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重建醫患和諧的唯一標準
作為媒體當然有監督責任,但是這種監督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支撐,在交代事實的時候需要冷靜,需要客觀,需要講究科學,不能為了吸人眼球的情緒化選擇處理,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方可實現醫患關係和諧正常。
標題圖片

一、輿情脈絡

8月10日,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發生一起産婦死亡事件,經媒體報道引發社會關注。

8月11日上午,湘潭縣政府、縣衛生局等部門先後派負責人約死者家屬、院方代表和政府代表協商,但雙方未達成一致。

8月12日,湘潭縣婦幼保健院院長胡亮通過電話向媒體介紹説,病人死亡主要是因為羊水栓塞發病比較急,詳細情況不便介紹。

8月13日,湘潭縣衛生局回應,主治醫生以及護士全體失蹤並不屬實。目前湘潭縣衛生局、司法局已介入調查協調賠償。

8月14日晚間,湘潭縣衛生局通報,湘潭産婦家屬同意屍檢,事件將通過司法渠道解決,儘快澄清事實,如實向社會公佈。

當晚11點,張某父親開設通過認證的微網志,稱“求真相”。稱“醫院不希望我們追究‘醫護全失蹤’事件,希望跟我們儘快談賠償。”

8月15日11點19分,張宇堂哥在“張宇父親”的微網志賬號上又進行了二次情況説明,不僅對醫院講述未見醫護人員是害怕家屬情緒激動發生衝突説法表示理解,甚至表示家屬“對醫學知識缺乏了解,醫院搶救盡了力,相信政府會主持公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令家屬突然改口輿論不解.

正當涉事醫院和家屬都同意走法律程式、正在等待屍檢結果之際,被多家媒體引述的死者家屬認證微網志“@張宇父親”又生變故:有媒體找到了張宇父親本人,張宇父親否認註冊微網志,也表示不知道是誰發佈的相關消息。到底是誰發的微網志?産婦死亡事件又生疑雲。

16日、17日,事件仍在發酵,輿論從最初的鋪天蓋地的指責醫院“草菅人命”,到越發多的聲音指向家屬鬧醫,從斥責媒體不負責任報道。到疑惑當事人家屬的態度變化。多種聲音在網上交織,一時間,“湘潭産婦死亡事件”輿情達到關注高潮。

截至8月17日18時,湘潭孕婦死亡事件網路新聞6395條,報刊新聞481條,論壇帖文1221條。新浪微網志#産婦喪命醫護失蹤#話題討論量達到25.3萬。話題“羊水栓塞”、“湘潭産婦”持續一週高居時事熱搜榜前五位置,隨著事件的發展相關輿情逐漸走低。

                                   圖1:湘潭孕婦死亡事件輿情指數

二、主流媒體:真相是認定醫療責任的關鍵

8月11日,“湖南一産婦裸死手術臺,醫生護士失蹤”的新聞。因涉及“醫患糾紛”的社會敏感問題,加之事件細節尚未查明輿論存在巨大爭議。“院方處置是否存過錯”、“家屬行為是否愚昧暴力”、媒體為何“失實”報道、當事人家屬態度緣何“戲劇性”變化爭論不斷。網路輿論更為錯綜複雜,事實真相難以辨別。

如何破解輿論場紛亂以正視聽。《人民日報》評論“別輕易下結論”奠定報道基調,促使輿論回歸理性。文章稱,媒體和公眾不應草率評價事件,只有把醫療事件歸置於就事論事的框架內,才能給醫患雙方一個公正的評判。黨報表態黨網呼應。人民網評論“産婦之死,真相急不來”就認為,在當下中國的醫療生態中,急診有著另一番涵義。“急”成為一個最重要的標誌,而“診”的科學、理性和尊嚴則蕩然無存。

究竟醫患矛盾的根源在哪?新華社評論指出,湘潭孕婦之死,喧囂之外,糾紛背後,是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醫患“失信之痛”。 《廣州日報》社評認為,湘潭産婦之死,就是醫患互不信任造成的悲劇。《法制日報》評論稱,湘潭産婦之死,問題核心不是依賴專業技術進行判斷的醫學問題,而是當前特殊時期醫療糾紛解決機制所暴露出來的缺陷與短板。

