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政新聞

“非遺”申報走上功利路 反思味兒漸濃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06-12

 
 


  11日,中國迎來了第六個文化遺産日,隨著今年6月1日中國《非遺法》的正式實施,中國對非物質文化國家級名錄數量的控制,將更為嚴格。如何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亮家底、搶申報是每年文化遺産日的兩個傳統項目,但在今年的文化遺産日,熱鬧中的反思意味兒卻越來越濃。

  中國從6年前引入“非遺”概念,短短幾年間,中國就成為擁有世界級“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但與保護名錄上“非遺”數量增長速度相對應的,是大量“非遺”正從我們的生活裏悄然消失。 

  目前,正致力於申遺的地方政府數不勝數,申報“非遺”,既可以提升當地的形象,又可以創造綠色GDP,因而對地方政府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現有的文化遺産競相申報“非遺”不説,甚至還會極力創造“非遺”。近年來,各地紛紛爭奪名人故里,就是一個側影。

  有專家分析説,申報大熱的項目,往往是工藝類、飲食類,申遺效果勝過花錢打廣告,藝術類如戲曲和民間文學類的申報卻往往無人問津,一來因為它們的種類較少,二來因為其物質載體不明顯,難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所以人們熱情不起來。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南韓、日本等國家就出臺了非遺保護的相關法規。中國《非遺法》的出臺雖然有點晚,但力度卻很大。除了嚴格控制非遺國家級名錄數量外,中國還將建立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退出機制,以改變部分地方存在的重申報輕傳承現象。

  據文化部官員透露,中國即將公佈的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僅190多項,較前兩批總計1028項有了較大幅度減少。




  責任編輯: 魯楠視頻來源: 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