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首頁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English

“中國當代文學”集體採訪

   8月6日(週三)下午14時30分,新聞中心將邀請鐵凝、王蒙在新聞發佈2廳舉辦“中國當代文學”集體專題採訪。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中國當代文學”集體採訪

活動描述

  • 8月6日(週三)下午14時30分,新聞中心將邀請鐵凝、王蒙在新聞發佈2廳舉辦“中國當代文學”集體專題採訪。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祝壽臣(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副主任):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副主任祝壽臣,歡迎各位前來採訪。

    今天,我們很高興的邀請到兩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嘉賓,圍繞著“中國當代文學”這一主題接受大家的集體採訪。現在我把主席臺上的兩位嘉賓介紹給大家,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女士;當代著名作家、前任文化部部長王蒙先生。

    下面請兩位嘉賓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有關情況。請鐵凝女士開始。

    2008-08-06 14:27:27

  • 鐵凝:

    剛才在休息室,我和王蒙老師互相推讓,應該女士優先,否則顯得我很沒教養,我説那是西方的文化。但是換一個角度,從東方的傳統來講,年幼的人讓年長的人先説也是一個教養。現在可能按西方的規矩,我變得沒教養了,但是主持人讓我先説,我就簡要做一下自我介紹。規定是不超過3分鐘,我想完全用不了那麼長,在座也有一些熟悉的媒體朋友的面孔。再次説一下我的姓名,鐵凝,是一個作家,出生在北京。作為北京市民,從這個角度來説,我願意對今天境外媒體記者説一聲:“我作為一個北京市民,歡迎你們在奧運之前來到北京。”

    我寫作的題材短篇小説、長篇小説、中篇小説,也有寫散文和電影劇本。我的寫作是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的,可以説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幸運的是,我覺得我這一代作家還是幸運的,在我寫作開始和有了一點成績的時候,得到了文學界和讀者的認同,包括得到了一些文學前輩的鼓勵。記得80年代我的一個短篇小説獲獎的時候,我身邊的王蒙先生,他在授獎大會賓館的走廊看見我突然説:“鐵凝,我告訴你,我很喜歡你的某某一篇小説”,當時我很吃驚也很興奮,但幾乎無法對答,因為很意外,也沒有想到他對我説這樣的話。

    更多的時間我生活在河北省,現在因為工作關係又回到北京,我現在供職于中國作家協會。年齡,我跟有些人一樣有虛榮心,不太願意報告,但是資訊時代幾乎不能隱瞞,我出生於1957年。我知道今天的主題是“中國當代文學”,我很願意就我所了解的內容告訴給大家。

    2008-08-06 14:30:58

  • 祝壽臣:

    下面請王蒙先生介紹情況。

    2008-08-06 14:34:43

  • 王蒙:

    大家好。最近有些記者或者年輕同行喜歡問我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快或者該江郎才盡了?”因為我都74歲了,我很勇於説出我的年齡,好冒充老資格之類的。這74年中我見證了中國太多的變化,包括文學的太多的變化。這個變化,以至於到現在非常難概括中國的文學了。很難找到一個國家有這麼多的文學雜誌,而且在網上也有那麼多的文學作品。所以有時候我也眼花繚亂,但是説法很不一樣,有的表示很痛心疾首,就是説現在的文學不成樣子。有的説現在的文學很好、很開放、很自由、很熱鬧,也有人説特別好的。也有認為特別好的作品,但是在市場上並不成功。而在市場上成功的作品,有時候又讓有些文學專家挺生氣。讀者對作家也有各種各樣的不滿。比如説我常常開玩笑,我説中國作家有兩項“原罪”:第一項原罪是現代的作家沒有誰敢説自己是當今的魯迅,你找不著,你瞅誰的模樣都不像魯迅;第二項原罪是我們境內的文學作家沒有人得到過諾貝爾文學獎。似乎有這兩項原罪,中國作家有點對不起讀者。

    2008-08-06 14:35:14

  • 王蒙:

    可是我看你們提的問題都是輕飄飄的問題,所以我故意先給自己提兩個難題。我見證了中國的所有的這些變化,包括中國文學的變化,我仍然懷著一種樂觀的信心。至於有人問我:“你是不是很恐懼?年歲越來越大了,你的寫作的資源將要枯竭,你的寫作的熱情將要冷卻。”我的回答是:“明年吧,明年我會非常恐懼,非常枯竭,但還不是2008年。”我就説到這兒。

