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之際追憶偉人 孫中山在美國的足跡 |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09-22 09:14 發表評論>> |
這裡冬天暖如春,馬路兩邊樹木蔥蘢,奇花爛漫,遠處碧波浩蕩。這天有位年輕人経過檀香山街頭時,驚喜地發現迎面而來的馬車裏有熟人。他飛快跳開工車腳踏板,叫道:“老師,您好!我是孫逸仙!”。 他鄉逢故知。那是1896年1月,孫逸仙第四次回到夏威夷,卻巧遇到此度假的英國老師康得黎夫婦。老師細看一番才認出這位學生,年輕人已剪去拖在腦後的髮辮,脫去長袍,改穿西服,拋棄清朝的打扮,以示決裂,成為清王朝的叛逆者。師生寒暄後,老師把在倫敦的家居地址留給他。這次巧遇事小,但卻對孫逸仙革命生涯有重要的影響。當年10月他在倫敦遭清駐使館秘密綁架時,得到康得黎營救脫險。 立志“振興中華” 這位年輕的孫逸仙,就是後來成為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人孫中山。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不僅在中國大陸,還有海外境外一些地方也在舉行活動,紀念這場偉大革命運動及其領袖孫中山和其他先烈。在美國也不例外,因為孫中山當年在美國留下革命活動的足跡。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1866-1925>誕生於廣東省香山(今中山)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青少年的成長及多年的革命活動與美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孫中山夫人宋慶齡(1893--1981)在1944年3月12日為在美國舉行的孫中山紀念日所作的廣播演説時指出的:“我們推翻滿清的運動深受到美國的革命傳統的影響。” 孫中山豐富的中外閱歷與磨礪,使他不僅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也是國際性的偉人。他年輕時立志救國革命,受清王朝的迫害而流亡異域,週游世界,考察各國的進步思想與経驗,求索中國共和革命之路。宋慶齡曾回顧説:“孫中山週游世界時就抱有兩個目的:尋求最先進的思想;引導中國學生和華僑參加他的運動。”他致力革命四十餘年,有16年流亡在外海或在國外活動,其中先後七次赴檀香山和美國大陸,時間加起來長達九年半。 今天人們可以從夏威夷檀香山興中會紀念堂,到舊金山的國父紀念館,以及其他地方的尋得有關孫中山的歷史足跡。 孫中山在海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是夏威夷,這裡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孫中山的大哥孫眉,早年隨親友廣東故鄉就到夏威夷的瓦胡島打工,而後辦農場種水稻、種甘蔗。1878年他托友人回鄉招募華工時,把母親和弟弟-孫中山接到夏威夷。1881年孫眉遷居茂宜島辦農場辦商店。他支援12歲的孫中山到教會辦的學校-意奧拉尼學院上學。孫中山在校三年,是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學就一口流利的英語,能寫英文文章。後來他又到瓦胡學院繼續學業。他不僅增長知識,也認同了基督教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1883年孫中山才回到香港上學。1884年11月他曾來夏威夷,在大哥店中幫忙5個月。 孫中山再次赴夏威夷是1894年10月。這時孫中山已從一個涉世未深的青年,成長為一個有遠大志向的革命者。此前他在香港中央書院及西醫書院完成學業,期間成為康得黎的得意門生。畢業後曾一度在澳門行醫,但清朝黑暗統治的現實,使他更加關注國家民族的安危。1894年6月他上書李鴻章(清朝北洋大臣),條陳變法自強的主張,未被採納。同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也擊破他的改良幻想。他決心走上武裝鬥爭,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此時夏威夷華僑總數已達兩萬多人,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孫中山這次到夏威夷,立即滿懷激情地投身在華僑中宣傳反清革命思想和組織革命力量。1894年11月24日,在孫中山主持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小團體-興中會在檀香山正式成立。首次提出推翻清王朝,“振興中華”和“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在他大哥孫眉帶動下,當地華僑積極籌資支援革命。 1895年孫中山又經日本去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及發動廣州起義。但起義失敗。1896年1月孫中山第四次踏上檀香山土地。他在此重新組織革命力量。1896年6月18日,他抵達舊金山建立興中會分會。而後向東橫穿美國大陸,沿途訪問一些城市,繼續傳播革命思想。 1896年9月,他從紐約去英國考察。11月遭清朝駐英使館綁架,幸得恩師康得黎設想解救。脫險後,老師又支援他撰寫《倫敦被難記》,通過媒體廣為傳播,初使這位革命者聞名於世。 1898年國內改良派遭鎮壓後,紛紛到海外,在華僑群眾中宣揚攺良保皇的思想。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則堅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革命主張,回香港及日本創辦革命報刊與攺良保皇派開展大論戰。 1903年10月,孫中山第五次到夏威夷,在華僑中多次演講宣傳革命道理;改組和加強檀山新報,揭穿保皇派的欺騙宣傳。1904年初,為廣泛團結反清力量,他在舊金山加入華僑社團中勢力龐大的反清組織-洪門會(又稱致公堂),被推為領導人。4月到舊金山,改組《大同日報》,加強宣傳革命的陣地。1904年10月他在美國公開發表革命派的第一篇英文對外宣言——《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籲》(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子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