一廂情願的,但是我們要考慮孩子的真實狀況,復課到底是為了誰。

    我有幾個建議。第一,以社會生態的觀點開展災後心理援助,注重個體價值,尊重其內在潛力,積極建設其社會支援系統。教育者絕對不是拯救者,很多是拯救不了的,拯救者是他們自己。當你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現在災區孩子的面前時,你已經錯位了,因為他有潛在的自我康復能力,他有追求人生的內在動力,只是受到創傷以後,這種暫時性被阻擋了,他需要你去支援他,關注他,引領他,而不是拯救他。所以有的時候更多的拯救可能是拯救我們自己。我們一定要用社會生態的系統觀點來看。我在下面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帳篷裏在上課,我馬上不讓他們上,我説你們給他們上課,那些老師怎麼辦?所以一定要把學校和老師放在一起,你是怎麼樣幫助他們恢復好的師生關係,恢復比較好的與父母的關係,而不是你給他們上了幾天課就走了。那些老師上課如果不好,反而會增加學生和老師的矛盾。所以這個要站到關注兒童的角度來看。

    第二,發揮地方政府管理職能,建立三級心理健康重建體系。要從促進、預防和治療三級體系的。

    第三,加強心理輔導教師培訓,有計劃培訓、定期輔導。重視校本輔導教材開發,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工作。建立教育系統心理熱線,預防自殺,提供及時心理援助。我們在前方建立了兩個熱線,非常好。加強學生活動中心建設,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準。重視家長親自關心培訓,多層面系統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加強學生生命意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最後,我看到一個網友的回信,他説:如果你忘不了,我們願意一起傾聽。所以剛下去的時候,傾聽最重要,因為傾聽就意味這他把他的東西能夠表達出來,你已經在開始幫助他了。第二,如果你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我願意扶著你。第三,如果你想笑著生活下去,那我們更願意一直陪著你。我想這一個普通的網友,但他所代表的對孩子的心靈關注,以及他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同時也是值得我學習的。謝謝大家!

  •  柴純青:

    謝謝劉老師。地震即將過去一年,在大家快要淡忘的時候,劉老師提出心理援助有很長的路要走。下面請成剛老師為就中國中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調查做一個報告!

    成剛(北京師範大學):

    各位來賓好!我向大家彙報的內容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調查的內容。這個項目的背景主要來自於農村學齡人口減少,導致農村中小學佈局結構調整,寄宿制學校大量産生的社會現象。從我國目前的狀況來看,農村就讀學齡人口的減少主要和90年代中後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緊密相關。從我們的數字來看,從1990年到2007年,城鎮初中在校生的數量是在緩慢上升,尤其是近幾年是在下降。而城鎮小學在校生總數在持續下降,這是總量的關係。但是如果從城鎮初中在校生和農村初中在校生,從城鎮和農村兩個角度來考察,從內部分配結構比例來看,初中和小學都體現出農村初中在校生數量的減少。在這裡,我們統計的口徑並沒有包括在城鎮就讀的來自於農村的學生,我們僅僅是依照是否辦學在城鎮,或者是否辦學在農村,以這樣的依據來統計,所以更多的反映出農村地區學校本身的在校生數量的發展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數量急劇減少,加上2001年從政府和政策的角度,最早提出舉辦寄宿制學校。寄宿制學校的興起公益性的色彩比較濃厚,主要體現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另外,促進國家的普九。主要是這兩個公益性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倡導寄宿制學校的同時,卻缺乏長效的保障機制,更多的是通過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來展開大規模的建設。但是這個覆蓋面比較窄,在整個西部地區,包括農村地區的學校,這個工程的惠及面還是比較小的。

    從學生個體來講,尤其從寄宿生本身來看,他的補助比例比較低,而且標準也是比較低的。這是我們在進行調查研究之前從文本和各種各樣的文獻中得出的基本性的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樂施會資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牽頭成立這個專門調研項目,對中西部地區的7個省部分城市的中小學進行了調研,系統地分析了中小學在建設和運轉過程中的成本變化以及寄宿生的成長等問題。

    主要調查人員來自於北理工和北師大的同學,受到了楊老師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包括北師大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香港樂施會以及西部陽光的支援,順利的完成了調研。我們從089月至11月走訪了中西部七個省的農村中小學,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問卷調查包括學校問卷和學生問卷,調查期間考察了學生的宿舍、食堂。

    我們調研的學校從樣本分佈來看,主要是中心小學和普通初中,因為村小有寄宿制的情況,從調研的實際情況看並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中心小學和普通初中。從我們的調研樣本分佈地區來看,主要是處於丘陵和山地地區,也是處於鎮和鄉。通過調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當地的教育事業情況來看,我們的樣本基本代表了中西部農村地區各種類型寄宿制學校的狀況,獲得的資料都是原生性的第一手材料。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有些比較好的結果,也有不盡如意的地方。第一個特點,它並沒有好壞之分,明顯擴大了學校的服務半徑和人口,學校規模比較大。這主要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産生的原因,就是在於佈局結構的調整,在於農村學校的學齡人口減少,在於農村就讀學生的流失,由這些原因所造成。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寄宿制學校的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都比較多,其中寄宿制小學距離縣城平均33公里,服務半徑是14公里左右,最小的覆蓋人口2萬餘人。樣本初中稍微近一些,25公里,服務半徑是18公里左右。從這兩項指標來看,都遠遠高於一般的學校。寄宿制的辦學模式顯著的增加了學校的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從學校規模來看,農村的寄宿制小學和初中在校生分別達到760860,也超過了一般的農村中小學。

    從它的比較好的影響來看,由於寄宿制學校集中資源辦好的學校,所以它的師資數量、結構數量基本符合要求。大家可以從校均的師資狀況表格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它的專業教師比例結構,還是從它的年齡結構或者職稱、結構、學歷結構來看,和全國平均標準比較起來都是比較好的狀況。同時,它也滿足了我國對農村中小學師資的要求。

    從辦學條件標準來看,我們主要依據的是96年國家公佈的《農村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從這幾個標準來看,除了生均佔地面積沒有達標以外,其他的指標都達到了標準。但是從標準來看,我們要注意到這個標準是96年制定的,97年使用的標準,這個標準遠遠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我們對教育的需求。我們從實際調研的情況來看,雖然從數字上能夠滿足標準的要求,但是它的辦學條件還是不能滿足寄宿生的實際需要。從宿舍來看條件比較艱苦,大部分是高低床,上下鋪住著幾個同學,我們從中選取的圖片也不是比較差的,而是從調研的樣本學校中選擇了中等學校的條件做出基本分析。

