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首頁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English

中國氣象自然災害預報新聞發佈會

   7月15日(星期二)下午4時,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將舉行中國氣象自然災害預報新聞發佈會(地點:鼓樓外大街19號北京歌華開元大酒店新聞發佈廳1廳),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于新文介紹有關情況。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中國氣象自然災害預報新聞發佈會

活動描述

  • 7月15日(星期二)下午4時,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將舉行中國氣象自然災害預報新聞發佈會(地點:鼓樓外大街19號北京歌華開元大酒店新聞發佈廳1廳),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于新文介紹有關情況。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楊毅(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副主任):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歡迎大家出席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辦的新聞發佈會。

    2008-07-15 15:55:34

  • 楊毅: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呈增加趨勢,中國每年都會遭受颱風、暴雨、乾旱、洪澇等重大氣象災害,造成重大損失。中國政府一直在千方百計地防災減災,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維護經濟健康發展。為方便記者朋友們了解這方面的情況,我們今天邀請到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于新文先生,向大家介紹中國氣象災害預報的有關情況。同時我們今天還邀請了幾位相關的官員和專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他們是: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副司長陳振林先生,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李柏先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專家喬林先生,以及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副研究員葉殿秀女士。

    下面我們現請於主任向我們介紹有關的情況。

    2008-07-15 15:58:07

  • 于新文: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我和我的同事們,我們也算是一個團隊,來到這次新聞發佈會,向各位記者朋友們介紹中國的自然災害,主要是氣象災害的預報情況。我主要分三個方面介紹,首先談一下我國氣象災害的總體概況。

    各位朋友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也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這些災害裏面,氣候災害又佔到大多數,一般講氣象災害佔到整個自然災害的70%,也就是七成災害都是由於天災造成的。目前,我國每年受颱風、暴雨、乾旱、高溫熱浪、沙塵暴、雷電等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次達到了4億人。根據1990—2006年的數據統計,近17年來,中國大陸每年因為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到了1800億左右,平均佔到GDP的2.8%。尤其是這幾年,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超強颱風、高溫、特大乾旱、雷電、局地強對流,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表現出增加的趨勢。最明顯的就是洪澇和乾旱。

    2008-07-15 16:01:38

  • 于新文:

    比如説,在20世紀90年代的長江流域洪水災害,是50年代以後洪水災害高發的十年。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農業區的乾旱範圍在明顯擴大,這種趨勢還在加強。華北、東北南部和黃淮等地區的乾旱迅速加劇。尤其以華北,北京也是處在華北區域內,它的乾旱程度和範圍也在不斷增加,而且很顯著。又比如説,影響我國的強颱風,在一定程度上,實際上也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在2006年,我國颱風登陸的時間早、滯留時間長、風力大、破壞性強為歷史罕見。國內外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原來從來不知道什麼叫超強颱風,這幾年超強颱風時常出現,帶來的影響也非常大。

    2008-07-15 16:03:33

  • 于新文:

    特別是今年,大家還記憶猶新的,在今年1月份我國發生了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今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非常頻繁,暴雨、洪澇、颱風、乾旱,特別是這些災害又與地震災害交織起來,所以這種災害呈現出多點併發,影響範圍廣、災害強度大,部分地區重復受災,損失嚴重。我們可以歷數一下,從年初南方出現的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到4月18日今年第一號颱風“浣熊”在海南登陸,這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最早的颱風。到了6月7日以來,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等12個省遭受了強降雨的襲擊,珠江發生了流域性的較大洪水。西江支流也發生了超歷史記錄的大洪水。太湖還出現了本世紀以來同期最高水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長,受這些災害影響的人口總數和總量都大大增加。所以,災害的敏感區域和脆弱行業也越來越多。實際上氣象災害對國家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

    2008-07-15 16:05:42

  • 于新文:

