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的新生--稻鴨共作[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2-03 發表評論>>

謝桐洲放養在自家稻田裏的鴨子,被村民戲稱為“打工鴨”。

 

不施農藥和除草劑,靠鴨子在稻田除草、吃蟲而收穫的無污染的有機稻米。(小資料)

Δ為了我們的家園Δ

    認識謝桐洲是在他家的稻田邊。老謝説,附近成片的稻田都是他耕種的。放眼望去,幾隻白鷺在綠色的稻田上翩翩起舞,如同一幅和諧美麗的圖畫。

    56歲的謝桐洲是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西洲村農民。儘管名片上的頭銜是“嘉賢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但他黝黑的面容和那頂用了多年的草帽,依然顯露著質樸的農民本色。

    但老謝還是和一般農民不大一樣。從七十年代起,他就在生産隊當農業技術員,後來還自學獲得了大專學歷。

    老謝指著自家的稻田説:“我的稻田和別人的可不一樣,我是採用稻鴨共作技術,生産的是有機稻米。”仔細看去,綠油油的稻田裏沒有雜草,禾苗茁壯整齊。每塊田還用綠色的圍網攔起來,裏面有一小群褐色的鴨子游來游去,地頭上有小小的鴨舍。老謝告訴我們,圍網既可防止鴨子走失,也能防止野狗侵害鴨子;鴨舍則是鴨子休息和進食的場所。

    所謂稻鴨共作,就是將鴨子放養在稻田裏。鴨子是雜食性禽類,愛吃稻田裏的雜草和害蟲。它們每天在田裏不間斷地覓食和活動,能産生中耕渾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長,而鴨子的糞便還是很好的肥料。

    老謝從2000年開始搞稻鴨共作,最初只有30畝水田。6年來,隨著這一技術逐漸完善、成熟,種植面積也擴大到現在的430畝。老謝坦言,他參與稻鴨共作,是源於自己當農業技術員的經歷。

    上世紀60年代,西洲村的農民開始使用化肥和農藥。最初,因數量有限還需要計劃供應。“我們村是樣板村,得到的指標比別的村多!”老謝説。由於化肥、農藥使用方便,有利增産,很快被農民接受。但人們對其科學的使用方法和合理用量卻知之甚少。

    從70年代到80年代,村裏相繼有十幾位村民患各種癌症去世。老謝説:“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有什麼問題。直到1985年,從報紙上得知農藥和化肥有致癌作用,我才緊張起來。”

    從那以後,身為農技員的老謝,盡可能地指導村民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或選擇相對安全的品種。但這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改革開放以後,一些發達國家把在本國禁用的農藥、除草劑賣到中國。當時的中國人還不知道,這些東西帶來的危害巨大,將長期影響人們的生活。文: 侯若虹 圖: 馮進

1   2   3   4   5   下一頁  


責任編輯: 莊昊文章來源: 中國網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