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Français|Deutsch|日本語|Русский язык|Español|عربي|Esperanto|한국어|中文繁體

辛亥革命百年之際追憶偉人 孫中山在美國的足跡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09-22 09:14   發表評論>>

辛亥革命前後

孫中山及其戰友們,在國內外先後策劃組織了十次較大的反清武裝起義,雖均告失敗,但革命派多年致力“喚醒民眾”廣泛傳播革命真理及其他各地民眾的反清活動,終使神州大地出現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

1911年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時刻。是年同盟會領導人之一黃興受孫中山之托,于427日再策動廣州起義,雖遭清軍鎮壓,但影響甚大。孫立即籌款作善後安置,並決心以圖再舉。這年10月孫中山正忙於去美國中部向華僑募捐途中,1012日,他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城的一個餐館用早餐時,從當地報紙獲悉1010日在中國湖北省會的武昌革命武裝起義成功的喜訊(是年農曆辛亥,故稱辛亥革命)。這令他心潮澎湃,他與戰友們經年的艱難奮鬥,終見曙光。他原想立即回國,但擔心列強干涉中國革命,當務之急,故“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10月下旬,孫中山由美國友人陪同經芝加哥、華盛頓、紐約轉赴歐洲倫敦、巴黎,約見政治、經濟界要人,希望得到他們對中國革命的支援,但西方列強出於自身集團利益,沒有給予支援援助。但國外民間輿論則表示同情,如孫中山回憶“美國輿論則大表同情于我”。

19111225日,在闊別16年後,孫中山終於返回祖國,抵達上海時受到各界的熱烈歡迎。不久即被各省代表一致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職“以忠於國,為眾服務”,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他宣稱對外方針:…持和平主義,與我友邦益增親睦,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迫於大勢已去,212日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所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它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且結束了幾千年統治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啟了民主共和,“振興中華”的序曲。(其偉大意義如當年適在美國留學的宋慶齡所歡呼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中國歷史的進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沒有真正成功,不久政權落入袁世凱(原清朝北洋大臣)手中,中國又陷於列強帝國的干涉和軍閥混戰的災難中。革命的受挫和列強的瓜分陰謀令孫中山失望,也使他對帝國主義列強有較清醒的認識,故在晚年轉而採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政策。孫中山及其戰友們堅持反對袁世凱稱帝及軍閥割據的革命鬥爭,實行國共合作,繼續推進民主共和革命。但孫中山積勞成疾,于1925312日不幸病故,舉國哀悼這位偉人。他臨終的遺言中,仍不忘:“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他畢生志在報國,胸懷世界。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又是屬於世界的一位偉大。正如他逝世時,美國媒體也承認,“中山先生為現代五傑之先知先覺者。”(指比甘地、列寧、威爾遜、凱美爾之成名早一、二十年)

孫中山的後繼者,繼承與發揚他對外追求和平友誼的美好願望。在他逝世後的幾十年風風雨雨的中美關係中,尤其在二戰反法西斯及中國抗日救亡的偉大鬥爭,中美有過密切的合作互助,留下難忘的戰鬥友誼。宋慶齡十分珍惜中美友誼。但在世界冷戰時期,美國當局對華採取干涉內政、敵視新中國的政策,理所當然受到中國的抨擊與反對。

歷史在發展,世界在變化,七十年代初中美關係出現良好轉變,關係趨於正常化,兩國人民的友誼交往也春回大地。宋慶齡與著名美國記者斯諾、斯特朗等友人的幾十年深厚情誼,正是中美友誼的象徵。孫中山在美國人民及華僑中結下的情誼,播下的友好種子,在宋慶齡等後繼者的培育、澆灌下,茁壯成長,兩國人民的友誼之樹常青。

孫中山在美國留下的革命足跡,僅是他革命生涯的一部分,但折射出他開放的理念的形成和行動的歷史業跡。雖然歷史已遠去百年,但重新翻閱這難忘的歷史,可謂常讀常新。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中。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在孫中山的革命精神中,尤其對外追求世界大同,平等共同奮鬥的可貴理念,依然符合世界潮流。這在全球化及資訊化進程中,仍有其啟迪今人的現實意義。

對此最有説服力的是重讀一段孫中山于1904年在美國發表的對世界宣言:“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用更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將隨中國的新生接踵而至,一個從來也夢想不到的宏偉場所,將要向文明世界的社會經濟活動而敞開。”這個順應世界潮流的美好願望正在變成現實。

作者  榕青

<  1  2  3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子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