    第二,中國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體系的建設情況。

    中國歷來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特別是加強災害的監測和預警,投入了鉅資進行完善和提高。我想,這是跟我們國家的災害特點和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是相適應的。這也凸顯出氣象監測與預報在國家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和意義。特別是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特別又強調了,要把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和防災減災工作作為重大工作進一步抓緊抓好,並提出要加強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警能力的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還進一步強調了,氣候變化綜合影響評估,完善多災種的監測預警的應對機制,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特別指出要提高對極端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抵禦能力和減災能力。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很大的問題就是氣象災害頻發,所以我們在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同時,必須要減少這種災害的影響。

    2008-07-15 16:07:39

  • 于新文:

    作為中國的氣象工作者也深切感受到壓力和責任重大,有四句話評價,氣象災害的防禦工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也從來沒有像今天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切,從來沒有像今天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關心,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氣象工作作為社會的公益性事業,理所應當為國家的防災減災、經濟與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福祉安康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這是氣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國家賦予氣象部門的重要職責。這也是黨和政府對氣象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通過全國全行業的氣象工作者的努力,應該説我們國家在進一步推動建立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切實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水準和增強服務能力方面,包括對災害的監測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2008-07-15 16:09:33

  • 于新文:

    這裡面主要有兩點:一是現在已經建立起了比較現代化、比較完善的中國氣象災害的監測網,為了滿足國家對氣象災害的需求,現在我們經過長期的努力,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由地面觀測、高空探測和衛星遙感探測組成的地基、空基、天基的立體觀測體系。説起來有點繞口,實際上就是我們從天空、太空有衛星,空中有飛機,地面有雷達,有自動的氣象站。所以,我們感覺災害的預報、預警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做好對災害的監測,或者是災害的觀測。這種能力從天上講,我們已經總共發射了5顆極軌氣象衛星、4顆靜止氣象衛星。目前,在天上由我們國家自主研製和發射的氣象衛星有4顆,這4顆氣象衛星在太空上日夜監視著我們國家的氣象災害的發生和發展。所以,我們已經有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兩大觀測體系。應該説,我們衛星應用已經從實驗性的應用轉向了常規的業務性的應用。特別是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的系列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的地球觀測業務序列,成為全球地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就是説,我們世界各地的用戶都可以免費接收和利用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資料。

    2008-07-15 16:11:04

  • 于新文:

    我們統計了一下,在“十五”期間,國家共投入了48.4億元建設氣象衛星工程。為此我們還建立了一個國家級的氣象衛星的運作、數據處理和監測服務的中心。現在的氣象衛星都是由氣象部門自行控制和調整的。另外還建了三個地面衛星接收站,分別是北京、廣州、烏魯木齊。很高興告訴大家,現在在天上的5顆極軌氣象衛星,其中一顆是我們在5月27日成功發射的風雲三號A星,這顆星是世界先進水準的氣象衛星,現在正在在軌測試,我們收到了很完美的雲圖。我們希望在奧運之前,投入業務運作。

    2008-07-15 16:14:21

  • 于新文:

    從地上講,已經在全國建成了130部新一代的多普勒天氣雷達,按照我們的規劃,再花兩年時間要建成158部天氣雷達,覆蓋全中國。另外還建立了一些探空的系統和風廓線雷達。現在全國一共建成了21424個氣象觀測站,其中有2134個屬於全要素的國家級的自動氣象站,還有19290個是區域的氣象觀測站。另外還有一些專項的、單項的觀測,主要是觀測雨量、溫度、風速、風向的觀測站。另外我們還完成了156個GPS地基氣象觀測站,還完成了3個國家觀象臺的建設工作。我們現在還擁有4個大氣本底站的升級改造,啟動建設3個新的大氣本底站,我們還初步建成了全國的大氣成份、酸雨、沙塵暴、雷電監測網。

    2008-07-15 16:17:03

  • 于新文:

    應該説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的大氣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已經初步建成。通俗講,應該叫地球觀測系統,或者是地球的氣候觀測系統。這樣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自然災害監測的能力,實現了我們對災害天氣的發生、發展、跟蹤。同時,全行業的氣象站有4萬多個,覆蓋全中國,實際上就是對一些短期的天氣發生、發展,特別是尺度很小的天氣,有了很好的監測能力。比如説在北京,我們的觀測密度大概在5—10公里。

    2008-07-15 16:21:45

  • 于新文:

    我們在此基礎上,有了監測,還要進行預報和預警,建成了無縫隙、精細化、專業化的預報預測業務系統。什麼是無縫隙、精細化?也就是説,我們從時間尺度上,從百年尺度一直到幾分鐘,都具有預報的能力;精細化,就是更細化到每一個館場的預報;專業化,就是針對各個行業、各個系統的需求進行預報。

    2008-07-15 16:22:53

  • 于新文:

    目前,我們從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的估測到月、季、年的尺度的長期預測,和旬尺度的中期天氣預報,一直到1—3天的短期尺度的天氣預報,直至小時、分鐘短期臨近預警等業務相繼建立,應該説我們初步形成了從時間尺度上,從幾分鐘到百年尺度;空間,從幾百米到全球範圍的預報和預測。預測預報的內容也很豐富,包括月、季、年降水和溫度的預測,包括未來一旬的天氣過程,包括未來一到七天的天氣預報,特別還有大風、高溫、強降水、冰雹、大霧、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我們還開展了由天氣預報引發的次生災害,比如説滑坡、泥石流的地質災害預報、農業氣象災害、城市氣象災害的預報。應該説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剛才所講到的從天上到地下多種觀測資料的應用,我們國家的自然災害,氣象災害的預報預測水準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我想,除了一些極端性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大家還是滿意的。

    2008-07-15 16:23:58

  • 于新文:

    比如説2007年,我們評價了一下,全國全年分縣未來24小時有沒有降水,這個預報的準確率大概在85.1%,比2006年提高了2%。大家可能覺得這2%小了一點,但這也是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努力。因為天氣預報本身的不確定性和科學基礎也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又比如,颱風。我們一般稱熱帶氣旋。對颱風的預報,我們現在的誤差大概是117公里,明顯好于過去五年,過去五年我們大概是132公里,現在這個水準已經接近世界的先進水準。

    2008-07-15 16:26:28

  • 于新文:

    我國的短期氣候預測的水準也有所提高,比如説溫度、降水的趨勢,趨勢的預測準確率在60%左右,也是與世界平均水準相當。另外,我們對區域性的旱澇分佈的把握也有一定的預報技巧,這對我們防禦氣象災害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008-07-15 16:29:45

  • 于新文:

    當前,我們已經形成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人機交互資訊加工處理系統為平臺,綜合應用多種預報技術方法的自然災害預報體系。我們國家的水準為什麼提高?很重要的是我們國家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數值預報業務體系。所謂數值預報,我們要把大氣的數學物理方程要放在巨型電腦裏進行預算,作出預報,這種水準也在提高。比如説現在做了一些特殊的、專業化的模式,比如説中尺度的天氣預報,包括對沙塵暴怎麼預報,紫外線、海浪、核放射性污染物擴散都有一些基礎。現在數值預報水準的解析度從30公里提高到了15公里。我們的預報性能也進一步得到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圍繞災害性的天氣加強了短時的臨近預警系統建設。短時的臨近預警是很重要的手段,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馬上作出預報,它就是利用雷達、利用自動站這些高頻次的觀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後馬上進行預警,而不是經過預報。我們初步實現對雷雨的大風、冰雹、強降雨對流天氣的自然識別,對一些風暴進行追蹤。特別是利用一些短時的,一小時、半小時或者是幾分鐘的臨近預警技術,作出未來一小時的災害性的天氣預報臨近預警。應該説,我們對災害性天氣預警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2008-07-15 16:31:03

  • 于新文:

    同時,我們對一些強降水氣象災害衍生的山洪、泥石流氣象災害、城市積澇的預報水準明顯提高。我剛才説了那麼多自我表揚的話,實際上與我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和國際先進水準相比,我們國家的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在整體上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特別是對一些大家在北京感受到的,突然東邊不下雨、西邊下,有時候突然一場暴雨。我們對強降雨天氣的預報準確率還有待改進。所以我們和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有一些的。這些差距也要求氣象部門通過提高科技水準,通過我們增強觀測能力,同時加大預報技術的改進和突破。我們現在設定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現代氣象業務的體系。所以我們未來主要是要圍繞一些專業化的資料,包括衛星、雷達、常規觀測的資料,要進行處理,把它放在數值預報模式裏。這樣提高它的初始準確度,加強建立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的預報業務系統,加強精細化的降水預報業務建設。總之,一句話,我們沒有百分之百把握,但我們要有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我們的口號。今後圍繞如何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率、精細化進行工作,提高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和水準。

