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為了美麗的家園[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2-15 發表評論>>

何雲華(左二)花了一萬多元錢修建的宅院大門。

 

何雲華向客人介紹自家院中的果園。

 

Δ山上的家園Δ

  38歲的何雲華是雲南省鶴慶縣黃坪鄉新坪村的農民。已經有了兩個孩子的何雲華夫婦與父母同住,哥哥、嫂嫂住在旁邊的院子裏。何雲華指著用瓷磚貼面,並繪有彩畫的大門告訴我們,這個大門是他去年花了一萬多元新修的。在這個貧困的山區,一萬元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走進何雲華家的院子,到處晾挂著剛收穫的玉米,屋裏還堆放著已經磨好、準備做飼料的玉米麵。院子有一半大的地方圈起來種果樹:石榴、芒果,還有柑橘、梨、紅心果等等。

  黃坪鄉地處山區,山巒層層疊疊,在山與山之間不大的壩子裏,一塊塊農田錯落有致。不論是稻田還是菜地,都能看出主人精耕細作的痕跡,人們仿佛要把土地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在這個人多地少的山村,水田十分寶貴。何雲華説他家只有5畝水田,其餘11.5畝地都是山坡地。那些山坡地就在他家背後的老公山上。

  老公山海拔1500米,在當地是屬於地勢較低的地方。農民就在山坡上開墾農田,種植玉米、大麥等作物。但山上的土質、氣候並不適宜農作物生長,且澆水等田間管理十分困難。那些農田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若遇旱、澇就會絕收,即使是風調雨順,産量也很低。與此同時,山坡耕地的開墾嚴重破壞了山上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更為惡劣,人們的生活更為困苦。

  開荒種田的方式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民以食為天,發展農業是歷代政府制定各種政策的重要基礎,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糧食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的發展。因此不論是森林、草場或是灘塗、濕地,只要能開墾成為農田,就是為國家和民眾作出貢獻的大好事。

  包括毀林開荒在內的種種糧食增長措施,使中國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對全人類來説,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但是,中國為此付出的生態代價也是慘重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轉,特別是到20世紀的最後幾年,糧食問題得到解決。從政府到民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問題。

  1998年,中國政府做出了以糧食換生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大決策。即在適宜退耕還林的地區,農民可自願把不宜耕種的坡耕地轉變為林地草地,政府按統一標準向退耕戶無償提供糧食和現金補助,以及用於造林的種苗和補助。同時退耕戶還享有林木所有權,在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後,承包期可延長到50年,允許繼承、轉讓,到期後仍可依法繼續承包。 文:侯若虹 圖:馮進

1   2   3   4   5   下一頁  


責任編輯: 莊昊文章來源: 中國網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