    食堂的情況來看,食堂面積比較小,設施也不完備,學生就餐非常不方便。從調研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學校應該是像左邊圖的樣子,沒有可以坐下來吃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操場上,或者是在宿舍裏吃,很難在食堂裏有椅子。右邊的圖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調研的時候辦的比較好的,衛生條件也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它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當地有一個寄宿制的工程,而且這個工程是當地的重點工程,所以這個食堂的條件還是非常不錯的。

    除了剛才我講的食堂和宿舍之外,還有用水也存在比較多的困難。尤其是有些學校的地勢相對較高,而且不太好,所以燒開水的費用是非常高的,很多的所謂澡堂要麼全是冷水,要麼就是在衛生間或者廁所衝一下就可以。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學生在週末從家到學校來回的路途中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基本上沒有配置校車。這是從辦學條件和師資的情況看。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從學校本身的成本負擔結構來看,學校的成本結構被寄宿制大大改變了,而且它的成本也直接增加。一般來説,寄宿制的學校水費、電費項目增加很多,經過我們測算,由於實行寄宿制,這個學校的新增成本至少增加了16%。我們分列進行了分析,而學校投入情況的增加,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並不明顯,所以學校的負擔非常沉重。從內部管理來看,無論是它的師資力量還是後勤的經營管理,還是學生管理都是非常不規範的。

    從寄宿生本身的家庭經濟負擔來看,我們發現主要寄宿生負擔的成本體現在住宿費、伙食費和交通費。我們得出基本的數據結果是,中部地區的中小學生由於寄宿制,家庭直接增加的額外費用一個學期大概在650元左右,而西部地區增加的更加明顯,主要體現在伙食費上,一個學期直接增加787元。如果考慮到免除住宿費,再考慮有一部分學生能夠享受到寄宿生的補助,在這種前提下,這個家庭仍然需要支出500元以上。而2007年我國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一年是在4140元左右,這僅僅是由於寄宿制農村家庭就需要支付這麼多。雖然有這麼多的資助,尤其是國家的兩免一補執行以後,寄宿制完全抵消了這種做法,甚至是一種負作用。

    這裡還有一些分區域的,有幾個費用構成的成本差異,具體的也可以看看我們的調研報告。此外,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也注意寄宿生心理成長的問題。總體而言,寄宿生對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比較滿意,但是大部分的寄宿生都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裏秘密告訴家人,並且在困難的時候也感受不到家人的鼓勵和支援。尤其是大多數學生,從我們的調研來看,自信心比較好,自我認知度也比較高,經過我們的調研發現學校沒有什麼課外活動。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很嚴格,只不過管得過死。

    這些問題造成的原因是主要由於主體工程配套設施跟不上,再加上內部管理薄弱的原因,造成了現在寄宿制的問題。我們的政策建議認為首先應該加強經費的保障,因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般的寄宿制學校的成本在普通學校的成本的三倍左右,而現在我們的投入根本沒有跟上三倍的比例,甚至於沒有相應的投入。此外,對於工作機制和它的內部管理還是非常欠缺的。就像剛才我介紹的,辦學條件的標準還是在96年制定的,這個標準是非常陳舊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更新。這就是我彙報的內容,謝謝大家!

    柴純青:

    寄宿制是見仁見智的話題。下面請麥可思HR資訊諮詢管理有限公司的王伯慶先生,就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能需求做演講。

    王伯慶(麥可思HR資訊諮詢管理有限公司):

    我們報告的詳細內容已經在文章中有了,我著重介紹一下這個調查的背景。目前大學生就業不是金融危機引起的,它是長期存在好幾年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國家的産業結構這些年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民工的粗加工,所以吸納不了太多的大學畢業生。第二,一方面我們希望找到有工作經驗的人,但找不到;另一方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這個原因是由於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技能是不能滿足企業需要的。

    而國外也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像美國,因為美國勞工部至少每五年調查企業,然後把企業對職業和職業能力的需求反饋給大學。每個大學從2003年開始,也逐漸開展這樣的項目,對自己畢業半年後的大學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自己的畢業生在工作中技能使用情況,把情況反饋給大學,隨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方式。

    基於這一點,我們就做了一個研究。在研究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嚴重性。這是我們調查的2007屆的畢業生,那個時候股市和房市雙高,是中國大學生就業最好的一年,當時我們調查畢業時就業率是55.8%,包括專職生和專科生半年後是87.5%。薪資本科2483元,高職高專1735元。2008屆的數據我們正在收集,目前收集了11萬,應該在12萬以上,2008年畢業生的大約是50%,半年後82.6%,本科薪資2142元,明顯開始下降,因為2008年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高職高專是1744元。最近我們和騰訊網展開闔作,就是調查2009屆的大學生截止到2009225日為止簽約的情況怎麼樣,我們有8927個樣本,截至225日大學本科生和高職專科生簽約率大概是19%。我們估計今年大學生在畢業時的就業率恐怕不一定比2008年更好。

    我們開發了一個系統CHEFS,用這個系統把企業人才需求反饋給校方。這是結合中國實際我們自己開發的系統。我們來看看我們講的就業包括幾個方面,就業率、收入、專業相關度、工作能力和就業流向。在這裡我們主要研究工作能力。我們對一個大學或者全國的就業情況分為十個,就業狀況、基本能力、大學求職輔導和招生分析。

    我們開發的系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資訊反饋,通過一個Oracle軟體所支援的數據庫,我們把職業分為一共是1116個,每個職業有70個能力,一共是16806條能力。我國包括高職專科和二級學院覆蓋了2113所學校,每個學校都會有上百個專業,這個實現起來是完整的電子文件。第二個是數據庫收集以後,進入數據清理階段,這個系統我們是用SAS支援的。第三個是改進教學和培養方式。

    我們的能力標準是按五大能力模型建立的,基本能力應該由五大能力組成,這是比較國際化的認同標準。這與回饋有關係,有些職業對某些能力要求比較多一些。這五大能力涵蓋若干個小能力,加起來一共是35項。文科和理工科要求的重點是不同的,我們是從2006年開始調查17萬,2008年調查了44.5萬,今年是60萬,我們就想了解這個能力是怎麼發生的,它怎麼可能影響到大學的能力培養。

    這是我們做的一個僱主調查,這是在全國各類地區的大中型城市選擇企業,包括各種企業類型,企業規模、行業、職業崗位,發送邀請函32萬份,實際回收6102份企業問卷。我們提問的人主要是人力資源負責人,包括一定數量的企業總經理和職能部門負責人,比如一線經理能夠回答崗位的能力問題。