    2008-07-15 16:33:27

  • 于新文:

    第三,我們的災害不斷增加,我們的預報水準也有了提高,我們對災害防禦的能力怎麼樣呢?應該説,這幾年我們通過建立部門聯動的災害防禦機制,加強對災害的評估,對氣象災害的防禦水準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幾年通過加強氣象、水利、民政、國土資源、農業、林業、交通和各個部門的協作,特別是建立和完善軍地資訊的溝通和協調配合機制,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體系和新格局。

    2008-07-15 16:35:16

  • 于新文:

    目前這種機制已經在逐步建立,特別是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中國氣象局與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建立了災害防禦規劃管理協調保障機制,與國家核應急辦公室、國土資源部、鐵道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衛生部、環保部、安全監管總局、林業局等部門建立了地質氣象災害、交通、高溫中暑、農業林業病蟲害、森林草原火險等聯合預警制度,包括海上搜救等公共突發事件氣象保障機制。

    2008-07-15 16:36:23

  • 于新文:

    在今年年初雨雪冰凍災害防禦過程中,中國氣象局聯合多部門進行部際的聯合會商,綜合分析大範圍的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災害對公路、鐵路、電力、旅遊等方面的影響,使我們的服務更加具有針對性,有關部門也根據我們預報的結果採取相應的措施,大大減輕了氣象災害的損失。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一個數字,根據統計,最近五年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有史以來最低的。比如説,1990年—2000年,氣象災害平均造成的死亡人數大概是4500人,從2001年開始,平均死亡人數大概在2500人左右。從1990年到2000年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平均值大概相當於國民生産總值的3.4%,現在已經下降到2001—2006年平均僅為1.4%。

    2008-07-15 16:37:18

  • 于新文:

    我在這裡強調的,氣象災害的防禦是國家、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包括我們廣大民眾防災意識不斷增強,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從這一點也可以反映出,我們的自然災害預報能力的增強,是對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有很大的作用。下一步還要加強通過部際聯合,要建立多部門的聯絡員的例會常態化,要建立和完善多部門防災減災聯動機制,當然我剛才講了我們還要大力推進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災害風險的評估業務。我在這裡解釋一下,災害的評估非常重要,自然災害預報出來了,並不代表我們能夠馬上防禦。就是説,在預報結果出來之後,要對可能發生災害的區域所産生的災害程度進行預估和評估,這樣再來進一步指導地方各級政府進行防禦災害。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總體想法。我們要力爭在2011年,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比較系統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

    2008-07-15 16:38:43

  • 于新文:

    可以説,隨著氣象災害監測手段的完善和預報水準的不斷提高,我國對氣象災害的防禦能力在不斷加強,氣象科技的防災減災水準也在不斷提高。我們相信,未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援下,在氣象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們相信在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防禦自然災害,推動我們國家的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氣象災害的防禦工作一定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我就介紹到這兒。

    2008-07-15 16:40:48

  • 楊毅:

    非常感謝于主任的介紹。下面我們進入提問答問環節。按照慣例,各位在提問之前,請自報家門。

    2008-07-15 16:41:44

  • 中央電視臺記者:

    今天是我在BIMC新聞發佈會參加的第九場,3:50分結束的上一場發佈會。今天是這九場發佈會以來,在現場的記者最多的一次,可以反映出大家對氣象自然災害的預報以及氣象的關心。我現在特別想問,首席預報員喬林先生這樣一個問題,到目前為止能不能預報七月底到八月上旬北京的天氣情況?最早什麼時候可以預報出8月8號晚上開幕當天的天氣?當天有沒有雨、有沒有暴雨?剛才于新文先生介紹到,目前暴雨預報的準確率達到了23%,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準,這樣的水準實際上還是很低的。氣象部門如何保證對於當天晚上開幕式的天氣進行準確預報,如果下雨的話,提供哪些專業的建議以及緊急方案?