    2008-08-06 14:36:38

  • 祝壽臣:

    謝謝王部長的介紹。下面是記者提問時間,希望每位記者提問時首先報一下媒體名稱。為了給更多記者提問的機會,每位原則上只提一個問題。現在開始提問。

    2008-08-06 14:37:39

  • 新華社記者:

    請問兩位,當今80後、90後作家的出現對當代文學的影響,能否談一下這一點?謝謝。

    2008-08-06 14:37:58

  • 王蒙:

    80後、90後已經是完全新的一代了。這在中國文化裏似乎有吹牛的意思,在世界文化裏絲毫不含這個意思。因為我比較大的孫子就是80後,我願意講一個故事。在我的大孫子14歲的時候,我對他進行了一點兒教育,我説:“我14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革命者,我那時候參加了還處在地下的中國共産黨,我已經從事革命了。而你現在只知道玩電腦遊戲,你應該很好的成長起來。”他立刻就給我一個回答,他説:“那是因為你當時沒有玩具,你連玩具都沒有,你不去革命,你還能幹什麼?”有點道理,這説明瞭兩個問題:第一,時代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少年、新人,和我當時所關心的事情、吸引我的事情已經不一樣了;第二,我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注意給兒童和少年提供足夠的玩具。一個不能夠給兒童和少年提供足夠的玩具的國家,那麼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就有權利選擇革命,推翻這個反動的不能夠滿足兒童、青年、少年需要的破國家。

    2008-08-06 14:40:08

  • 鐵凝:

    我想到的第一個詞是“後生可畏”。我覺得80後、90後這一代的作家,我拿他們的起步跟我自己比,我覺得他們在知識的儲備、他們的生活環境、寫作環境、整個中國大的社會背景、藝術起點,比我當時要高得多。他們能夠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內心,貼近青春的這種寫作,他們能夠贏得當代那麼多年輕的讀者的愛,我覺得也是讓我羨慕的。他們給中國當代文壇帶來了什麼呢?我想六個字,可能不準確,但是我的確這麼想,“色彩、動感、活力”。我還想到,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可能80後、90後這些作者所寫的心事兒不是我們的心事,所以他們的心事是不重要的,我想不能這樣認為。我最近高興得看到一些80後的作家,他們自己開始不滿意自己了,他們自己要做寫作的調整,他們對自己現有的寫作狀態不滿意。比如張悅然提出對自己作品的反省。我覺得在不同的階段他們自己會做自己的調整的,也許不用更多的其他年齡的作家多嘴多舌,我對他們有足夠的信心。

    2008-08-06 14:41:35

  • 俄羅斯阿爾法記者:

    請問王蒙先生,您在1979年發表在《當代雜誌》第三期的中篇小説《布禮》,以及同時期的一大批優秀作品,激蕩了整整一代人的心靈,吹響了他們人生的號角。任何時代都需要屬於自己的偉大作品,請教王蒙先生,您和您的中國同仁什麼時候能夠再現中國當代文學的輝煌?謝謝。

    2008-08-06 14:43:37

  • 王蒙: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文學當中曾經有一個主題,有一個根本的題材,而是它的主角就是革命。因為中國經歷了這麼一場非常艱巨的,也是非常熱烈的、非常殘酷的一場革命的戰爭。但是目前我們面臨著的是新的情況,這種革命的文學,我稱它為“雄辯的文學”,它往往有很大的煽動性,有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的性質。它有時候能夠成為社會和世界的審判官,它能夠做出極其嚴厲的,也是富有説服力的對人生的判斷。

    但是我們今天,包括剛才説的80後、90後,我們處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語境。我們很難設想,在今天我們一個作家,以一個審判官,以一個號手,以一個吹響衝鋒號的人的姿態,來出現在我們的文學領域裏面。因此,我們今天所嚮往的偉大的文學,應該是什麼樣的文學?我覺得這還值得我們做很深入的討論。在革命之前和在革命之中,文學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已經有許多許多的印象。那麼在革命取得了成功,社會進入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這樣一種比較漸進的過程中的時候,我們應該向文學期待什麼?文學應該向人民獻出什麼,是不是獻出同樣的審判和號角,還是獻出我們的一份親和,成為廣大讀者的良師益友。我覺得這個問題在全世界都沒有解決,一個大的變革以後,作家應該怎麼樣繼續往前走。

