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60年 新中國電影成長史[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8-05 發表評論>>

  “人民電影”新在哪?

  其一,共産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制度實踐成為電影的主旋律,電影藝術家自覺地把自己的創作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各種實踐聯繫在一起。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入了有計劃地、大規模地經濟建設時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我們的電影反映的就是在實現工業化道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們村裏的年輕人》、《李雙雙》、《五朵金花》、《老兵新傳》、《阿詩瑪》等影片,能夠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與當時的藝術家堅持藝術規律,並沉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汲取營養有密切的關係。現實主義、傳統文藝中的抒情性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二,當時的政治家和藝術家是有遠大抱負的,要使電影走向廣大人民的心靈,使觀眾的精神境界從感傷、哀怨、低沉變為歡欣、雄健和豪邁,重鑄中華民族的靈魂。這類作品是由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承擔的,它們藝術地再現了1921年建黨前後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時,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的革命鬥爭事跡。這裡面的一大批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洗,已成為“紅色經典”,像《白毛女》、《董存瑞》、《小兵張嘎》、《青春之歌》、《柳堡的故事》、《戰火中的青春》、《中華兒女》、《風暴》、《大浪淘沙》、《冰山上的來客》、《新兒女英雄傳》、《渡江偵察記》、《紅旗譜》、《鐵道遊擊隊》、《上甘嶺》、《平原遊擊隊》、《英雄兒女》、《永不消逝的電波》、《霓虹燈下的哨兵》、《紅日》、《暴風驟雨》、《洪湖赤衛隊》、《野火春風鬥古城》、《紅色娘子軍》等,精品之多,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大批擅長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導演,像成蔭、崔嵬、淩子風、蘇裏、謝鐵驪、李俊等,是直接從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過來的,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質感和思想的表達都是有説服力的。

  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樣,充滿了高漲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創造精神,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將電影藝術形式與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結合起來,立志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主義電影。可惜,“政治本位論”嚴重束縛了十七年時期電影工作者的手腳,使他們不能完全施展出藝術抱負。“文革”的到來,又把電影引向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

光影60年 新中國電影成長史[組圖]

電影《白毛女》劇照

光影60年 新中國電影成長史[組圖]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責任編輯: 實習生文章來源: 學習時報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