    2008-07-15 16:42:08

  • 喬林:

    現在對於天氣預報的認識,實際上是根據不同天氣、預報能力是不一樣的,通常來講,能夠向公眾發佈的有指導意義的預報是在一週之內,比如説大範圍降水、寒潮天氣。對一些中小尺度的天氣,影響範圍是上百公里,預報能力通常是在一天或者是更短的時間裏。實際上對於局地的暴雨、強對流天氣都是這樣的預報能力。美國現在對於暴雨的預報,24小時的準確率是在20%多的水準。另外我們知道龍捲風的預報,美國的預警能力是十幾分鐘到二十幾分鐘左右,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我們國家對龍捲風的預報能力是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對於不同的災害天氣,能夠向公眾發佈的,時效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要向公眾提供未來一週的天氣預報。所以,如果是媒體朋友要了解奧運期間、開幕式的天氣,可以提前一週的時間到網上獲取奧運開幕式天氣資訊。當然,對奧運會開幕式的天氣,我們會提前進行預備會商或者是趨勢討論,可能會提前兩周左右的時間進行討論。當然,對於兩周或者是兩周以上的討論,會有一個趨勢性的結果,可能這個結果也只是內部的資訊。因為它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性如果發佈的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2008-07-15 16:43:01

  • 喬林:

    第二,我們對於奧運會開幕式期間,8月8日天氣氣候背景,做了一些分析,歷史上8月8日的天氣情況,在這一天裏,北京地區降水的可能性是有的,小雨出現的概率是40%多一點,暴雨出現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當然,我們除了在8月8日提前一週左右的時間對開幕式的天氣作出預報之外,我們還會針對可能的一些突發的極端天氣,比如説暴雨、強對流天氣,我們會及時的、提前幾個小時,甚至是在更短的時間裏,我們會發佈預警的資訊,提醒有關部門,包括運動員及相關的部門,可能對於這樣的天氣給予密切關注。

    對於8月8日的天氣,不僅是8月8日,包括奧運期間的天氣預報工作,剛才于主任也講到了,從監測方面、預報系統的建設方面、預報人員的培訓等等方面,現在已經進入到了臨戰狀態。我們最大的一個心願,或者是現在工作的重點,就是能夠盡可能地把奧運會開幕式的天氣和奧運會期間的天氣做得準確一些。謝謝。

    2008-07-15 16:46:02

  • 于新文:

    我補充一點,我想提請各位,剛才講的40%多、10%多,這指的是8月8日降水的概率。分析的依據,從歷史上幾十年8月8日這個時段到底下不下雨,出現的可能性告訴大家,千萬不要把它當做預報了。謝謝。

    2008-07-15 16:47:12

  • 人民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結合一下北京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談一下如果在北京發生這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最有可能發生哪一種類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所指的並不只是8月8日,也包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舉辦期間?第二個問題,剛才于主任和喬林先生都提到了,我們國家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準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我想了解一下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為了彌補這種差距,我們最需要做的工作是什麼?謝謝。

    2008-07-15 16:48:03

  • 陳振林:

    我先説一下針對奧運會期間所做的一些風險分析,經過歷史上長時間分析得出的,在北京奧運期間有可能發生高溫、暴雨、雷電、大風、冰雹以及大霧這幾種極端天氣事件,這些是主要的氣象災害、風險源。這是針對奧運會,北京市氣象局和有關專家得出的風險分析。如果夏天突發性暴雨、強降水,如果有颱風北上的可能,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還要防範城市積澇會影響交通,還有山洪暴發所造成的影響。

    2008-07-15 16:55:16

  • 陳振林:

    您提出的第二個問題,關於中國災害天氣預報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這一直是我國政府和氣象部門關注的問題。從如何彌補這種差距,提高我們的能力,長期以來,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堅持氣象現代化建設毫不動搖。包括剛才于主任提到的衛星監測能力的提高,還有雷達監測,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監測手段,對獲取基礎的資料、提高預報準確率是非常有好處的。