    這是中國企業對大學生不同能力重視狀況分佈圖。企業最重視理解和交流能力,認為這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當然每個職業、每個行業、每個專業要求不一樣。我們再來看看學生的五大類職業得分,得分比較高的是就企業能夠需求指數得分,要求水準最高的還是理解交流能力。我們再來看看企業要求大學生的35項能力,百分之百是一個職業的最高水準。通常我們發現企業要求至少在40%以上,這是平均而言。應屆畢業生不同薪資待遇職業五大類能力需求指數得分,企業要求率越到,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我們另外一項研究發現,英國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被企業購買的行為,四分之三的企業是底薪買高能,高薪買低能。

    剛才大家看到的是我們對企業的調查,我們再看看對大學生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調查。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工作要求水準最高的五項基本能力中,藍色是要求水準,黃色是離校時能夠達到的水準,要求水準不是企業評的,而是由大學生自己評的。這是高職專科,它的比例不太一樣。這是工作要求水準,這是本科的。我們高等教育的培養要圍繞著企業的需求能力來培養,不能夠單單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裏追求學科的完整係和邏輯性,而要照顧到企業的需求。

    這是本科生要求人力水準最高的五個行業,這是要求最低的五個行業。我們有全國報告,有詳細的分析,這裡就不詳細講了。下面的一篇文章在藍皮書裏面專門講了工作專業相關度的問題,這張圖中藍色是工作相關度最高的職業,黃色代表薪資。這是工作相關度最低的十個專業,大家一看就知道這些專業很多找到的工作不是自己所學的。

    剛才講的是背景資料,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數據庫,可以聯繫我們的人。謝謝大家!

    柴純青:

    謝謝王總。剛才楊老師説,2010年的藍皮書可能面臨新的主題選擇,就是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教育。這種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可能是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下面的主題是我們連續做了六年的主題,就是教育滿意度的調查,這六年以來一直是楊旻老師來主持的,下面她就這一結果做一個報告。

    楊旻(北京工商大學):

    2003年以來,21世紀教育研究院持續觀測、評價年度我國公眾對教育事業的滿意程度。然而,中國區域教育狀況差異顯著,過往的全國性調查不足以表徵區域民眾的不同感受。為了拓展教育滿意度調查的視野、提高評價的效果,2008年重點引入區域差異維度,委託北京華通明略資訊諮詢公司進行2008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的電話調查。

    電腦輔助電話調查(CATI)于200891日——1031日期間實施。調查的執行區域及樣本量為: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濟南、西安、瀋陽、南京、天津、哈爾濱、長沙、昆明、杭州、合肥、長春、呼和浩特、鄭州、南昌、福州、南寧、海口、烏魯木齊、石家莊、蘭州、銀川、太原、西寧、貴陽30個城市的60001860周歲的常住居民。樣本由抽樣軟體按照分層隨機抽樣原則隨機抽取,取樣技術報告顯示了各城市調查成功率在3%-8%之間。

    教育滿意度調查的指標及權重如表所列,問卷主要是評價當前教育領域裏的熱點及表現突出的問題,涉及教育品質、教育過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費,其中重點關注教育公平。

    本報告以此次調查數據為依據,使用5級量表的賦值方法:5分表示“很滿意”,4分表示“比較滿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太滿意”,1分表示“很不滿意”,排除“拒答/説不清”因素之後求取均值。

    130個城市的教育滿意度得分在3.3853.018之間。我國主要城市的公眾教育滿意度介於比較滿意到一般之間,明顯偏于一般的評價。

    2、教育滿意度平均分值的城市排序中,濟南、杭州、南昌位居前三名,城市間的滿意度均值高低區間變化不大。

    3、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城市滿意度呈現分化的狀態。

    參照分城市教育滿意度平均分值排序而組合的城市序列(見圖2),五類教育滿意度指標——教育總體狀況、教育品質、教育過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費的公眾感受與城市排序發生多重變化。大部分城市的公眾對分類教育指標的滿意度高低差異明顯。

    公眾對本市教育狀況的總體評價一般優於其他四類,而對教育收費的評價則較多地低於其他四類。各城市公眾對本市教育狀況的總體評價得分最高是杭州(3.533)。對政府治理教育亂收費成效的評價最高是銀川。

    30個城市的教育總體狀況及教育品質得分均超過3.0,但西安、南寧、石家莊、長春、太原、北京、重慶、哈爾濱、成都、南京10個城市的教育收費指標評價,太原、北京、西安、長春4個城市的教育公平指標評價以及昆明的教育過程指標評價低於3分表示一般的評價。

    分項指標的曲線圖更詳細地解釋了分類指標的城市排序。

    在教育品質方面

    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成效的滿意度分值都高於畢業大學生能力和水準指標,後者明顯拉低了教育品質指標的滿意度。上海等13個城市的公眾評價畢業大學生能力和水準介於一般到不太滿意之間。

    在教育過程方面

    除了海口以外,29個城市的公眾對教師隊伍素質的滿意程度均高於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昆明等6個城市的公眾不太滿意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

    東部城市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評價走低,21-30名中佔了6個。教師隊伍素質則東部城市佔優:1-10名,東部城市有6個。

    在教育公平方面

    教育部門廉政建設、行業風氣與中小學校“擇校熱”在全國21個城市的情況不容樂觀。僅杭州等9個城市的公眾認為教育部門廉政建設、行業風氣狀況合格。西部城市的公眾都感覺不太滿意中小學校“擇校熱”的改善情況。

    北京等17個城市公眾認為初中升高中入學機會平等狀況優於小學升初中入學機會平等狀況。而銀川等13個城市的公眾態度正好與之相反。太原(2.898)、北京(2.974)的小學升初中入學機會平等狀況受到公眾的質疑。

    除了基於整體教育滿意度的城市排序和基於分類教育滿意度的城市排序,分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還有兩個層面的分析:基於被訪者群體劃分而形成的教育滿意度之城市排序,包括性別、學歷、職業、有無子女;基於2007年入戶調查8個城市滿意度調查結果的歷史比較。由於篇幅所限,這兩個層面的內容沒有列入教育藍皮書,我們特別準備了一份小冊子就在大家的提袋裏,除了這些內容,還有各個分項指標的城市排序、本次電話調查詳細的技術説明以及前兩年的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以茲比照,歡迎大家取閱。

    30個城市的調查數據按照各城市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可據此分析全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

    12008全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電話調查平均分值為3.063,低於2007年入戶調查的結果。

    2、全國主要城市公眾的分項指標滿意度從高到低排序:教師隊伍素質、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成效、本市教育總體狀況分列前三名,教育部門廉政建設/行業風氣狀況、中小學校“擇校熱”改善情況、畢業大學生能力和水準分列後三名,未獲公眾認可。與2007年同類指標的滿意度分值及高低排序相比,20089項指標的得分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僅政府治理教育亂收費成效有了極微弱的上升,分項指標滿意度排序因而不同。

    誠摯感謝您關注教育滿意度調查!衷心希望您對我們的工作不吝賜教!謝謝!

