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中國四大名石——巴林石[組圖]
8月的巴林草原鮮花盛開,綠草如茵,奶酒飄香,巴林右旗大板鎮彩旗飄揚,歌聲嘹亮。8月18日上午8時,第八屆中國巴林石節暨第三屆中國名石雕藝展開幕。
在第八屆中國巴林石節暨第三屆中國名石雕藝展期間,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中國四大具代表性的名石,都展示了代表作,晶瑩剔透、造型逼真、意境優美的雕刻令人流連忘返、難以割捨……同時,巴林右旗還舉辦了那達慕,摔跤、賽馬、傳統弓比賽的激烈角逐,讓草原流動著歡歌笑語。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的節日,蒙古語“娛樂”、“遊藝”的意思。“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那達慕”已經成為集娛樂、體育、經濟、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草原盛會。遊人可以在那達慕大會上欣賞到極具蒙古族風情的賽馬、摔跤、射箭等競技比賽,還有蒙古象棋、田徑、球類、拔河、鞦韆、跳板、射擊、自行車、摩托車等比賽項目和團體操、武術擒拿等表演。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男兒三技”之一,沒有摔跤不能稱為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余人,且不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摔跤手進行編排配對後,採取單淘汰式,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摔跤手上身著牛皮製成的緊身半袖背心,裸臂蓋背,邊沿鑲有銅釘。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腳登蒙古靴,頸上套五色綢緞製成的彩條“景嘎”,標誌著獲得過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區摔跤手出場比賽前唱摔跤歌。 出場、收場雙方摔跤手都要跳躍。裁判員發令,雙方握手後開始交鋒,不限時間,不許抱腿和跪腿摔,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
射箭,是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的又一項目,也是那達慕大會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由於在歷史上弓箭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人們也就非常尊重那些優秀的射手,而射手也樂於當眾表演或比賽自己的技藝,因而射箭便成了那達慕的重要比賽項目。比賽分立射、騎射、遠射三種,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者都不必自備馬匹和弓箭,這裡弓箭的樣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長度和重量可任選擇,規格不限。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即每人每輪只許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蒙古族特有的馬上射箭場面非常壯觀。射手在顛簸的馬背上拿弓、抽箭、搭箭、發箭,一馬三箭要在規定的跑道上射完,而立射和遠射以射中環數定輸贏。
賽馬是蒙古族“男兒三技”中的的第三技,分為快馬賽和走馬賽兩種。
快馬賽,是那達慕大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活動之一。參加的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甚至幾百人。參加的選手年齡不限,不過,大都是少年人,這次年齡最小的只有13歲。快馬賽主要比馬的速度,賽程一般為20、30、40公里,先達終點為勝。那達慕的快馬賽,需要選擇平坦的草原,一般都不分組,終點設在那達慕會場。能夠參加賽馬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母親要給孩子做新衣服,父親要提前一二個月給孩子挑選和訓練馬匹。到賽馬那天,東方剛剛魚肚白,賽馬手們便在親人和鄉親們的簇擁下,從四面八方來到賽馬場地。一個個賽馬手身著彩綢衣褲,頭戴紅綠方巾,騎著嘯嘯駿馬,並轡而立,待命賓士。驀然,賽馬開始,參賽的馬像出弩的箭,疾風一般卷過綠色草原,觀眾歡呼雀躍,聲震四野。勇敢的騎手在飛馳的馬背上,忽而揮臂加鞭,忽而將上身藏在馬脖子一邊,那驚人的騎技不時博得觀眾們的陣陣喝彩,騎手們個個奮力爭先,宛若飛霞流彩。在終點,牧民們給獲勝的賽馬手和賽馬披紅挂花,然後走向歡呼的人群中,接受人們的讚揚和祝賀。
走馬賽,主要是比賽馬步伐的穩健與輕快。走馬與跑馬不同,跑馬是狂奔,馬的前後蹄同時前進,走馬是走,馬的前後蹄交錯前進。決不能奔跑。走馬賽的騎手一般都是成年人,特別講究"壓走馬"。參賽馬數一般不受限制。
在此次巴林石節上,還看到了著名的查瑪舞表演。“查瑪”,俗稱“跳鬼”或“打鬼”,是喇嘛教寺廟為驅鬼酬神,慶祝戰勝異教而舉行的一種宗教慶典舞蹈,在鼓、鈸、號等吹打樂器伴奏中表演宗教故事的廣場舞蹈。查瑪舞分各種角色,身穿藏傳固定服飾,手執法器或降魔寶劍,從服飾到動作都形象地塑造人格化了的鳥獸神靈,具有原始性、模擬性、表演性和宗教性。“查瑪”開始後,眾神在鼓樂的伴奏聲和“翁斯德”喇嘛的誦經聲中繞場一週,表演一段緩慢而剛健的舞蹈,然後按“斬鬼、“送祟”等儀式,分段表演。並穿插“查瑪”老頭、老婆的讚祝詞,喚天求福,“萊青”(喇嘛博)下神和4個孩子講笑話,插科打諢等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