    另外,提升數值預報能力,我們也非常重視提高電腦、資訊傳輸、預報服務的技術提升。

    2008-07-15 16:56:00

  • 陳振林:

    另一方面,要想縮小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加強國際合作。在這裡我向大家透露一個與奧運會有關的消息,氣象部門內部稱為短時臨近氣象預報的奧運比賽,我們依託北京市氣象局,為這次奧運會成立了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心,在世界氣象組織的框架下,發起了北京2008奧運預報示範項目,由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的一流的專家參與這個合作項目。從今天開始,各個國家拿著自己短時臨近的預報技術來北京比武,大家一塊為奧運把脈,這種合作方式一方面對提升我們的預報和能力非常有幫助,另一方面對世界氣象界也是一個合作的典範。因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這種合作方式從雪梨就開始,我們傳承下來,以後往每一屆奧運舉辦的國家傳遞下去,這也是提升我們預報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謝謝。

    2008-07-15 16:57:09

  • 紐約觀察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關於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不是會在奧運期間提供氣象服務?究竟是哪天發射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與以往相比有什麼區別?它能夠提供什麼新的資料?第二,您能否把中國氣象局的工作和國家氣候變化中心的工作結合起來?是在奧運會之前還是在奧運會期間?你們將如何統一協調你們的工作?

    2008-07-15 16:58:59

  • 李柏: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剛才你問到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我們是在5月27日發射了這顆衛星,這顆衛星是極軌衛星,它攜帶了比較先進的有效載荷,其中一個是高光譜成像儀,它是一個比較有效的載荷,對於我們監測天氣,識別一些高影響的天氣系統有極大的幫助。

    2008-07-15 17:00:50

  • 陳振林:

    我想問一下這位記者朋友,您的問題是不是關於人工氣象天氣方面的?

    2008-07-15 17:01:19

  • 紐約觀察記者:

    確實是這樣的,我的問題是北京國家氣候變化中心和中國氣象局將會在奧運會期間進行怎樣的協調合作?

    2008-07-15 17:01:55

  • 陳振林:

    我們翻譯成中國人工影響天氣。這個問題也是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應該説我們為奧運服務,中國氣象局做了七年的準備,拿開幕式這項重大活動來説,剛才喬林首席和于主任都提到了,從預報到服務,到監測,我們都做好了各種準備,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極端、高影響的天氣,比如説高溫、暴雨、雷電、大霧、颱風,我們從氣象預報服務的角度做了各項準備,當然人工影響天氣也是應急措施之一。

    2008-07-15 17:02:50

  • 陳振林:

    我舉一個例子,以開幕式為例,針對大家比較關心的開幕式的天氣情況。對氣象部門來講,首要的是要準確作出預報。即便是否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這也是取決於我們的預報。人工影響天氣既然作為一項應急措施,氣象部門也對此做了認真的準備。從2003年開始,北京市氣象局在有關部門和科研計劃的支援下,開展了各種外場野外實驗和作業演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家可能都知道,人工影響天氣這項工作確實是世界性的難題,很多工作也是在探索階段。特別是人工消雲減雨這個作業。比如説,遇到小範圍的,或者是比較弱的降水雲係實施人工影響作業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於大的系統,北上颱風過來,有強暴雨,人工消雲減雨的技術,我們無法對這種天氣有效的防禦,它的效果就不是那麼明顯。現在回到你所提的問題的核心部分,你對這項工作還是比較了解的。實施這項作業不是一個氣象部門的事情,我們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和流程。不單是氣象行業內部各個部門的合作,還涉及到與氣象外有關部門的合作。另外,實施作業的時候還要遵循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確保安全。以北京為例,我們與北京市政府有一個協調機構,到時候根據天氣預報的情況,是否實施這種作業,會按照一定的程式和流程進行。謝謝。

    2008-07-15 17:03:52

  • 中國日報記者:

    我想問一下,在奧運期間,天氣預報發佈的頻率會不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大概會多長時間更新一次?通過哪些途徑會發佈給公眾和相關部門?謝謝。

    2008-07-15 17:07:59

  • 于新文:

    這個問題還是請陳振林先生回答一下。陳司長也是中國氣象局奧運氣象服務辦公室的主任。

    2008-07-15 17:08:14

  • 陳振林:

    我來回答一下,等一會兒看喬首席有沒有補充。奧運會期間我們承擔的任務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賽事服務,我們對運動員提供服務;第二方面是重大活動的服務,包括開、閉幕式和其他方面的重要活動;第三方面是城市運作,針對主協辦城市所開展的服務;第四方面是面向公眾,包括旅遊者、觀眾提供的服務。這次針對奧運會的天氣預報和服務有一個特點,就是高精細化。跟以往的天氣預報不一樣,我們提供定時定點定量的預報。換句話説,我們針對賽事,在北京有31個比賽場館,我們對每個場館,每小時或者每三小時,對於個別的體育運動要求更高,是需要每小時。我們發佈定時定點定量的預報服務。跟以往的服務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2008-07-15 17:08:29

  • 陳振林:

    這次奧運會與以往的奧運會不一樣,也是國際奧會提出要求,我們在做。要求場館要提前72個小時作出預報,雅典和雪梨亞特蘭大以往的奧運會只是48個小時,這麼一個時效的延長對中國氣象部門來説也是一個挑戰。現在這項能力我們已經具備了。至於天氣預報和服務資訊的發佈手段,就是由電視、電話、諮詢服務熱線、網路,有一個奧運氣象網站,中國氣象局網、中國天氣網都及時滾動、訂正發佈資訊;還有中國氣象頻道,報紙;在場館內有大型的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也是對預警發佈的一個重要手段。針對奧運,我們還有英文語言的熱線服務。針對72小時的預報,每天4次更新。針對24小時內有一些場館一小時的預報,每天3次更新,目的是要及時向用戶提供準確的服務資訊。謝謝。

    2008-07-15 17:10:02

  • 澳門澳亞衛視記者:

    剛才説到2003年在研究人工影響天氣的措施,大家都非常關心奧運期間北京到底有沒有雨。經過五年的研究,我們的人工影響天氣措施能不能保證在8月8日晚上北京各地都在下雨,但鳥巢不下雨?謝謝。

    2008-07-15 17:12:24

  • 于新文:

    我讓陳司長也休息一下,我簡單説兩句,你這個問題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好回答,可以説不好説,不敢保證。不好回答,是因為陳司長剛才講了,我們不能把人工影響天氣的手段,作為我們保證奧運會,特別是8月8日8時開幕式唯一的手段,或者是最為有力的手段,目前還達不到。人工影響天氣處於實驗和研究階段,所以它只能對一些小範圍的,舉個例子,像毛毛雨那類的天氣,可以影響一下。但傾盆大雨,我估計誰也幫不了忙。所以,我們希望這個手段最好不用,而且我們祝願8月8日的開幕式如期如願成功舉行。謝謝。

    2008-07-15 17:13:01

  • 中國新聞社記者:
    第一個問題,請問喬林首席,剛才您講氣象局曾經對北京以往的氣象資料進行分析。我不知道您所説的分析,是分析了多少年的歷史資料?第二個問題,請問于主任,北京奧運會期間,我們在地面上的雷達設備會對奧運氣象服務做哪些服務?剛才很多問題都集中在對北京氣象,除了北京之外,還有青島、上海這些奧運協辦城市,不知道奧運會期間,這些城市的天氣預報是否會得到同步的加強?謝謝。

    2008-07-15 17:16:49

  • 陳振林:

    對不起,喬首席的首要精力是未來三天的預報。我可以告訴你們,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心是北京市氣象局牽頭的,已經對開幕式的天氣做了週密準備。喬林首席是中央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從8月5日開始他要到北京市氣象局現場辦公,跟北京市氣象局的專家一起會商和討論未來三天,特別是開幕式當天的天氣情況,所以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這個方面。

    2008-07-15 17:18:00

  • 陳振林:

    關於更長時期的歷史資料,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心準備了一份非常有用的手冊,裏面有英文、中文、法文,主要是提供各國運動員、奧組委、奧運會的組織者,裏麵包含了長序列歷史資料的統計,有北京及協辦城市上海、青島、秦皇島、瀋陽、中國香港等地的天氣資料。你剛才問到資料的時間序列長度,于主任、喬首席提到8月8日開幕式當天北京市的降水概率。有一個資料是這樣得到的,我們根據北京市觀象臺1951—2007年曆時57年的氣象資料分析,北京地區8月8日的降水概率為47%。因為比較關注開幕式,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為了使資料更具代表性,我們的專家又採用了離鳥巢最近的氣象站,就是海淀氣象站,它的資料長度是從1975年到2007年,33年的歷史資料得到鳥巢附近8月8日曆史上的降水概率是41%。從數據差別,我們可以看出北京的降水分佈非常不均勻。在六月份,降雨非常多,實際上是一個城區降雨,另一個城區根本沒有降雨,這種強對流天氣的預報難度也非常大。

    2008-07-15 17:19:51

  • 陳振林:

    您的第二個問題是協辦城市的預報能力,實際上從申奧成功以來,中國氣象局舉全國氣象部門的力量做好奧運氣象服務工作,從現代化建設到預報能力的提高,不單是北京氣象服務中心,幾個協辦城市的分中心也從多個方面建設和發展。奧運期間國家氣象中心,也就是喬首席所在的單位,每日要舉行全國主、協辦城市的聯合會商,一起來討論,不僅是北京的天氣,還有協辦城市的天氣。我們前幾天也進行了全方位的演練,效果還是不錯的。

    2008-07-15 17:27:14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市之聲記者:

    我想請教陳司長,我想了解一下,今年第一號颱風在海南特別早登陸,我國華南、江浙地區都是受颱風影響比較大的地區。按照這種情況,能否給大家分析一下,當地的觀眾朋友從當地出發到北京看比賽,或者是上海和香港這些協辦城市地區受颱風影響的幾率大不大?會不會影響觀賽旅途的順利?謝謝。

    2008-07-15 17:28:19

  • 陳振林:

    我剛才從喬首席那裏搶了一個問題。現在把問題還給他。(笑)

    2008-07-15 17:30:25

  • 喬林:

    謝謝。剛才于主任講到了,中國氣象局對於颱風預報的準確率接近了國際先進水準。每年6—10月份,是颱風在我們國家東部、南部沿海登陸最集中的幾個月份。在奧運會和殘奧會舉行期間,也就是八月份到九月份的時間段,應該説會有颱風在東部沿海登陸。平均來講,每年八月份到九月份,在浙閩沿海登陸颱風的個數在3個左右。我們也會提前72小時向公眾發佈颱風資訊,包括它的強度、移動速度、可能登陸的地點、影響的區域。颱風影響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強風;第二,強降水;第三,風暴潮。比如説,當強降水發生的時候,或者是預計在某些地方,因為受颱風影響會有強降水的時候,會有一些提示性的資訊,在颱風資訊發佈的時候有一些提示性的預警資訊。比如説要儘量在這個時段裏不要到山區去,要加強對水庫和河流堤壩的汛防。在颱風影響的沿海低窪地區的人民要轉移。在海上作業的,或者是在漁船上作業的人們,一定要離船上岸。現在由於中國氣象監測系統的建設,每一個颱風從生成到消亡階段,都是逃不過氣象衛星的眼睛。颱風是影響我們國家最主要的災害天氣之一,我們肯定會密切關注颱風的各種狀況。謝謝。

    2008-07-15 17:30:41

  • 楊毅: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預報天氣,我是外行。不過,在這裡我可以給各位預報一下,明天下午這裡還有兩場新聞發佈會,一場是明天下午兩點邀請香港有關方面介紹香港奧運遊客、記者接待準備工作,以及馬術比賽籌備工作情況。下午四點,另外一場新聞發佈會,是邀請北京奧組委介紹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願者工作情況。歡迎各位踴躍出席,謝謝大家。

    2008-07-15 17:32:24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china.com.cn/dianbo/zhibo/2008/080715.wmv

相關新聞:

1   2     lastpage


文字實錄 全文 [列印] 升序 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