    柴純青:

    謝謝楊旻。教育滿意度調查涉及到30個省會城市,而且有多項指標,所以比較複雜,調查結果的分量遠遠多於藍皮書所表達的內容。各位媒體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接著在會下與楊旻接觸,向她詢問。下面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王勝就2008年地方政府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品質評估做一個報告。去年51日國家資訊公開條例正式頒布,在教育領域、教育資訊公開狀態是什麼樣,大家請聽王勝的報告。

    王勝(21世紀教育研究院):

    大家好!我就地方政府的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品質評估做一個報告。做各地教育資訊公開的評估初衷是去年51日資訊公開法公開,實際上教育的資訊公開涉及到很多方面,從網站進行資訊公開,是各級政府進行資訊公開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大家知道,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包括通過媒體發佈當地的廣告、教育的年度公告,、經費的報告等種種方式,包括公眾到當地的教育局部門進行走訪等很多手段體現政府在資訊公開方面的品質。

    然而做這樣一個複雜的調查,現在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金做這件事,所以我們先從各地的教育廳和教育局的網站角度來評估這個地區的資訊公開品質,我想這是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做法。這次調查是選擇了全國31個省的教育廳和9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共40個教育行政部門網站進行調查,其中在20081115日到1215日之間,連續一個月通過上海及第熊軟體公司提供的網站系統進行監測。對於地方政府資訊公開的評估調查,它有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中國軟體監測中心在06年開始就有一個各地電子政務的品質評估體系。我們這次的調查也借鑒了他們的評估體系,所以建立了專門針對於教育網站資訊公開的品質評估體系。針對這次我們只對表中體現的幾個方面,與資訊公開相關的方面進行了涉及,主要是在資訊公開的內容、線上辦事、公眾參與、網站設計、網站日程運營等四個大方面來進行調查。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各地的資訊公開內容的品質並不樂觀,各地的教育政府對於資訊公開的內容重視程度還處於起步階段。網站作為各地教育政府公佈自己政府資訊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公佈,實際是需要通過國家發佈的資訊公開的條例,有11大類的資訊,通過目錄來整合內部的政務資訊,並且把它分類上網,讓公眾獲得的資訊。但是目前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這40個地區中,只有27.5%的地區做到了這一點,其中北京、上海、江蘇、安徽、山西、江西、河南、浦東等地區相對好一點,其中北京、上海做得非常好。北京市教委的網站大家可以看一下,方便用戶做得非常好,上海市教委根據資訊公開目錄做了一些網站的設計,這兩個地區做得非常好。這説明資訊公開法的實施,各地政府實施的情況不一樣,差別很大

    從整體來看,有54%的地區網站涉及了資訊公開的欄目,46%做的不好,或者根本就沒有做。從另外一個角度,線上辦事的途徑和品質來看,只有不到50%的地方政府的教育網站整合了線上辦事的功能,讓公眾通過網路申請查分、搜尋資源,整合資源的能力目前來説比較差。從以用戶為中心建設網站,並且服務用戶的角度,只有20%的地區能夠做到這一點,北京、上海做得非常好。然而我們通過數據發現,江西省和河南省的兩個教育廳在這方面做得尤為突出,成為向公眾提供個性化網站服務的先鋒。

    從公眾參與的角度來看,因為網站是公眾參與非常方便和有效的途徑,各地的老百姓能夠到單位調查、詢問教育問題難度比較大,而通過網路是非常便捷的方式。但是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只有三分之一的網站設立了線上問答,只有四分之一的網站設計了用戶對其進行評議。也就是説大部分教育部門網站沒有實現讓公眾參與的功能。通過網站讓公眾直接參與互動訪談的教育部門的網站,只有20%。我們發現江西省和河南省的教育廳對公眾參與以及整體資訊公開都非常的重視。

    這裡可以顯示詳細的數據,教育網站公共互動欄目開設的比例,我們分為三大類,用戶練習、用戶諮詢和用戶發表意見。目前的調查發現,整體的教育資訊網站的功能和商業網站相比,處於基礎的階段,所以我們監測的因素也非常簡單。比如是不是留下領導的信箱,有沒有定制服務,有沒有聯繫電話,如果看商業網站,它會提供所有的方便,但是我們教育政府的網站是處於基本階段,只有62.5%的人留下了電話。用戶諮詢來講,線上訪談只有20%

    網站的運作品質,網站能否正常運作,決定了網站資訊公開的途徑。排名第一的並非是北京、上海等地區,反而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福建省排名第一,更新非常快,安徽的排名也很高,江西也很高。這顛覆了我們平時對經濟發展與網站公開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從網站的正常運營指數來看,江西省也排第一。資訊公開品質的綜合排名,上海第一、北京第二、江西第三。在地級市裏寧波第一,整體是排第六。可見經濟發展水準並不是決定資訊公開品質的關鍵因素,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創辦服務型的政府的意識的話,是可以提高資訊化溝通的品質。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公開意識並不夠,對它的網站實行資訊公開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它的政務資訊整合辦公職能,通過網站向公眾提供更多的服務渠道特別少,還很單一。網站本身運作的品質、運作的穩定性也不夠,這些可能是我國教育政府逐步提升、逐步改善的重要方面。我們的調查小組將在09年持續的對這個事情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評估,謝謝大家!

    柴純青:

    謝謝王勝。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下面進入提問和自由發言、討論時間。

    李新玲(中國青年報):

    我想問一下楊旻,2008年和2007年度調查歷史比較是八個城市的比較,是只比了這八個城市,還是他們具有可比性?

     楊旻:

    2007年我們委託了零點調查公司進行了調查,它做全國的數據出來,不是每個省都到的,所以他們提供給我們在城市的數據只有這八個,所以我想可以利用這八個城市做一個分析。

    李新玲(中國青年報):

    那麼説北京、上海、廣東的比例最高,原因在哪兒?