部分媒體認為,醫患矛盾的産生惡化,媒體推脫不了責任。《環球時報》社評“産婦死亡事件,輿論流水線的次品”,將批判的矛頭對準媒體。文章認為,湘潭産婦之死,迅速形成全國範圍的評論和意見捲入。由於絕大多數評論者都對衝突的真實過程並不了解,只能通過媒體和網際網路報道得知,而這些報道又是殘缺不全、相互矛盾的,因此這些評論也顯得相當混亂。

該如何破解醫患糾紛難題?主流媒體紛紛建言獻策,整體上兩種聲音最響亮。一、深入推進醫改完善醫患糾紛解決機制建設。二,用真相化解紛爭。

央視網指出,化解醫患矛盾的根本方式,是深入推進醫改。這個進程不僅是醫生護士們在參與,患者們在參與,作為報道者、監督者的職業媒體,以及在自媒體輿論場上擁有大大小小話語權的每一個人,都在參與。

《科技日報》文章“羊水栓塞死亡率為何這麼高?”、“羊水栓塞:如何破解‘惡魔的抽籤’”科普效應明顯,旨在暗示大眾,破解醫患糾紛難題仍要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專業報道填補大眾醫療資訊盲點。

《南方日報》認為,當務之急,就是本著公開平等的原則,堅守尊重生命權利的底線,進一步厘清事實真相,明確責任歸屬,給死者一個交代,給活人一個回復,也給整個社會以期待。

《新京報》,連發兩篇評論認為,處理醫療糾紛上,要止息訟爭,除了回歸專業判斷,組建權威、獨立的第三方介入調查,謹守法律程式的司法裁量,真沒有別的辦法。

一些媒體認為,湘潭孕婦死亡事件,化解紛爭,查明真相最顯情急。《南方都市報》認為,各方爭論,在熱烈之餘應當盡可能地圍繞事實展開,或者在事實不甚明朗時耐心等待事件還原,而不是依據既有觀點做倉促結論。《新民晚報》認為,“産婦死亡事件”須以真相為先,只有依法依規、遵循程式,讓事件各方都受到規則的約束,才有可能真正查清真相、厘清責任。《羊城晚報》指出,婦死在手術臺上,讓人悲痛。但首先要還原事情的真相,其次,需要厘清責任,然後才有“價值判斷”和處理意見。

三、媒體人反思 醫護群體呼籲

搜索顯示,截止到8月17日下午18時,網路大V中,有@彭曉蕓、@王志安、@董藩、@沈東軍、@點子正、@西木博士、@李文的智蹼、@康國平、@朱朱文強、@徐宥箴1、@崔小平律師、@一斗大豆、@黃章晉、@燒傷超人阿寶等50人關注和轉發了此事。其中,媒體人、作家大V和醫護群體大V表現搶眼,反思涉醫新聞倫理與呼籲關注孕産婦死亡成為主要聲音。

反思涉醫新聞倫理,首先從媒體人的自我批判開始。資深媒體人王志安表示,不管最終那位孕婦的死亡,醫生是否有責任,用砸手術室的方式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媒體記者在報道時,媒體不但沒有對這種暴力行為予以譴責,反而單方採信患者一方的言辭,做有傾向性的報道。而時事評論員彭曉蕓則譴責部分不良媒體到:“湖南孕婦這事,又使我想起2007年北京的肖志軍李麗雲事件,及當時南方週末那篇宣稱“驚天大逆轉”的報道。民眾面對意外事件的遷怒情緒在媒體幫助下無限放大,導致了醫鬧和劣質報道的結盟。

一些媒體人稱,湘潭産婦死亡事件,媒體“失實”報道的發生與當下媒體從業環境息息相關。市場導報記者梅芳燕坦言,現在的媒體不是八九十年代的媒體,那時候事業單位待遇,大家安心寫新聞,國家養著,現在傳媒産業化,內容商品化,一線員工只是個銷售員,他賣弄銷售他的新聞,以便養家。南方都市報廣州新聞突發部記者張昊認為,現在很多媒體采寫新聞採用的方式都是搶新聞'把時效性放在了真實性前面'都是先發了再説'這麼做一為了適應媒體競爭'二所謂倒逼真相'三通過不斷追蹤'認為可把最開始的報道圓了。