    2008-08-06 14:45:25

  • 王蒙:

    我願意舉一個例子,一位南非著名的諾貝爾獎得主納丁·戈迪默,她有很高的威信,她鼓動南非的人民反抗種族主義的政權。她的目的達到了,她年歲也大了,現在相反變得比較沉默了。而且前不久,強盜洗劫了她的家,由於她拒絕交出結婚戒指,被強盜毆打了一頓。我很替她發愁,她年歲很大了,我希望她平安幸福,安度晚年。

    2008-08-06 14:48:32

  • 央視網記者:

    請問兩位作家,近年來隨著網路社區的興起,網路文學得到了迅猛發展,很多年輕人通過網際網路參與或者關注網路文學。與此同時,一些傳統作家也通過開部落格或在網路上連載作品,請問兩位作家如何看待網路文學對傳統文學的衝擊?怎麼看待網路時代的閱讀?你們對年輕讀者有一些什麼忠告呢?

    2008-08-06 14:51:10

  • 鐵凝:

    據我不太準確的記憶,網路文學從開始到今天大概有十年左右的時間。截至到今天,中國的文學網站大概是5000家左右,數字是冷漠的,但是有時候數字也很有力量。我本人也曾經擔任過一屆網路原創文學大賽的評委,我首先感覺到它對傳統文學最突出的一個衝擊是它顛覆了傳統寫作的話語霸權。網路文學的興起,使有寫作慾望的人心態更自由、更平等,它的匿名性也使寫作的人和願意寫作的人,他的情感和心境更放鬆,在這樣一種情感的支配下,他們流淌出在書面寫作很難看到的一些非常鮮活的語言,有些時候也能夠震撼我這樣的傳統意義上的紙面寫作者。我想網路文學的興起還是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了非常豐富的變化,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也使文學變得是多元、共生的存在了。這是悠長的,不是你想不想讓它存在的,是勢不可當的,而且今後的影響還會更大,是這樣的現狀。

    2008-08-06 14:51:42

  • 鐵凝:

    我個人認為它和傳統寫作是並行的,我個人並沒有覺得他給傳統紙面寫作,帶來致命的打擊和實質上的威脅。我同時也想對現在的網路寫作發表一點兒個人的感想。因為網路寫作的自由,在它有種種好處的同時,可能也有它負面的影響,它還是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存在。畢竟文學還是有自身的規律和標準,不是寫成字的都是文學。這也是我的一個看法。

    2008-08-06 14:52:50

  • 王蒙:

    網路文學和傳統的紙面文學,有的是互相促進的。我就有這個經驗,網上一熱鬧,我新出的書一般就比不熱鬧銷售的好。有時候網路上出現大量的盜版,現在我也懶得打官司,因為它客觀上起著促銷的作用,很少人因為看了網路就不買我的書了。也有井水不犯河水的一面,網路相對是年輕人,有時候網路上撒撒野,有時候跟著哄一下。它和冠冕堂皇印出來的一本書,它的受眾、它的風格都不完全一樣,互相也不打架。

    還有一些網路的寫手的作品不斷地出版,而且獲得了相當的成功。或者也還有一些作家自己也開了部落格,也在網路上大力的擴展自己的作品的影響。到現在為止,紙面上的很多作品品質非常差,網路上的作品也有很多品質非常差。大量的品質差的作品涌現出來,這也是文學民主必須付出的一個代價。但是現在還沒有很大的矛盾,我也從來沒有説認為網路會威脅哪個正兒八經的作家。

    2008-08-06 14:53:45

  • 中國文化報社記者:

    請問鐵凝主席,抗震救災和奧運是目前比較熱門的文學題材,但是大家都知道像這樣的文學題材雖然很有現實意義,但是創作起來很難,你覺得創作這樣的題材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原則,才能使創作出來的作品成為傳世的作品而不是應景的作品?

    第二個問題,剛才提到80後的問題,王蒙老師曾經介紹過有爭議的80後作家進入作協,很多人説你對年輕作家很寬容,但是你最近説80後作家躲避歷史,又有人説你對80後作家不是很寬容,你覺得對這些青年作家應該寬容一些還是嚴格一些?