    楊旻:

    這個我們沒有分析,我想原因是多重的。我們為什麼沒有把這個問題做很詳細的列舉,就是因為我們的取量是不一樣,07年是入戶調查,08年是電話調查,如果每樣都對照,恐怕技術上支援不了。

    楊東平:

    我補充一點。對於08年的滿意調查和07年進行比較只是一個參考,所以並不是嚴格和科學的,把可以比的城市稍微比一點,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過度關注,它沒有很強的説服力,因為調查方法不同。

    程方平(中央教科所):

    對劉正奎老師的發言我比較感興趣,而且全國都非常關注,不光是賑災以後,災後的心理援助對我們有長久的益處。你在其中特別提到我們做心理諮詢的志願者也好,專業人員也好,他要為他走後留下一個持續的心理關注。在這一方面,心理援助工作可能最能落實的就是班主任,所以你們在這一方面,有沒有持續的設想? 

    劉正奎:

    長期的心理援助、持續的心理援助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有三個途徑,一個是通過設立站點的方式。外面來的專業志願者經過一些培訓,在我們的站點工作。因為我們的站點有一個計劃,比如在北川中學大概是6月初進入的。他會按我們的課程走,而不是誰來了就按照他的方法。因為在開始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個學生接觸了好幾批人的諮詢。不僅沒有把他治好,可能還帶來了他對傷痛的回憶,這樣反而有害。第二,我們和教委系統,特別是在綿陽、綿竹,和他們進行聯合展開培訓。培訓三個層面的老師,一個是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這個是重點,採取的是跨年度的培訓,一個星期一次。第二個層面是班主任,班主任肩負著上課和其他很多工作。第三個層面是學科老師和剛剛進入教育系統的老師,因為四川今年進入了大量的新老師,新老師對課程不太熟悉,同時也要肩負著幫助孩子心靈重建的工作。所以我們基本上是想通過這幾種方式來保證,把這些納入到政府的體系中。 

    程方平(中央教科所):

    你們不想利用本身的教師培訓嗎?因為有些是要做預防的工作,不是災後再做的。我們要有教師的素質,會有相關的很多問題。 

    劉正奎:

    現在綿竹納入了我們的系統,北川是在教師進修學校,已經納入了這個體系。總的感覺,如果想比較好的來看,民間的特點是反映及時、快速的,但是它作為長久的支撐,可能需要尋找平臺和機制,這可能不是科研機構能夠完成的。當然我們希望未來是專業和技術支撐的角色,而不是我們衝在前線,實際上他們的重建是要他們自己來完成的。謝謝。 

    王雄:

       劉老師,假如一千人的初中,大概要多少名專業的心理專業人員?老師的培訓大概是多少? 

    劉正奎: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台灣和日本有類似的經驗。一般來説,專業的輔導人員,1000個學生中大概達到10個左右就差不多了。因為學校在心理援助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角色。第一個要轉接,遇到創傷性比較嚴重的,或者已經成為抑鬱症的,學校是沒有辦治的,所以要儘快轉接,轉接到當地的精神病機構。第二部分,就是中間防護的狀態,如果不執行有效干預,有可能會導致利益方面的。還有一部分人,你不干預他,他靠自己也能康復。所以學校心理援助是重點之一。最重要的重點是佔大多數的如何進行心理健康促進的,心理健康促進的概念更加強調積極的意義,因為很多人在創傷或者災難以後,他會用各種各樣的途徑進行自我康復,這時要幫助他進行康復。所以我們提出要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康復,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和諧,這是國家的目標。所以不要關注在一個孩子的疾病醫治上,而是從心理上關注他們的健康。 

    程方平(中央教科所):

    成剛老師,農村寄宿制也是比較敏感的問題,它撤並了很多地方臨近村裏的學校,好象很多地方的撤並是基於經濟上的考慮。另外,寄宿制學校在國外很多的學校都不願意辦,其中有一個責任擔不起的問題。因為你提到中小學,我在河南看到方圓百里只有一所小學,學生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這樣親子關係會有問題,另外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另外,他不能把他所在地的生活成為一種教育資源,我們的調查有沒有質疑的數據或者結果?  

    成剛:

    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沒有特定的正面的或反面的預設看法,更多的是充滿矛盾的看法。就像您剛才説到的,我們調查的河南的一個縣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從我們教育者的角度來講,在當地或者父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生活教育,在社會教育狀態下是良好的期盼下,但是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浪潮,在河南那個地方是一鄉一校,但是我們在那個地方發現幾個鄉只有一個學校,有的時候是教育領域沒有辦法解決的,因為人都走了。尤其像在河南,它的交通比較便利,去城市就學比較方便。過去父母打工不方便,現在隨著城市化他們去城市唸書很方便,所以農村的學生流失是非常驚人的,所以現在報紙上講了很多的空殼學校,希望工程成為豬圈,其實並不是教育領域所能做到的,所以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另外,我們剛好和國外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我們認為辦寄宿制學校安全保障不是很大問題,但是如果使用校車,這個安全問題沒有誰來保證。因為你在學校圍墻之內,這是我們經過大量的調研體會到的,為什麼沒有校車的接送,包括比如國外有很多黃色的校車接送,但是在我們國家很難實現這一點。在路上出事了誰負責,校車誰來購買。像貴州一些山地,這種安全責任誰來負擔,但是校長有這樣的能力,至少能夠在圍墻之內他們是安全的。所以這是我們和國外差異非常大的,這是我們在調研過程中感受最多的具體情況。

    至於質疑,當然包括它的硬體、師資條件、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是有很多負面的,但是這種負面的是寄宿制在實施過程中由於政策措施不到位是必然産生的,甚至沒有調研我們都會預計到這樣的情況。但是比如校車的問題我們一直以為是經濟問題,後來在調研之後我們發現更多的是安全問題。比如校車並不是教育部門制定的,而是由交通建設部門制定的校車安全標準,而這種校車安全標準遠遠超出了教育部門制定的標準,比如中巴車要配備多少座位,多少安全帶,學生要繫上安全帶,誰來給他們係,在路上發生問題誰來負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就取消校車,讓孩子一走就幾個小時。他們寧願這樣,至少這不是學校的責任。這就是我們行政本位的問題。

    王伯慶:

    交通現在是中小學主要的危險點,在國外校內有一些危險點。我在美國住了一段時間,用他們的操場也不可以,他説我們時給小學生買了保險,它是買了保險的,把經濟上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把它變成商業性的東西。實際上它的中小學都是每個有保險的,而且覆蓋學生,其他的人去的話會警告你。 

    儲朝暉(中央教科所):

       問一下成鋼,調查當中是不是注意到了因為寄宿制輟學率的增長問題? 

