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停止進入圖庫下載圖片 曲徑通幽處——杜甫草堂
上一頁 下一頁
  • 隱藏
  • 顯示
曲徑通幽處——杜甫草堂
茅屋故居遊人往來。張進雙攝影
 
此情此景,讓人想起的仍然是杜甫詩句,“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張進雙攝影
 
西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已成為不少地區學生必學課。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張進雙攝影

杜甫草堂每年都會有荷花展,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現在荷花已開過,留下一片荷葉,成都市民們悠閒的在亭子裏賞景乘涼。張進雙攝影

此樓將咏泰山的名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搬到了杜甫草堂,取名“一覽亭”。若能登上一覽亭的樓頂,遠眺杜甫草堂必,窺其全貌。可惜,現在大門緊鎖。張進雙攝影

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張進雙攝影

杜甫的舊居小茅屋掩藏在一片蒼翠之中。張進雙攝影

草堂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張進雙攝影

“唐風遺韻”這個名字確實很有韻味,其實只是一個出售以杜甫草堂特色旅遊商品的地方罷了。張進雙攝影

草堂裏竹子甚多,曲徑通幽處也甚多。張進雙攝影

草堂內的杜甫銅像 張進雙攝影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主廳,因杜甫被譽為“詩史”而得名。張進雙攝影

草堂裏這樣的小亭子很多,坐在小亭子裏消遣時光的很好有來去匆匆的遊客,多數是成都市民。張進雙攝影

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工部祠”由此得名。張進雙攝影

這個小茅屋並不是杜甫故居,但規格相差無多,且周邊樹木水流的風景比杜甫故居小茅屋更好。張進雙攝影

浣花祠是巾幗英雄浣花夫人曾經居住的地方,她同杜甫唯一的關聯點就是兩人都曾經在浣花溪旁居住過。張進雙攝影

柴門是杜甫當年的故居中曾經有過的建築,杜詩中有“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張進雙攝影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很多地方都留下過杜甫的故居,但今天人們最嚮往的還是成都杜甫草堂。當代詩人馮至在《杜甫傳》説:“人們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張進雙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