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醫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尚需時日)

“治未病”理念讓中醫藥在國內迅速得到發展並走向世界。不過,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中醫藥出海過程中最先被國際接受的是針灸、按摩類服務領域治療,中藥産品則受政策壁壘等因素影響,打開海外市場仍需時日。

中醫服務被認可

中醫藥在海外呈現加速推廣的態勢,在中醫藥尋求海外發展中,針灸、理療等服務項目更容易被海外消費者接受。針灸是我國為數不多擁有國際話語權、處於領先地位並有望取得原始創新突破的學科領域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針灸是被世界各國率先接受的傳統醫學方法。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醫藥傳播遍及183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建立的中醫藥中心已有10個,中醫藥事業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互鑒的重要內容。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其他國家中醫醫療機構已達8萬多家,包括西醫師在內的各類中醫藥針灸從業人員大約30余萬,其中立法國家註冊針灸師數量3萬,接受過中醫藥針灸、推拿或氣功治療的人數已達到世界總人口的1/3以上。據WHO統計,目前在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針灸或中草藥治病,佔世界總人口的80%。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許能貴曾表示,當前針灸學面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局面,我國應為針灸的學術研究和應用設定好目標和發展路徑,以針灸為突破口帶動中醫藥“走出去”。

中藥産品遭冷遇

相較于中醫文化迅速傳播,中醫藥貿易則有待突破。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藥貿易額為22.8億美元,同比下滑6.3%。其中,出口17.5億美元,同比下滑9%。作為凝聚中醫藥主要價值的中成藥,上半年出口額僅為9969.1萬美元,同比下降27.4%。這意味著,作為中醫藥發源地的中國,在世界中醫藥産業鏈中處於較為低端的位置。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現狀可以用“民間熱,官方冷”來形容。“國外消費者對中藥持認可態度,但中醫藥出海需要滿足部分國家對中藥成分解釋的規定。”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新生曾表示,中藥難以走出國門的原因在於中西方對於藥品理念存在差異化。“在西方主流醫學社會,現代藥物應當是單一化合物,有明確的作用靶點和機制,有足夠的純度。而傳統中藥卻難以 達標 。”

為促進中醫藥在國際市場的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我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註冊100種中藥産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100種成熟的中藥産品以藥品、保健品、功能食品形成知名品牌。

缺乏國際化標準

相對於西方醫學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更重視整體,強調生理和心理的協同關係,同時突出“治未病”。這樣的醫學理念和醫療方式,雖然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卻因為醫理和製作方式的不同,讓國外社會對中醫藥的接受人群增幅較緩,中醫藥在國際市場的潛力也一直未能完全釋放。

據了解,目前,在英國、法國等歐美國家,雖然開設了一批中醫藥診所,但仍舊以針灸、推拿、按摩理療為主,中藥銷量較少,且多局限于華裔人群使用。

上述不願具名分析人士表示,中醫藥難以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主要原因為沒有相應的國際化標準,部分國家不認可中醫藥。資料顯示,今年7月1日起將在我國正式施行的《中醫藥法》明確提出,國家推動建立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

與此同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立了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秘書處設在中國上海,目前已發佈一批中醫藥國際標準。分析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中藥國際化的不斷推進,中藥的組分和機理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中藥最終會走進國際主流醫藥市場。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 郭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