    成剛:

    我們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輟學的學生是由於寄宿製造成的,還是他本身就要輟學,這個因果之間很難界定的。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第一個和我們的預期不一樣。第二個就是寄宿制和輟學之間關係並不是很密切,反而從調研情況來看,因為寄宿制管理比較嚴格。而留守兒童經常在家裏只有爺爺奶奶管,如果不寄宿,到週末的時候基本就是在網吧或者其他地方,因為現在社會的誘惑太多,這種情況會造成輟學。所以從我們的調研來看,這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儲朝暉:

    去年我們到黑龍江來看,明顯的就是有關係。校長就是這樣説,因為家長不放心,這麼長的路,100多裏,冰天雪地,十天放一次假,家長還是不放心。所以希望我們能夠關注這一點。 

    王晉堂(北京一中原校長):

    給楊旻老師的報告提一點看法。你們花了很大的力氣,而且做了定量分析,提供了很重要的數據,我對這個報告非常感興趣。我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這個調查的信譽度如何?第二個是調查公司的資質怎麼樣?第三個是有沒有預測公佈以後反響會怎麼樣? 

    楊旻:

    謝謝您的問題。我們所委託的公司是一家資質良好的公司,所以我們相信他們的調查結果還是比較可靠的,關於這家公司的介紹也在這個小冊子中有。關注程度恐怕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是我想可能會有一些城市會關注,因為如果把它們排名很後,也許會覺得不太愉快。 

    王晉堂:

    另外,在30個城市裏取6000個樣本,每個城市大概200個,根據性別分配,100男性、100女性。是不是少了一些? 

    楊旻:

    我們看了一些行業的調查,包括我們國家部委的調查,他們也是委託電話調查公司,一般也是在每個城市選200樣本。當然,樣本量更多會使信譽度更高,我們有預算的考慮,所以選擇了最低的樣本數量。 

    程方平:

    比較成熟的調查公司就會比較有把握,樣本量就會小,而且效果還會好。第一次不成熟的時候會選擇特別大的樣本量。 

    楊東平:

    我來補充一下,關於調查技術主要取決於抽樣技術。有些調查樣本幾萬個,其實不見得它的信譽度更高,所以只要是嚴格的隨機抽樣調查,一個城市200個,或者全國性調查6000個,是足以保證它的信譽度的,它的前提就是嚴格的隨機抽樣調查,這是調查公司都知道的基本數據。像美國的哈佛大學民意調查,全部調查是1000個樣本就夠了,只要保證是嚴格的隨機抽樣調查就可以。 

    經濟觀察報記者:

       請問王總,您剛剛提到就業,也是我們媒體特別關注的。我想知道您剛剛講的就業難很大的原因就是由於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我想知道這到底是由於高校不了解企業的需求,還是高校本身的問題?因為我了解到一些高校在進行專業設置的時候,可能更多的偏向於成本比較低的專業,例如文科類的專業,因為理科類的專業可能需要實驗設備,這樣可能就會造成未來培養的人才不一定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您如何把最後得出的數據和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有一個對接?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61009年的就業報告馬上就要出來,這麼多年來大部分高校的真實就業情況我們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您在做這個報告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和高校有一些合作,能夠了解到高校真實的就業情況? 

    王伯慶:

    第一個問題,高校産生這種情況,是不是因為高校不了解我們産業的需求?回答肯定是這樣的。我們高速經濟增長已經持續20年了,但是這麼快的人事變化,居然沒有勞動人事部,沒有機會把這些僱主對職業者技能的需求每幾年調查一次返回給高校。

    美國高校從2003年開始,對自己畢業半年後的大學生進行技能跟蹤調查,既能滿足僱主的需求。把每一個專業都調查,調查反饋時候用來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方式,高校從2003年開始展開,現在美國高校已經普遍展開這個行動了。我覺得我們國家高校可以做這個事情,就是不要只是等待勞工部來做這個事情。

    第二,高校自己有沒有資訊不清晰的情況?高校有一個問題,很多高校的老師,比如説理工科。我是77屆學工程的,我們的很多課程要求到社會工廠去,很多老師對工廠的環節非常熟悉,因此在教我們的時候,不僅是課程的東西,還有怎麼樣實際操作,現在很多學校都沒有了。而我們留在高校的老師,實際上工程類的老師並沒有實戰經驗。有一次我在央視碰到一個小夥子,大三的時候開始創業,他就説我們現在高校教IT的人,教的東西很多都是十年前的,我們去了之後要重新培養。如果我們的IT都發生這種情況,包括我們的很多教會計學的,實際上沒有從事會計經驗的,自己也不會用,包括我們教統計的。

    我的職工主要是在北大招的,北大數理院的學生本來是應該熟悉理論的,但是他們來了以後我要從頭開始培養他們工作技能,就是用SAS進行數據分析。這是在美國普通學校實現的東西,在統計方面,我們的老師自己只有小樣本的分析經驗,根本沒有大數據的分析經驗,他怎麼可能教出真正有技能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師資是有問題的,必須要用這個東西來改造師資。國外的凡是遇到需要有實際經驗的工作課程,它的做法是把學生請出去實習。第二個把企業家、工程師請進來,一起參與工程講解,這樣就可以。

    另外我怎麼和高校合作,剛才劉正奎回答那位老師講話時説你們怎麼樣和教育部合作?如果你不和教育系統合作,這個東西是沒有效果的。我們的研究中也是如此,我們自己覺得我們是專業的,教育部的人看了我們的東西很專業,什麼是權威?專業就是權威。但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的東西不與高校合作是很難起作用的。現在我們就和高校合作,一個是希望教育部進一步的向高校提出要求,也要看學生本身的就業能力情況。

    第二,我們希望能夠把資訊在市場上更加透明,就是高校的就業資訊透明,讓我們的高考生和家長來做選擇,一旦發現所謂的學校出現90%的就業率,實際只有70%,你培養出來的孩子根本就不是做他專業的工作,那我的孩子就不報這個專業。三年以後我們國家會出現全國性的拐點,就是高考人數會大量下降。這個市場上的壓力,再加上高考生的選擇,這是比較真實的資訊,從市場的角度要迫使高校改變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産品在市場上的效果負責。

    如果有雙重的壓力,我想我們作為專業的公司,他就會很熱情的找我們研究這個問題。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很熱情的找我們,主要是民辦學校聲稱比較困難,因為他直接接觸市場的。高職專科是國家示範性的,以就業為導向,他們非常有遠見。還有一些優秀的大學,他們不甘於眼前,像南京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我們都在從就業能力評估和課程設置、教材方面協助他們。這取決於大學的進取心,同時還要靠市場上高考生的信心,這樣可能會敦促高校往這方面靠攏。

