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紀錄片《水脈》第一集:奔流不息

發佈時間: 2014-10-18 14:21:37  |  來源: CNTV  |  作者: 楊掬  |  責任編輯: 楊掬

 

1961年4月12日清晨,在丘拉塔姆地區一個叫做拜科努爾的地方,一個年輕人將從這裡的航太發射場向太空進發。這一天,人類遠遠超越了雄鷹飛翔的高度,第一次實現了遨遊太空的夢想。這個年輕人就是27歲的尤裏•加加林。當東方號飛船掠過中國大地的時候,此時,這裡的人們正在進行著一場改造山河的壯舉。

為了防洪、發電和灌溉,十多萬中國人用體力和意志,在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水之上,建造著一座2500米長、162米高的巨型大壩—丹江口水庫,它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那麼,為什麼當時的人們要修建這麼大的一個水庫呢?

中國的南方水多,經常發生洪澇災害,而北方地區卻嚴重缺水,南水北調工程就是要修建東、中、西三條輸水線路,將南方的水輸送到乾渴的北方,從根本上解決南澇北旱的現實,這是一個歷時六十多年的戰略工程。而丹江口水庫就是中線工程的源頭,它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建造。

其實,中國的缺水問題早已嚴重影響了未來的發展,中國的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每人平均水準的1/4,是世界上13個每人平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中國北方的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河北等9個省市,每人平均水資源擁有量遠低於國際公認的每人平均500立方米極度缺水警戒線。

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目前北京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還不足100立方米,假如世界上每人擁有一杯水,中國人每人只能擁有這杯水的1/4,而北京人只能喝到這杯水的1/88。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的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就開始對南水北調工程進行規劃和設計,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引水方案: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江蘇揚州附近抽取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和東平湖;出東平湖後一路向北穿過黃河,輸水到河北、天津,另一路向東,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整條線路惠及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天津五省市。

中線工程以長江中游的湖北丹江口水庫為水源地,通過開挖渠道經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然後在鄭州以西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自流北上,沿途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西線調水,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蓄水,通過隧洞穿過巴顏喀拉山,向黃河上游補水。

但是,南水北調工程實施過程充滿艱辛與爭議,有人質疑需不需要從南方引水?引水會不會帶來生態災難?能不能通過地下水來解決北方用水問題?工程移民會不會造成社會動蕩等等。

本集將系統論述水與人類社會發展,水利與中華文明的辯證關係。攝製組前往人類四大文明的發源地,運用實證考古的手段,以大量、一手的歷史資料和重要文物,論述了水與人類文明興衰密不可分的關係。通過對美國、以色列等調水工程大國的實地調查説明瞭中國南水調工程的必要性,而對印度等缺水國的調查則發現,超采地下水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以人類與水的關係為背景,重點敘述了水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係。

《水脈》第二集:世紀構想

責任編輯: 楊掬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