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英國倫敦查令十字街上的康泰中醫館第11號店裝修簡陋,15平方米大小的房間,一側擺著櫃檯,負責接待的前臺人員就在這裡登記預約,同時也出售藥品。櫃檯外側擺著3把椅子,算作等候區。房間裏另隔出來一間診療室,王以勝教授每天就在這裡接待病人。

這種中醫連鎖店,現在在唐人街附近有十五六家,都是經過“大浪淘沙”後的倖存者。巔峰時期,整個英國的中醫店有2000多家,超過歐洲其他國家的總和。中醫業成了僅次於餐飲的英國華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英國也成為亞洲之外第二大中成藥市場。以下為中醫在英國發展的幾個階段:

發端階段:中國神醫和中國茶治好了孩子的濕疹

英國與中醫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中醫藥最早是在17世紀時由傳教士帶到英國的。由於英國人一直有使用西草藥的傳統,所以接受中藥並不困難。

回顧起中醫藥在英國的發展歷程,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英國人去中國學習針灸,然後回到英國開辦診所。當時英國還有十幾傢俬立針灸學校。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一批真正學過中醫的很優秀的醫生來到英國,在倫敦和曼徹斯特的唐人街開起了中醫店,羅鼎輝就是其中之一。

羅鼎輝和程銘釗一樣,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她曾在廣東省中醫院兒科工作。來到英國後,她在唐人街開辦了“康寧堂”中醫診所,她治病以中藥方劑為主,也因此帶動了英國第一批中藥的進口。

當時英國有許多兒童濕疹的病例,西醫療法對皮膚病是治標不治本的,而中醫治療皮膚病效果卻非常好。當時,羅鼎輝治好了許多患有濕疹的兒童,連英國著名皮膚病專家David Atherton也把自己的病人送到她的診所看病。David Atherton還著文指出,在其所在醫院未能治愈的病人,有70%被羅鼎輝治好。

英國主流媒體,例如《衛報》《觀察家》、BBC等都競相對其進行報道,其中英國電視臺BBC1收視率最高的節目EQD在黃金播放時段,用半個小時報道了羅鼎輝醫生成功治療濕疹的事跡。英國人把羅鼎輝奉為“中國神醫”,把她開的中藥稱為“神奇的茶”。

讓中醫在英國燃起“燎原之火”的另一個契機是尼克松訪華。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隨訪的一名記者詹姆斯·羅斯頓患上了急性闌尾炎,在北京協和醫院做了闌尾切除手術,手術後採取針灸療法來消除疼痛,非常有效。

詹姆斯在華期間還參觀了針刺麻醉,回國後即在《紐約時報》上大篇幅發表了有關針灸的報道,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也引起了美國衛生院對中國針灸療法的注意,也在英國掀起了一股“中醫熱”,針灸、拔罐等傳統技能受到了英國上至王族政要、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和歡迎。

當時倫敦有位叫梅萬方的華人,看到了中醫的商機,於是開始銷售中醫用品。他是英國第一個發明和使用一次性針灸用針的人。梅萬方後來又學習了中醫,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經營中醫診所。從一個很小的店面做起,漸漸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名望也越來越高。到90年代,英國很多名人都來梅家看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戴安娜王妃。當英國媒體報道此事後,梅家診所在英國變得盡人皆知。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了英國,中醫師也越來越多。中醫起到了很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它從文化上慢慢改變了中國人在英國人心中的形象,讓英國人知道中國人不是只能做餐館的,也讓英國人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在湯淑蘭看來,那個時期是中醫在英國發展的萌芽階段。英國人簡單、善良、友好,對中醫的態度也是這樣,只要能治好病他們就會尊重。英國政府也很開明,對中醫沒有限制,因此,中醫發展有了很寬鬆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