    2008-08-06 14:55:41

  • 鐵凝:

    你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實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問的非常好。我不一定能夠完全回答好你的問題。因為我最近和一些同行也一直在想,無論是奧運還是抗震,最近都出了一批作品。我特別想説一下奧運題材,我所看到的女作家徐坤的《八月狂想曲》,還有北京市作家曾哲的《覺建築》,曾哲的作品是紀實的,它紀錄了鳥巢的工程。徐坤有一次在作協開會的時候提到,她最初寫奧運題材作品的最初困境,她覺得有點像命題作文,作為一個作家她不習慣,這樣的大事覺得很難寫,她覺得距離如此之近,但又如此難以把握。你可以找來徐坤《八月狂想曲》談的她寫感想,你可以了解到一個當代一位女作家,她創作這部大概有40萬字的這樣一個長篇的,關於奧運的虛構文學,她是怎麼樣從一開始的矛盾和障礙,最後怎麼完成的。

    2008-08-06 14:56:57

  • 鐵凝:

    關於抗震題材,我想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報告文學作家錢剛是在那場地震發生了很多年以後,他經過了長期的積澱和沉思之後,拿出了一份非常有份量的長篇報告文學。無論對奧運或者對抗震,作家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親自到達災難的現場,他們的心靈所受到的震撼、感動,在那個時候有感而發寫出來的那些詩篇、散文和報告文學。我覺得不應該脫離當時的情景看待他們那時候的作品,我想在藝術價值上也許不是一流的,但是他們的情感的真實,我認為足以讓文學界感到它的那種特別寶貴。

    我也知道現在有很多作家在現場寫出了一些作品以後,還第二次、第三次深入災區,為今後沉澱更深刻、更豐富獲得第一手資料,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做長期的準備,他們不會是一時衝動。據我所知有好幾位作家,在地震發生後十天左右,前往汶川的作家採訪團,有些作家已經回來了,但是有一位部隊的作家他堅持不回來,他覺得創作的內容不夠,所以他還在那兒,所以每個作家的情況不同。我個人認為,説不定幾年以後,當這場中國人經歷的特大災難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候,也許會有非常有份量的能夠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出現。

    2008-08-06 15:00:27

  • 王蒙:

    因為寬容就不能説誰的作品有什麼特色或者有什麼不足,這是不可思議的。而且躲避歷史,是不是就是百分之百的貶義?這起碼是可以討論的。有人説,我的作品裏歷史太多了,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銷路。至於因為哪個歲數比較小的作家有過什麼缺點就不能夠入會,這更是另外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沒法放一塊兒來比較,不在一個平面上。

    2008-08-06 15:03:29

  • 大眾報業:

    請問兩位老師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作家是一個圈子,作協是一個組織作家的組織,但是現在有很多現象,很多新興作家表現出對作協的反叛,有很多作家包括80後、90後表示拒絕參加作協,你怎麼看作協影響力的變化?或者你怎麼評價這種現象?

    2008-08-06 15:04:49

  • 鐵凝:

    你剛才説的這些現象我認為非常正常,這正是中國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人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選擇,不加入作協也可以是非常優秀的作家,也沒有聽説哪個不加入作家協會的作家的作品會不受讀者歡迎或不被發表。但中國作家協會也在發展,1978年的時候有一個數字,大概當時的會員大概是1780多名,到現在前一個月剛剛有一批新會員入會,現在的數字可能是8522位會員。這説明中國作家協會也在發展,中國作家協會也還是靠了它的三大功能:團結、協調、為會員服務,來吸引一些想加入這個協會的人。但同時,有很多作家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也是他們很正常的、很自然的選擇,我同樣也非常喜歡一些不是中國作家協會的優秀作家好的作品,他們當中有的也是我個人的朋友。

    2008-08-06 15:05:46

  • 王蒙:

    各式各樣的情況,80後、90後也有加入作家協會的,像張悅然、郭敬明,也都是比較有名的年輕一代同行。也有不加入作協的,有年歲比較大的作家退出了作家協會,還有退出了某一個作協,又保留了另一個作協的會籍的。這説明我們的生活方式,包括組織起來的方式,有各種各樣的變化和選擇的可能,好象也沒有出現什麼很異樣的事情。所以,隨便吧。

    2008-08-06 15:06:50

  • 中國青年報記者:

    就抗震文學的問題繼續問一下,我們知道汶川地震以後山東一位作家王兆山先生寫了一首詞,他提到,面對黨疼國愛和民族大愛,他化身為一個遇難者,他覺得縱做鬼也幸福。他提了一個願望,希望墳前能夠看奧運會,看奧運,同歡呼。這在社會上已經有很多批評,因為他本人是山東省作協的副主席,這個批評有的也是針對作協,認為現在作協官員在歌頌之餘,已經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群眾,不知道您作為作協主席怎麼看待這個事件?

