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為了美麗的家園[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2-15 發表評論>>

退耕還林後,村中百姓種植了雲豆、香椿等各种經濟作物,以貼補家用。

 

油炸香椿樹芽當地村民村民家中飯桌上的特色美味。

 

Δ退耕還林帶來的變化Δ

  中國的退耕還林工程從1998年開始啟動,至今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增加了退耕農戶的收入,還使退耕地區廣種薄收的傳統耕種習慣得到了改變,將大批農業勞動力從糧食生産中解放出來,開始從事種植、養殖、加工、勞務輸出以及社會化服務行業。

  例如在重慶市,退耕還林工程有力地拉動了種苗産業,解放了上百萬農村勞動力,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甘肅省張掖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建起了15000多畝蔬菜大棚、900畝高效節能溫室,年産值達20多億元,成為中國西菜東運基地和出口蔬菜基地。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在當地培育起了一批沙棘加工、甘草制藥、乳品加工、生態旅遊等企業,農村生活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退耕還林工程還促進了地方産業結構的調整。以雲南省為例,近幾年全省發展雲南松、西南樺、柚木等速生用材及珍貴用材林341.8萬畝;桉樹、印楝、橡膠、青刺果、竹子等工業原料林189.5萬畝;核桃、板栗、八角、青梅等林果基地177.5萬畝;杜仲、金銀花、肉桂等藥用林30萬畝。同時,不少地方開始培植起一批生態型綠色産業。更為重要的是環境得到了改善,生態效益開始顯現。目前雲南省森林覆蓋率已達50%,排在全國前列。

  中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6年來,國家已投入751億元,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荒山荒地造林2.88億畝,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預計到2010年時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工程完成後,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等地區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將被林草覆蓋,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望得到明顯改善。 文:侯若虹 圖:馮進

  

〈小資料〉

Δ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環境展望》指出,人類對林木和耕地的需求,已使全球森林減少了35%,其中30%的森林變成農業用地。

Δ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38%;土地荒漠化面積262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27%。

Δ由於長江、黃河上中游以往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毀林開荒,每年輸入長江、黃河的泥沙量達20億噸,其中2/3來自坡耕地。坡耕地開墾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Δ退耕還林政策規定:凡是水土流失嚴重和糧食産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應按國家的規劃實施退耕還林。對需要退耕還林的地方,只要條件具備,應擴大退耕還林規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對生産條件較好,糧食産量較高,又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農民不願退耕的,不得強迫退耕。

Δ退耕還林工程完成後,將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4億畝,防風固沙控制面積4億畝,年均減少輸入長江、黃河的泥沙量2.6億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責任編輯: 莊昊文章來源: 中國網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