    我常常開玩笑,很多高校,包括四川省的211農科院校,原來是做植物很厲害的,現在這個學校招體育係、法律系、新聞系,他的新聞系學生去招聘的時候,人家説你是農科院的新聞系,我都不相信。他的畢業生去面試的時候,人家都不相信,説全國第二好的成都體育大學就業都很困難,它一個農學院辦什麼體育係。這就像“三鹿奶粉專業”,一個18歲的人進入大學學了四年,最後還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就覺得高校停止一些“三鹿奶粉專業”,整頓一下這些年不具備專業的學科,你賺錢很簡單,可是不能夠因為賺錢就把我們的孩子害了。大學很清楚自己的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我想這就是道德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應該有更多的社會來關注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高校存在著這樣的專業,其實有些高校也清楚在擴招中産生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能從專業上解決。但是我們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合作,我們覺得比較好,幫助他們,他們也感覺非常實際。

    高校對我們的合作既害怕又喜歡,因為我可以和教育部報告的有出入,可以給我的招生簡章有出入。所以這個報告就給高校,目的是幫它改進,而不是在社會上説高校不行。如果我們堅持幫助高校,就像醫生診斷一樣,我們只做診斷,解決不了治療過程,但高校自己有實力解決。 

    經濟觀察報:

       如果公佈給公眾,在大家的選擇上才有更好的方向。 

    王伯慶:

    我們也面臨兩難。如果我們公佈了高校就不願意,如果不公佈,就會造成社會壓力和裁員。解決我給高校做診斷以後,你的資訊讓不讓考生知道?他們説不願意,這個我們沒有辦法。社會再發展幾年以後,大家對這種資訊願意公佈以後,因為你不公佈,長期在高校資訊中缺席,就造成高考家長産生懷疑。

     

    程方平:

       我對王先生的調查非常感興趣,因為我們最近幾年也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問題,其中很重要的問題是他認為就業是應該由學校來管,所以我們就把這個問題認為是大學的責任,我們就對它提出很大的批評。但我們有制度文化的問題,比如俄羅斯義務教育以後的教育,一直到研究生、博士都叫做職業教育,為什麼這麼歸類?它覺得已經到了要進入職業的狀態,所以它沒有把它分成職業類院校和學術類院校,這樣其實對所有的學習者都是一種暗示,就是你應該做好這個準備。 

    王伯慶:

    再有,我們的職業教育,我們到了職業學校才進行。其實一個人的職業素質的培養應該從小學開始,而且這裡也有學生個人的責任。因為我有幾次到香港、澳門,他們就和我説“中國的大學生為什麼都要等著學校給分配?我們的孩子小學畢業以後,在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了解股票、打工的資訊,確定自己的專業,確定自己以後想做什麼。”所以到大學畢業前後,自己就能解決相當一部分問題,對於自己怎麼就業,相關的情況都了解。

    我想,一個國家的職業教育也好,大學生就業問題也好,其實不光是學校的問題,一定要把整體進行調整,這樣可能會解決一些學校解決不了的問題。包括教育部把就業率壓到高校身上,這也是問題。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把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解決好,我們要做診斷,而這個診斷是從多方面去考慮的問題。 

    王伯慶:

    我補充一點。我非常同意這一點,我們也通過所在的學校給教育部寫過建議,就是停止考核就業率,畢業時的就業率2007年最好的時候是55.8%,在半年以後達到87.5%,因為整個大學生的就業率在畢業以後仍然在進行。但是你靠也畢業時的就業率,大四整個學年都不好好學習,從第一個學期就開始找工作,到第二個學期人都不在學校,只要4月份回來就行,實際上我們大四虛擬化了。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有幾個讀過四年,沒有,高職可能只讀兩年半。所以我們建議教育部還是不要考核畢業時的就業率,而是考核半年以後的就業率。

    另外,我非常同意剛才那位老師講的,其實就業困難發生在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這個問題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我們獨生子女父母都把很多希望寄託在身上,只要把書讀好,他們缺少溝通技能、團隊技能,其實他們應該從小就在家裏學,這不是大學應該給的,而是從小成長就應該給的,可是都沒有得到。因為最後大學和高職高專是最後出口,大家就説大學是你怎麼生産的。我們知道一個人才的結構是三角形的,它最下面的,大家最看重的是價值的問題。現在企業招人的時候發現出問題不是職業技能不夠,而是出現在價值觀上。所以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完全責怪大學,不但大學要改進,職業系統也要改進。

    但同時,我們的價值觀培訓出了很大的問題,一個是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改革三十年來。我自己在美國待了16年,由於財富的積聚積累,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功利在整個社會蔓延。在我招團隊的時候,我問很多企業家,他們招團隊最關心這個孩子不是在學校得了什麼獎,或者參加奧運會志願者,那是你自己拿到的。最關心的是你做過義工沒有,關心過弱勢群體沒有,關心過養老院沒有,如果你有這種心態,你一定對企業也是很好的員工。

    所以説我們覺得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我覺得這還不是大學的責任,而是小學、社會,包括家庭都出了問題。這個社會的培養應該是培養價值觀的問題,就是基本道德問題。 

    南風窗:

    我有兩個問題,我對取得最終結論的過程還是有點疑惑。因為家庭背景調查分了很多方面,這個技術化的工作是非常繁瑣的事務。我不知道這個調查的過程是怎樣的?是通過檔案分析,還是一對一的對學校進行調查?而且你把它擴展到全國的數據,這個可信度有多高?這個結論很適合我們的期待,理論上可以推出來,但是在現實上既然有這麼一個專門的調查報告,它的現實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還是有點懷疑。理論上當然是成立的,包括我仔細研究了一下江蘇有一個檔案,通過檔案來分析,當然這個檔案相關因素非常多,所以顯得是可信度很高的調查。但是這個話題是很容易引起社會爭議,引起大家切身感受的事情,我想對這個過程做一個了解。 

    王雄:

    我把這個情況簡單回答一下。我們的研究去年上半年就開始了,調查是兩個部分,一個是橫向的,一個是縱向的。橫向的是我們在全國選了一些城市,這些城市是我們特別注意到的層次類別,比如有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有中部城市,但是沒有西部城市。類型是大、中、小,小就是縣城,一個研究要涉及到很獨特的地方,像浙江、東莞這些地方都屬於特殊的新興城市,所以也考慮到老城市和新城市。第二,我們培訓的老師直接進入到學校。

