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淑蘭正給外國學生上中醫課。受訪者供圖

  湯淑蘭編寫的教材《中成藥手冊》。受訪者供圖

湯淑蘭今年格外忙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英國幾度封鎖,她越發“一點休息時間都沒有”了。找她的人絡繹不絕,有的為了看病,有的為了學習中醫。她幾乎所有時間都坐在電腦前,白天通過網路線上接診,用中醫的理論治療新冠肺炎的症狀,舉辦講座,告訴大家如何運用中醫知識預防新冠肺炎,晚上則是一對一地授課。她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來找她學中醫的人格外多,並且他們都希望能夠儘快學會中醫的精髓,學以致用。

湯淑蘭1991年來到英國。此前,她師從國醫大師王綿之,在中國做了4年中醫。剛到英國時,她還沒有推廣中醫的念頭,只是在蘭卡斯特的一家英國醫療中心出診看病。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針灸就逐漸風靡英倫,教授針灸的課堂也很多,但是關於中藥的教學卻並沒有。1993年,湯淑蘭在曼徹斯特開辦了自己的中醫診所,同時也開始給幾個慕名而來的學生講課,傳授中醫知識。後來,倫敦針灸學校請她去開設中藥係,講授關於中草藥的課程。湯淑蘭在講解中草藥的用途時,對藥材名稱使用的不是從中文翻譯過來的英文或拉丁文,而是中文拼音,所以直到現在,許多英國以及歐洲學習中醫藥的外國人談到中草藥和方劑時用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中文發音。很多外國學生為了能讀懂《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著作而開始學習中文。這段時間,湯淑蘭每週都要從曼徹斯特趕到倫敦去上一次課,一上就是6個小時,路上要花8個小時,非常辛苦,但是她“因為心裏喜歡,也不覺得特別累”。慢慢地,越來越多來自英國各地的學生都跑到曼徹斯特找她學習中醫。看到這麼多英國人對中醫求知若渴,湯淑蘭決定自己創辦一所中醫學校,白天看病,晚上教學。

湯淑蘭説,在英國開辦中醫學校很辛苦。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是中醫的天堂,但是卻沒有中醫師願意開辦學校,因為“時間上划不來”。單是開設中醫診所就非常耗費精力,不僅要看病,“裝修、宣傳、財務樣樣都要自己來”。開診所之外再去教學,就更加需要毅力,“要犧牲所有晚上和週末的時間”。湯淑蘭説,這些年來她能夠堅持全靠內心“對中醫的熱愛”,她想要和更多人分享中醫的理念。她的學生也給了她堅持不懈辦學的動力,“他們不管颳風下雨都會來我這兒上課,有的身體不好也堅持來,他們從英國各地乘火車過來聽課,還有人專程從愛爾蘭、法國趕過來。看到他們這麼喜歡中醫,我也不能放棄。”

給外國學生上課要用英文,需要事先做大量的準備,湯淑蘭常常備課備到天亮。課上得多了,她也開始在當地中醫學術雜誌用英語發表文章。她説自己的英語完全是在工作中鍛鍊出來的。通過給學生上課,她深刻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中醫在英國是門很小眾的課程。湯淑蘭剛開始教課時,很多學生年齡都比她大。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針灸師,會扎針灸但不會用中藥治病,所以來學習中醫藥知識;有的想要半路轉行,用中醫創業;有的是家庭主婦,孩子長大後沒事做,出於興趣學習中醫;還有的是因為被中醫治好了病,所以産生了想要更多了解中醫藥文化的念頭。

湯淑蘭的中醫學校最初規模不大,更像是一個以傳播中醫藥文化為主的中醫班。湯淑蘭説,通過學習中醫藥,可以讓外國學生更好地了解中醫藥文化。學生有二十幾個人,一般是利用週末時間,連續學習兩天,每天6個小時以上。湯淑蘭自己編寫了一本《中成藥手冊》,作為基礎教學的教材,學完這本教材後的學生如果還有意願繼續深造,會繼續學習方劑。慢慢地,學生越來越多,她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英國其他地區的中醫大學,以及愛爾蘭、德國、法國、西班牙、波蘭等國的中醫學校也邀請她去上課。

