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道畫刊之二
中國報道彩色畫刊之三
八十年代初,為了更好地報道改革開放,《中國報道》進行了改版。經過改版後的《中國報道》印刷版逐步發展成為具有52頁的16開的彩色月刊,內容越來越貼近讀者,外觀上也越來越漂亮,被國際世界語界譽為最美最好的世界語刊物之一。《中國報道》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
(一)全面介紹中國政治、經濟改革進程和現代化建設。1980年以來,世界各國輿論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了使讀者全面了解中國發展的軌跡和改革開放後的變化,該刊或約請知名專家撰稿,或派出自己的記者親臨工廠、農村採訪,對改革開放的中國作了大量深入的介紹和報道。以九十年代為例,該刊先後設立了“改革縱橫”(1993)、“經濟了望”(1994~1996)、“中國經濟”(1997~1998)等專欄,這些專欄中的文章涉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國營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宏觀調控、高科技産業的開發、外匯管理體制、新稅制、加強中西部建設和農業的基礎地位、吸收外資的政策、新的土地使用制度、降低進口關稅、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等等問題,該刊往往用外國人比較容易接受的敘述方式,闡述理論,解釋政策,提供相關背景資料。
《中國報道》擅長用典型報道的方式反映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以後,《中國報道》于1985年至1986年設立“開放城市”專欄,報道了煙臺、青島、大連、秦皇島、天津、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福州、溫州、廈門、汕頭、珠海、湛江、廣州、北海等19個城市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1994年設立“長江兩岸”專欄,報道了長江沿岸各個城市、港口的改革開放情況,反映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沿海發展到沿江、沿邊的歷史進程。1995年設立“環渤海紀行”專欄,報道了渤海灣經濟圈的興起和發展前景。此外,該刊還十分重視一些重大工程的報道和介紹,如1992年,該刊以“三峽工程縱橫談”為題,發表系列文章介紹了這個跨世紀的偉大工程的方方面面。1993年,該刊設立“綠色工程”專欄,報道“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復興東北大森林工程以及綠滿中州、竹綠浙江、綠化首都所取得的成果。
該刊對中國的一些熱點問題如西藏問題、香港、澳門回歸等問題都作了專門的報道。例如該刊從1985年第1期起至1986年第10期止,設立了《西藏今昔》專欄,發表21篇文章,配有大量彩色圖片,全面地介紹了西藏的過去和現在,1990年以後又陸續發表許多文章,報道了改革開放以來那裏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讀者來信反映強烈,他們説,通過《中國報道》了解到西藏的真實情況,看到了那裏的變化和進步。這些報道滿足了讀者要求,解決了他們一些疑惑和問題。
(二)向讀者報道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和民風民俗,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氣象。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有沒有民主;人們的政治權利能否得到保障;能不能自由地信仰宗教;人民享受哪些社會福利和保險;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的生活怎麼樣;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是否受到尊重,這一類問題,歷來是外國人最感興趣的。根據這一特點,《中國報道》把如實反映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和民情風俗作為自己刊物特點之一。30年來,這份雜誌通過多種形式致力於這方面的介紹和報道. 例如1985年以後,該刊陸續推出以下專欄:“當代中國人”、“社會一角”、“民居民俗”、“大街小巷”、“社會管窺”、“婦女兒童之頁”、“小鎮采風”。這些專欄的文章從多角度、多側面描述了中國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真實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報道》一直把民族問題的報道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每年該刊都要發表一批文章,刊登一批照片,報道中國境內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生活情況。通過這些報道,可以了解到,中國對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區域自治的政策,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所享有的自治權和自決權,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例如,《中國報道》曾設立“中國的民族”、“在少數民族地區”等專欄,對各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變化和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節假日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三)向讀者展示中國多姿多彩的文化。中國是人類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稱著於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文化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繁榮局面。《中國報道》歷來的報道內容表明,它都十分注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多姿多彩的文化,聞到東方文化誘人的芳香。以1988年至1998年10年為例,該刊設立的文化性專欄就有18個,其中“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藝苑”、“中國文化探秘”、“華夏風采”、“中國時裝”、“民間工藝”、“舞臺藝術”、“名作欣賞”、“當代美術”、“藝術長廊”、“收藏天地”、“中國郵票”等專欄,特別受到讀者喜愛,有的連續開設了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