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0-22 發表評論>>

     這塊兒牌子挂了28年。

70多家使館的老外愛吃我的菜

開業時的“悅賓”,一間窄房,4張桌子,一個處理的雪花牌冰箱,一個煤球爐和十幾個板凳,這就是飯館的全部家當,連個大點的炒勺都沒有,就用家裏原來做飯的家什。因為郭培基當時還在內燃機廠上班,頭一兩個月裏裏外外就只有劉桂仙一人。

執照的事解決了,可在那個買啥都需要票證的時代,開飯館所需的糧、油、蛋、菜怎麼解決?最初的幾個月,劉桂仙為了買到做菜用的食材,幾乎跑遍了北京周邊,包括河北的高碑店,天津的三河縣、寶坻縣等地方的集市,還有馬路上,道邊上,河邊上,凡是賣東西的都不放過,雞、鴨、魚、肉、甲魚、大蝦,有什麼買什麼。“外國人可愛吃了,人們都好奇地問我,哪弄來這麼多好吃的東西?”劉桂仙笑著説。

那個年頭,中國北京開了一傢俬營飯館,在國內外都是爆炸性的新聞。飯館開業之初,僅夫妻倆接待的各國記者就有百人之多。劉桂仙和郭培基幾乎是那個年代見過老外最多的人。

“為了推廣飯館,美國大使館還做了很大貢獻。”郭培基連比畫帶笑地對記者説,“那時候,美國人特地做了一張很大的‘名片’,上面印著從使館區到東城區翠花衚同的地圖,然後發給其他大使館。”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悅賓飯館”的大名在北京外國人圈子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駐北京的這100多家大使館,沒一家不來的,其中70多家使館的老外還是我們店裏的常客呢!”談到這些年接待了多少外國客人,夫婦倆備感自豪。

至於“悅賓”的菜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劉桂仙總結了4個字——“真材實料”。郭培基一談起菜來就滔滔不絕:“要説咱悅賓的菜,我不敢説比別人就強,但是跟別人家的就是不一樣。就拿炒肉絲來説,第一‘聞著香’,第二‘品相好’,第三,‘您大口吃,吃飽了還不膩,吃完了以後睡覺打飽嗝返出來的味兒它都是香的!’”

28年變化看今昔

今天的悅賓飯館,4張桌子變成了20張,10平方米的平房變成了姊妹店,桌椅板凳、冰箱冰櫃、廚房用具也早已換了好幾撥,但不變的還是老兩口忙碌的身影。

趕上了好時代,開了這中國第一傢俬營餐館,劉桂仙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回想當年,自1980年“悅賓”開張后,不到一年,劉桂仙一家就已經是令人羨慕的“萬元戶”了,成為改革開放後率先富裕起來的人之一。但第一年也是最艱苦的一年。為了飯館的開張,劉桂仙把原來住的房間都騰出來做了店面,而自己一家人不得不在房頂上搭個棚子睡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之後的兩三年,劉桂仙用賺來的錢在距離“悅賓”不遠的衚同裏買下了新的店面,於是姊妹店“悅仙”開張了,一直持續到今天。幾年間,劉桂仙為幾個孩子都買了房,自己一家也搬到了北京小湯山附近的一處寬敞、舒適的四合院裏,用劉桂仙的話説,她“很知足了。”

也許有人還記得,在飯館開業之初,“悅賓”的老招牌上曾寫著“價便宜而物美 味鮮香而濃厚”這12個字,這是當年郭培基為飯館所寫的。可惜隨著之後飯館的幾次翻新和裝修,這幅字已經不見了。但是,在老照片中依稀可見的這12個字則永遠留在了食客們的心中。如今,“悅賓”已經度過了整整28個春秋,在風雨中見證了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時至今日,飯館的生意依然不減當年,每天的客人絡繹不絕,人們不禁感嘆,在市場經濟已經逐漸成熟、競爭愈加激烈的中國社會,一家小小的私營飯館卻能越辦越紅火,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記者 張東偉文 郝青攝影)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 趙娜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進入論壇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