她創辦的“淑蘭中醫學院”規模也在壯大。現在有100多名學生,分為長期班和短期班。長期班有三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有二十幾名學生。課程有兩年制和三年制兩種,包括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婦科、兒科、皮膚科、針灸經絡學説、針灸臨床學、推拿、拔罐等十幾門課。她聘請了十幾位全職老師,另外,還從世界各地聘請了二十幾位兼職老師,這些老師有的就是她以前的學生。使用的教材很多是她自己編寫或參與編寫的,除了《中成藥手冊》,還有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南京中醫藥大學主譯、她作為外籍顧問參與編寫的中英對照教材《新編實用中醫文庫》,以及她作為副主編參與編寫的世界中醫學專業核心教材《中醫婦科學》。

為了讓海外中醫教學更加規範和正規,“淑蘭中醫學院”2016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創辦了一個面向外國人的中醫碩博項目。項目一共招了三屆學生,現在第一屆的5個學生已經順利畢業,拿到了中國教育部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2018年“淑蘭中醫學院”還得到了中國中醫藥管理局的批准,被審定為“中國英國中醫中心”。

湯淑蘭戲稱自己的“淑蘭中醫學院”是“海外中醫高等教育的搖籃”,培養了一批擁有歐洲高等中醫學歷的人才。她對學生們説:“你們會成為歐洲領銜的中醫老師和中醫臨床工作者。”她告訴記者,中醫在中外民間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很多外國人因為用中醫看好了病,而開始想要了解中國文化,想要去中國。她説:“中醫是科學,也是哲學,是藝術。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外國學生學習中醫並不會比中國學生更困難。有感覺和悟性就可以學好,語言不通並不重要。”

西格塔·哈特女士從1993年就開始跟隨湯淑蘭學習中醫了,現在她仍然每個月都來一次曼徹斯特,跟湯淑蘭學習中藥方劑。她已經會開處方了,治好了很多不孕症患者。她告訴記者,以前她的身體狀況很差,她最初學習中醫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幫助自己,而非廣泛地治病救人。湯淑蘭為她打開了中醫之門,讓她在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學會了幫助別人,讓更多的人身體健康。她説,“中醫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知識寶庫。西醫固然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很多疾病西醫無法解釋和治療,中醫彌補了西醫的缺陷。中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非常強大。學習它也能夠學以致用,産生良好的治病救人效果。”

另一位學生薩烏德·哈迪先生在曼徹斯特經營中醫診所已經有20年了,他仍然一有空就會來跟湯淑蘭學習。他向記者介紹説,這幾年關於不孕不育的求醫者越來越多,很多英國患者都寄希望於中醫。他用中醫治好了很多哮喘、不孕不育等疾病。他感到,“西醫成熟到一定程度就會缺乏發展潛力,而中醫是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中醫的發展是無止境的。”

麗賽特·桑謝茲在英國也開了一家中醫診所,她來跟湯淑蘭學習時,已經有了針灸專業的本科學歷。她想跟湯淑蘭學習中醫藥知識,這樣可以治療更多的病症。她的夢想是把中醫藥推廣到她自己的國家。她説,在她的祖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她的祖母有一片很大的土地,希望有一天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種滿中藥,給當地人看病,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經過20多年的辦學,湯淑蘭對自己未來的中醫教育之路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她説,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她都一定要把中醫教育進行下去,儘自己的一切努力推廣中醫文化。她現在是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教育委員會的常務理事。她希望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脈推動中醫進入英國教育系統,讓從她學校畢業的學生能夠拿到英國政府頒發的學歷和學位證書。她告訴記者,她會繼續聯合與她一樣願意傳播和推廣中醫文化的海外中醫學者,“一起為中醫的發揚光大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做一個有特色的海外中醫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