    2008-08-06 15:08:23

  • 鐵凝:

    我非常願意回答這個問題,也非常高興你給了我這個機會。你剛才提到的這首詞我也讀過了,而且在網上看到了眾多網民網友的評論。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他如何寫作,一方面是他個人的事情、是他的自由,他有寫作和創作的自由;但是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作家,還是應該有遵從起碼的社會公德,還是要有道德良心的。我想在熟悉、認識王兆山的一些朋友那裏,我聽到對他的評價是,“這位文學工作者對人是很好、很熱情的,對寫作也持一種積極的態度。”但是他的這首詞面對我們國家、我們的人民遭受了這樣大的苦難,心靈和生命都遭受重創的時候,用這樣的文字做出這樣的情感的表達,無論如何是不妥的,是讓人遺憾的。而我今天其實更想做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如果能夠見到王兆山,我不是要把今天的這番話告訴媒體,而是非常想當面的直接告訴給他本人。

    2008-08-06 15:11:29

  • 王蒙:

    我在網上看到了張頤武教授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説法,他説主要是這個詞寫的比較差,平仄、用詞、虛實都不對,不應該發表,《齊魯晚報》的總編應該適當的有所認識。這個説法也別開生面,讓人聽了以後甚至還稍稍輕鬆了一點兒。

    2008-08-06 15:13:02

  • 鐵凝:

    張頤武的這個論斷我沒看見,但是如果他是調侃的話,我就不太清楚了。但是我寧願認為他是個調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自己倒有一個去年的親歷。如果張頤武是認真的話,我也要替媒體説句話了。還不能完全把責任推給媒體,這肯定是我拙笨的一面,我不懂你的幽默或者我假裝不懂。去年發生一件事,我給《美文》的一個題詞當中寫錯了一個字“風華正茂”,“茂”字我多寫了一點,有些讀者看到了,要編輯部承擔責任,我給編輯部打電話,怎麼能讓編輯部來承擔這個責任呢?這個字是我寫的,不是編輯代我寫的。這件事也使我認識到,責任該是誰的,應該就是誰的,雖然是一“點”之差,但是作為公眾人物,真是差一點都不行啊!

    2008-08-06 15:14:07

  • 光明日報記者:

    奧運會是文學交流的盛會,也是展示中國的大舞臺、大窗口,就中國當代文學而言,請問如何更好地讓世界了解當代中國,推進文化交流?關於奧運題材,中國作協和北京作協有沒有組織一批作家創作奧運題材作品?能否透露一下二位的近期創作計劃?

    2008-08-06 15:15:52

  • 王蒙:

    奧運題材我不是非常了解。現在中國的文學和世界各國的交流、互動基本上還是正常的。有許多作家的作品都翻譯到了國外去,有的也還得到了獎項,出版,暢銷,還有其他的情況比如有些留學生在國外,用他所在的國家的語言文字創作了一些新的作品,也受到了該種語言讀者的歡迎。至於説通過奧運會肯定能夠加強來自各個角落的人士對中國的興趣,太直接的恐怕不一定有那麼大的作用吧,就像説“由於劉翔跑的快,中國的小説就能多賣幾萬冊”,不一定有那麼直接的作用。互相熟悉一點兒,興趣增加一點兒,當然是好事兒。至於其他奧運方面的文學的事兒,我不參與這方面的工作,我個人已經被約寫了很多有關奧運的評論,但不是文學評論,是時政評論。暫時我個人還沒有為奧運寫詩、寫小説或者寫歌詞的計劃。是不是看著看著電視能來靈感,來一篇,我也不敢保證沒有。

    2008-08-06 15:16:56

  • 鐵凝:

    在作家有興趣、自願的基礎上,中國作家協會願意對他們的採訪、寫作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援,中國作協做了這樣一些工作。現在有一些作家,還有一位女作家孫晶岩,她對奧運報告文學進行了長期的採訪,大概採訪了四年之久。還有其他省份的作家,比如説第一次代表中國出席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劉長春的後人在寫他的前輩當時的那段歷史,這也是很有意思的嘗試。有一些這樣的寫作。

