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産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學名叫葉臘石。與壽山石、青天石、昌化石並稱為"中國四大印石"。巴林石色澤斑斕,紋理奇特,石質細膩,溫潤柔和,軟硬適中,最適於篆刻印章或雕刻精細工藝品,為上乘石料,歷來為中外友人所推崇,乃是藏品中之珍品。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發現,並作為貢品進奉朝廷,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1973年我國正式大規模勘探開採巴林石。1978年被輕工部正式命名為中國巴林石。巴林石多次在國內參展,譽滿南北東西,從港澳地區,到東南亞各國,從歐美到東瀛,幾乎傳遍世界,名揚四海。巴林石在出口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以來,一直受到世人矚目。1979年在美國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展覽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備受青睞。巴林石作為石文化,內涵豐富,它不僅涵蓋著赤峰地區遠古文明的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蘊,而且將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寫下重重的一抹。
巴林石的分類
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採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巴林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斑斑血跡聚散有致,紅光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新近開採大塊雞血石,其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可人,分外奪目。其大小為國內最大,被稱為"中國雞血石王"。
巴林福黃石,與壽山田黃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其石質地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暇,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鳳毛麟角,珍貴至極,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説。
巴林彩石,其彩色圖案以天然見長,色彩艷麗多姿,紋理惟妙惟肖,美麗奇妙。巴林彩石上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國內唯巴林盛産彩石,實屬獨一無二。
巴林凍石,石質細潤,同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其彩霞凍石更為珍貴,潔白透明,肌體中所滲之雲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一幅旭日噴薄,紅霞漫天的水彩畫。
巴林石的開採
據傳,清代在旗北沙巴爾臺的地方,有個名叫德力格爾的老藝人曾挖掘過巴林石,並將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獻給旗給旗札薩克烏爾袞。烏爾袞又將此碗貢奉給康熙帝,康熙帝讚不絕口。自此以後,歷代巴林王公進京,都要攜帶巴林石雕做為貢禮。
民國初年,熱河毅軍駐林西鎮守使米振標曾組織開採過,但得石甚微。
日偽統治時期,偽巴林右翼旗公署曾雇傭當地群眾採石探礦,將採得的石料加工成圖章、墨盒之類,流入日本國至今仍被視為珍寶。在日偽《大巴林蒙古情況調查》中記載;大巴林旗公署將葉臘石做為唯一的土特産,並建立開採機構,公佈興安西省礦業法令通告,嚴加管理。
建國後,1958年“大辦工業”時曾開採,但得石甚少,不久“下馬”。1973年建葉臘石礦,開始有計劃地開採,當時有職工24人,1978年輕工部把葉臘石礦列為中國三大彩石基地之一,將葉臘石命名為巴林石,並撥款資助開採。經專家評定,巴林石的成分、色澤可與我國傳統雕刻原料壽山石、青田石齊名,更在南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的葉臘石之上,可與寶石、瑪瑙相媲美,遂引起國內外用戶注意,爭相採買礦石與雕件,到1986年巴林石礦為全國17個省市近百家工藝石雕與鑲嵌廠家供應原料。
巴林石為季節性開採。採礦運用立井、斜井、露天等多種方法,實行採探並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