部分媒體人則認為,化解醫患矛盾媒體介入不是關鍵所在。科普作家王哲稱,每逢醫療糾紛,總會口誅筆伐媒體,仿佛媒體實事求是報道了,問題就解決了。其實導致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為求穩而採取的不辯是非的息事寧人態度,花錢買穩定使後患無窮。

較媒體人反思不同,醫護群體在微網志上則呼籲有關方面關注孕産婦死亡問題。中國婦産科網創始人龔曉明醫生稱,引起公眾關注的湘潭産婦死亡事件,我更想借此機會呼籲大家關注孕産婦死亡這個問題,生孩子是一個有低度風險的事情,目前全國孕産婦死亡率在23/10萬左右,離發達國家6/10萬還有距離,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兩個家庭,降低一點點都需要醫院和醫生(培訓)、政府(資源)和民眾(重視)的共同努力。

華西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楊慶稱,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産婦死亡,這是一個悲劇。在這件事情中,犯錯者必須受到懲罰,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患者家屬。醫務人員方面,有關方面已經開始了調查。而那些在醫院燒紙錢、擺花圈的胡作非為的家屬呢,誰來處理?呼籲建立健全醫療糾紛處理機制。

四、網友憂慮醫患互信

                                     圖2:湘潭産婦之死網友觀點分析

質疑媒體博眼球 12%

網民“丁陽”:醫療糾紛是相當專業的話題,報道者不僅要儘量具備醫學方面的素養,也需要報道經驗的積累,媒體作為事件的第一落點,應對報道的可靠性負責。

網民“Standing鵝鵝鵝”:請媒體弄清事實真相後發表謝謝。別做醫患關係的挑撥離間者!

網民“冰霜依舊”:沒有會放棄自己病人的醫生,不可能出現放棄正在手術病人的醫生,希望媒體能正確報道事實真相,難道覺得現在的醫患關係還不夠亂?

譴責醫院、醫生 15%

網民“吳萌萌很happy”:這种醫院簡直喪盡天良!

網民“linda199008”:都逃跑,自私的醫生,不配當醫生,護士。

網民“Cherryq-28”:醫德喪失,人性泯滅!

網民追問真相 13%

網民“Fairy-good-luck”:強烈要求曝光手術過程和真相!

網民“東方亮2”:真的假的,那孩子呢,求真相!

主持人馬丁:真相往往像拼圖,一點點還原全貌。官方調查結果何時出來?能服眾麼?

網民稱醫療責任才是産婦死亡的核心議題 17%

網民“一葉扁舟”:湘潭産婦之死,醫療責任的認定才是各方關注的核心,悲劇已然發生,如何處理如何承擔責任是對涉事主體的最好考驗。

網民“穿山甲”:孕婦喪命手術臺,註定讓人心疼,各方高度關注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弄清楚誰應該為這件事負責?

網民“黑社會憤青”:醫療責任的認定是處置醫療糾紛的關鍵所在,若能在第一時間明確傷害的責任主體,必然有利於醫療事件的解決。

“産婦之死”拷問醫患互信 23%

網民“迷途浪子”:救死扶傷,應該是醫生、護士和醫院的基本職業道德。只要切實踐救死扶傷,相信患者及家屬都會理解和感激不盡的,醫患關係將是患難與共的魚水關係。

網民“黃春景”:當患方遭遇醫療糾紛的時候,理性的做法是宜解不宜鬧,走正常渠道解決,切忌干擾醫院正常診療秩序。

網民“陳廣江”:在“産婦之死”事件中,需要反思的絕不僅僅是院方,也包括處於悲痛中的家屬、眾多帶著偏見的網友,以及“反應遲鈍”的相關部門。但願,各方都能用實際行動彌補裂痕,而不是簡單地圍觀、宣泄。