    我近期在寫一些短篇小説,在為一個新的長篇做準備,我比較笨,我寫的會比較慢。和奧運沒有關係。

    2008-08-06 15:19:51

  • 中國圖書商報記者:

    請問鐵凝主席,我們報社的編輯都是你的粉絲,他們非常推崇你的《笨花》,我代表他們集體向您提問。剛剛公佈的第五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提供:去年我國共出版了24萬種圖書,在大眾圖書中,文學圖書受讀者的歡迎仍然排在第一位,這是可喜的現象,在這麼多的文學作品當中,反映當代人主流精神風貌的作品屈指可數。剛才我們拿到新聞中心給我們提供的發展綜述,這裡例舉的大量的優秀作品,除了紀事文學和反腐文學之外,這樣反映主流精神風貌的純文學作品一部也沒有。

    請問,中國作家協會在今後,引導作家關注反映當代中國人主流精神風貌的這樣的文學作品方面,特別是我們今年是改革開放30週年,中國作協會不會有一個統一的、全盤的支援的方案?謝謝您。

    2008-08-06 15:21:33

  • 鐵凝:

    我都不敢説謝謝你的提問,好象因為你是我的粉絲,我才如此感謝你。但是你提的問題如此巨大,實際上一大批中國當代作家一直在關注變革中的中國和變革中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比如説80年代開始一批好的文學作品,我前幾天還在看,把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籠統、粗略的劃為改革文學是否貼切?真的未必。難道説,那樣一批作品不也是非常及時的、準確的、生動的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嗎。

    當然,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最重要的一個推動力就是利潤,經濟全球化的背景除了給文學、給我們的生存帶來了多種可能性,給個人實現自我帶來了多種可能性,這些正面的影響之外,當然也有負面影響,可能就是有些作家可能會有一些浮躁的心情,比較急功近利,他會下意識的隨著市場的需要來結構自己的作品,所以這是一個矛盾,這也可能是全球性的矛盾。去年我在俄羅斯參加俄羅斯書展,見到莫斯科作家協會主席,她是一位俄羅斯詩人,我們當時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説俄羅斯也有這樣的現狀。一方面讀者非常急迫,讀者要很快的讀到文學作品,市場也要求作家要出手快,出版社也要求作品要快速供應出來。其實文學是一件慢的事情,精品本身又要作家出手慢。所以這是一個矛盾。

    2008-08-06 15:23:05

  • 鐵凝:

    而有些作家也意識到這樣一個矛盾,也在調整自己,中國作家協會基於這一點,還是鼓勵和倡導更多的作家要耐得住寂寞。我想用過世的一位已經過世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話,“中國當代文學應該有更多的謙虛之心和耐煩之心”。有這樣兩種心態的保證,我也希望我們的讀者稍有耐心,可能有的作家正在醞釀真正反映當代變革中的中國的精神風貌的好作品。而我心中的這種理想是什麼呢?它必定是應該能夠生動的傳達出一個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能夠表現出一個時代最本質的、最生動的情緒,能夠表現出一個作家所處的時代的那個民族非常非常高的想像力,能夠準確的表達出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如果你同意我這樣的看法,這樣的文學確實是要耐得住寂寞和耐得住時間的磨煉才能産生出來。其實也有一大批作家,他們一直不懼寫作的難度、堅持精神的高度,我也可以列舉出很多,比如史鐵生、韓少功。史鐵生的《我的丁一之旅》,這書可能不是暢銷書,但探討了人的靈魂、內心、心靈的走向,怎麼樣保持心靈的高貴,這些問題從史鐵生最初寫作到現在一直在探索。還有韓少功的一些作品,去年王安憶的作品,一批優秀的作家的作品都涉及了你剛才提到的命題。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讓你滿意。

    2008-08-06 15:52:21

  • 廣州日報體育部記者:

    請問兩位老師在奧運期間有什麼計劃?雖然文學是比較薄弱的一個東西,但是我想王老師您身體也比較健壯,鐵老師也是身材非常優美的女士,平時在體育方面會不會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2008-08-06 15:56:54

  • 王蒙:

    我很喜歡體育,我為什麼曬的比較黑,因為我一直在北戴河游泳,我現在每天還可以游泳一千米。我很喜歡體育,因為我找不著別的領域能像體育這樣,能夠比較好的體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要到裁軍、原子能核查、WTO那些地方,你提“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顯得你太善良、太天真了,可是體育能夠做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由於年齡的關係,我知道看賽事是非常苦的,所以我準備主要是看電視,我每天在電視上看賽事所花的時間不會少於5小時。