    縱向研究,你剛才質疑檔案,我們是想做全國檔案的,因為這個報告是總的報告,而不是學術性非常強的專業報告,如果是那樣的報告,另外在做一個30年的變遷。首先是取樣,然後是對數據的處理,這也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在做統計的時候,排除了很多東西。比如輸入電腦以後,也有學生調皮,比如他填的全是A,像這樣的我們全部清除。所以數據在核對的時候,把無效數據全部去除。不要看人數少,但實際上是經過多重處理以後留下的。當然,還要考慮性別的問題,家庭出身的問題。

    第二,我們是隨機抽樣的。比如一屆的學生是800人,從中進行分層抽樣,如果是200人,基本是分層抽樣的問題。最後就是這個調查的吻合情況只能説這種調查數據確實表現了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沒有怎麼做。另外,我們所有處理的後臺數據和所有的數據包全部保留著,而且我們所有的紙質東西都保留著。因為我們的藍皮書具有權威性,所以隨時可以調給各個研究部門。而且我們當時在做得時候還有大量的數據,還有中學生的滿意度,中學生的價值觀,這裡沒有顯現出來,我們會在2010年的藍皮書中呈現的更多。 

    南風窗:

    你們做了這麼詳細的工作,這種現象的出現你們覺得是必然的趨勢,覺得我國是一個精英主導的國家的形勢,還是我們的制度設計出了什麼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王雄:

    因果關係的分析和我們的報告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沒有做這方面的調查。我之前做了另外一個研究,做的是城市化進程當中公民社會的報告。那個報告我寫了很多的部分,其中也有社會分層的問題。十個社會分層在1978年的時候是不存在的,當時沒有這種狀況,而且我們在做轉換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時的社會分層基本上是幹部,這是一大部分,但是幹部的詞的含義和今天不同,當時的含義是很多人都是幹部,教師很可能也填幹部,所以這個工作很細。到了現在我們説填幹部很可能是公務員,一般是教師就不會填幹部了。這是一個準確性的問題。

    另外,你剛才提到是一種趨勢,還是由於制度的問題。這裡面是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分層形成這樣的狀況,第二是我們的學校沒有更多的制度設計,其實是適應這樣的狀況的。在2006年的藍皮書中楊老師講到,我們的教育改革基本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改革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社會變化學校做了很多內部調整,基本是順應社會的需求。幾年前重點中學招生,一般情況下一個班可以招農村的學生,現在的情況是擴招,重點學校也在擴招。在擴招的時候,比如原來是6個班,現在擴到20個班,這20班中大部分要增加很多人,但實際上真正考進來的學生只有兩個班。  

    楊東平:

    這個問題我來補充一下。他實際想問的問題是這種結構分化到底是自然的問題,還是不合理的問題。我想有兩個解釋,一種是文化基本理論,他家裏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家庭資源比較豐富,所以他的子女在通常情況下學習成績會更好,這是國外教育公平的調查主要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但是在中國還有新的情況,你的分數標準在嚴格公平的錄取制度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和幹部子女的入學率更高,這是知識積累的問題。

    但是我們今天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當前由於擇校收費制度人為造成的優勢階層子女過於集中在重點學校的情況。實際上在今天的重點學校是三種學生,一種是考試生,一種是擇校生,第三部分是調校生,所以後兩部分極大的加劇了教育公平,他並不是靠學習成就進去的,而是靠家長的經濟和社會階層進入的。文化造成的差異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後者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取消學校的收費制度,取消以錢擇校的制度,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變這個問題。 

    南華早報記者:

    大學生就業關注的都是大學生作為被研究的對象,他們是怎麼認為的?怎麼看教育的品質,你們有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  

    王伯慶:

    我們都是在研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可是大學生自己對滿意程度怎麼樣?我們前兩年都沒有研究這個問題,但是今年開始我們專門做了大學生對高校滿意度的調查,除了總體指標以外,大概細分成很多指標,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師生互動若干個指標,但是這個數據要到3月中旬才能全部收齊。從今年開始很重要的研究內容就是關於大學生本身在畢業半年以後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對大學的各個方面進行滿意評估,我們會得出一些結論。其中有一條,“你願不願意把自己讀過的學校推薦給親朋好友?”這個指標很厲害。同時還問了一個指標“你對你的同學怎麼看,你認為他們的誠信、團體精神,他們是不是待人公平公正?”大概有56個指標,同時我們還問他“你對僱主怎麼看?”還有我們問“你對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到大學畢業以後,你對受到的基礎教育的滿意度如何?”這個指標也加進去了。我自己也和你一樣迫不及待的想看這個結果怎麼樣。因為這個問題也感謝楊東平老師,他去年就講,你一直在評大學生就業,你的核心沒有錯,可是你問過大學生自己對高等教育怎麼看嗎?感謝楊東平老師和北師大和其他學校的老師,包括南京大學的老師,他們幫助我設計了這套指標。

    同樣,今年開始我們把學生的家庭成份也放進去,按家庭成份會細分到12個社會階層,同時把父母的最高文化程度也放進去,還有孩子考大學的高考總分是多少,我們想觀察這些情況對就業有什麼問題,對他們去大學有什麼影響。我自己也迫不及待的想看這個東西。今年這個總體報告設計好了,我們就等待數據到了以後開始分析。我們每年都會提前把研究的報告設計好,到時候我們計劃610日推出全國報告,91日推出23個省的分層報告。到610日考試家長可能比較關心這個問題。 

    柴純青:

       由於時間的關係,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圖片內容:

數據地址: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新聞發佈會暨教育改革和發展研討會即將開始

    中國網 楊楠

  • 會議由中國教育藍皮書副主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柴純青主持

    中國網 楊楠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助理范廣偉

    中國網 楊楠

  • 香港樂施會北京辦事處孫國嫄

    中國網 楊楠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藍皮書主編楊東平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劉正奎

    中國網 楊楠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楊楠

  • 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成剛

    中國網 楊楠

  • 麥可思HR資訊諮詢管理有限公司王伯慶

    中國網 楊楠

  • 北京工商大學楊旻

    中國網 楊楠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王勝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楊楠

  • 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中央教科所研究員程方平

    中國網 楊楠

  • 北京市政協委員王晉堂

    中國網 楊楠

  • 中央教科所研究院儲朝暉

    中國網 楊楠

  • 南風窗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 揚州中學特級教師王雄

    中國網 楊楠

  • 南華早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楠

文字實錄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列印 合併稱謂 顯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