網民建議,輿論不必著急“宣判”,厘清真相才有“價值判斷” 20%

網民“午夜侃人”:涉醫事件的輿情沸點很低,而動輒抨擊醫德,也是流行的喟嘆。在該事件上,公眾情緒的躁動,也是“呼之即來”。聽信一面,都基於單線化闡述,而非“全景式”的事實判斷。就眼下看,各種情況都還不明朗。若無法對來龍去脈的每個細節理順,很可能跌在“誤讀誤解”的坑裏。

網民“王軍榮”:産婦死在手術臺上,公眾需要的是真相,需要的是依法依規做出的公正透明的調查,唯有在真相大白之後做出的判斷才有價值,否則只會使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最終受害的是我們每一個人。

五、輿情分析:維護醫療秩序需多方共同努力

當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而醫院作為一個與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窗口”,自然最容易成為引燃社會情緒的導火線。以結果為導向的信任,成為醫患關係的一大特點。通俗地説,“治好了,你就是天使;治不好,你就是魔鬼”。

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構建起一個相對比較公開、公平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患者在醫療維權上處於天然弱勢。現行的醫療糾紛調處多由醫療行政主管部門主導,即便有第三方介入,也因為專業知識匱乏而難保公平、公正。不信任的情緒醞釀得久了,往往會以暴力作為突破口,從而發生兩敗俱傷的不幸事件。

所以從長遠看,從目前尚不能有效的解決醫患矛盾的現實看,維護醫療秩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從醫生來説,應該用心對待患者,既要解除患者身體上的痛苦,也要關注患者的心理感受。雖然醫學不能包治百病,但至少可以情暖百家。

從患者來説,也要體諒醫生的壓力和不易。醫生是一個高風險、高技術的職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們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在收入並不高的情況下,為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因此,全社會都應樹立尊重醫學、尊重醫生的良好風氣。

作為媒體當然有監督責任,但是這種監督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支撐,在交代事實的時候需要冷靜,需要客觀,需要講究科學,不能為了吸人眼球的二情緒化選擇處理。

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方可實現醫患關係和諧正常。

>>>閱讀原文

                                          編輯 張林  實習生張鑫亦有貢獻

 

 

標題圖片
湖南産婦殞命手術臺
中國網:是誰把本有裂痕的醫患矛盾再次放大
京華時報:醫療責任才是産婦死亡的核心議題
新京報:産婦死亡迷局中的媒體倫理
新華每日電訊:醫患之間應少些敵意與對抗
廣州日報:別讓産婦之死加劇信任危機
午夜侃人: 涉醫事件的輿情沸點很低,而動輒抨擊醫德,也是流行的喟嘆。在該事件上,公眾情緒的躁動,也是“呼之即來”。聽信一面,都基於單線化闡述,而非“全景式”的事實判斷。就眼下看,各種情況都還不明朗。若無法對來龍去脈的每個細節理順,很可能跌在“誤讀誤解”的坑裏。
陳廣江: 在“産婦之死”事件中,需要反思的絕不僅僅是院方,也包括處於悲痛中的家屬、眾多帶著偏見的網友,以及“反應遲鈍”的相關部門。但願,各方都能用實際行動彌補裂痕,而不是簡單地圍觀、宣泄。
一葉扁舟: 湘潭産婦之死,醫療責任的認定才是各方關注的核心,悲劇已然發生,如何處理如何承擔責任是對涉事主體的最好考驗。
主持人馬丁: 真相往往像拼圖,一點點還原全貌。官方調查結果何時出來?能服眾麼?
linda199008: 自私的醫生,不配當醫生,護士。
丁陽: 醫療糾紛是相當專業的話題,報道者不僅要儘量具備醫學方面的素養,也需要報道經驗的積累,媒體作為事件的第一落點,應對報道的可靠性負責。
第九十三期
標題圖片
七夕昆山的血色劫難
第九十二期
標題圖片
周永康落馬是黨內反腐的斷腕之作
第九十一期
標題圖片
半娛樂化的“芮成鋼被查”
第九十期
標題圖片
郭美美本人與社會的雙重悲劇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