    2008-08-06 15:57:31

  • 鐵凝:

    很慚愧我沒有什麼像樣的體育鍛鍊,我也沒去北戴河游泳。剛才王蒙老師私底下跟我説:“我也不敢説有什麼體育鍛鍊”,他如果説“我剛從北戴河游泳回來”,他就怕媒體説“你當然能去北戴河,不是所有人都能去的呀!”我有一個成本最低的鍛鍊就是走路,有可能的話我每天走一萬步,這對於我的身體確實有好處,而且我在走路的時候想事情,腦子更不糊塗,這不是做廣告,因為它最簡便,只要有路、有腿就可以走。而且現在北京的空氣一天比一天好,也很適合我們走路,每天一萬步,肯定有好處。謝謝。

    2008-08-06 15:57:48

  • 記者:

    請問兩位老師,現在很多文學作品被拍成影視作品,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非常生動,有時候甚至是一部電視劇熱播之後,在市面上看到它的文學書籍。影視作品會不會影響人們的閱讀習慣,會不會把人們從文字時代帶入一個視覺時代呢?

    2008-08-06 15:58:03

  • 王蒙:

    影視作品有它比較容易接受的特點,這是文字作品所不能比擬的。顯然一些影視劇的結構,一些手法,也在影響著寫作,我可以舉很多例子,但是我不舉,因為很多作家不願意自己的作品受了某影視作品,尤其是受了好萊塢作品的影響,一般作家都不愛承認,所以我就假裝看不出來好了。

    但是文學作品畢竟能夠更深入,更能夠多啟發人的想像與思辨。所以只要語言存在、只要文字存在,文學就永遠不會被影視作品趕到角落裏去,那都是故作驚人之詞。

    2008-08-06 15:58:19

  • 澳門日報記者:

    我問一個不是很巨大,但是和奧運有關係的題目。都説作家是最有想像力的一群人,要是讓你們兩位設計後天晚上開幕式的點火儀式,請你們兩位給我們一個設計,如果讓你定點火儀式怎麼點,你們兩位會怎麼設計?

    2008-08-06 15:58:40

  • 王蒙:

    我要是有那方面的想像力,我就和張藝謀競爭去了,我相信那比我寫一部小説的影響還大,我還真是缺少那方面的想像力。而且還真有人問我,我想的主意都餿極了,我説中國人喜歡舞獅子,從獅子嘴裏吐出一個球來,然後就著了,後來他説,你這個很拙笨。這説明有想像力,並不是什麼事都有想像力,有很多事兒不光是想像力的問題,整個的智力水準都非常之差。

    2008-08-06 15:58:58

  • 鐵凝:

    我先用恩格斯的話鼓舞一下自己的,恩格斯説“任何人在自己的專業之外至多懂一半”,我連這一半都不懂,我完全同意王蒙老師,我在這方面毫無想像力,突然就空白了。但是我覺得你的提問特別有趣,給我帶來特別多的快樂,我準備今天晚上走一萬步的時候我想這個事情,或者我們再約一次,我告訴你,我想出來什麼,什麼方式。

    2008-08-06 15:59:09

  • 記者:

    在《讀書》雜誌上前不久曾經有一個大的爭論,説中國整個體系當中對於人文是有一些缺乏,比如説哲學方面,請問你對此有何評論?

    2008-08-06 15:59:28

  • 王蒙:

    這個問題倒是比開幕式怎麼樣點火的問題更接近一點兒。我覺得現在人們對於哲學的興趣、討論和爭論都在增加,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讀書》雜誌也經常發表一些和哲學有關的文章和著作,而且類似《讀書》雜誌這樣的東西還很多,尤其是各個綜合大學的學報,中國畢竟是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講哲學的一個民族、國家。我希望中國有偉大的哲學家出現,我有時候也不揣冒昧的參與一點兒哲學的話題。感謝您對於《讀書》雜誌和中國哲學的興趣。

    2008-08-06 15:59:47

  • 祝壽臣: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集體採訪到此結束,謝謝兩位嘉賓,謝謝媒體記者。

    2008-08-06 16:00:03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china.com.cn/dianbo/zhibo/2008/080806b.wmv

相關新聞:

1   2     lastpage


文字實錄 全文 [列印] 升序 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