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概述:
今年6月初,有傳聞稱央視著名財經主持人芮成鋼已接受檢方調查,可能與央視財經頻道總監郭振璽、製片人田立武受賄案有關。隨後芮成鋼的助理曾否認其被調查,稱網傳的都是虛假消息。
7月11日19時39分,央視《經濟新聞聯播》官方微網志發佈節目預告,並@芮成鋼、謝穎穎。按照以往慣例,兩人將是當晚八點半直播節目的主持人。然而節目開播後,主持人就只剩謝穎穎一個,常設的另一主播位空置,連話筒都沒有拿下。
隨後,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證實,7月11日下午,芮成鋼被檢方帶走。與他一同被帶走的還有央視財經頻道副總監李勇、一名製片人。芮成鋼是直接從央視被有關部門帶走,並未通知節目組。
截止到7月15日,“芮成鋼被查”的話題已經成為新聞熱搜詞,尤其以微網志、微信訂閱號的討論最為火熱。青年才俊、央視名嘴、國際范兒、語言犀利、與眾名人關係匪淺,這些芮成鋼身上的標簽使此事帶有娛樂新聞的味道。
媒體盤點“央視財經頻道已有8人被帶走調查”。央視窩案與去年12月,曾擔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和原公安部副部長李東生落馬有關。而央視腐敗窩案同石油腐敗窩案一樣,處在反腐的暴風眼當中,不僅看出腐敗的觸角延伸之長,更叩問了媒體的底線和邊界。
官方媒體:同行受難低調處理
芮成鋼作為央視當紅的主持人被檢方帶走調查,這不僅關係到央視的媒體公信力,對整個媒體行業而言也不是一個好消息。對於央視窩案,自家幾乎沒有發表任何看法。其他中央媒體也大部分保持低調,表態以反思為主。
人民日報官方微網志@人民日報發表“人民微評”:鞭屍般的情緒宣泄,又有多少理性認知?芮成鋼就是芮成鋼,罪與罰唯一依據是事實和法律,與愛國沒有任何關係。
向來高調的《環球時報》在遲於事件曝光三日後的7月14日,發表了一篇社論《芮成鋼案敲響社會權力腐敗警鐘》:芮成鋼出事再次發出強烈信號,腐敗不僅是官員才有的事,社會其他權力也可能成為腐敗的活躍源頭。文章認為,正是央視的權力要比一般市場化財經媒體的權力大,所以涉及的也越大,腐敗一旦發生的危害就越嚴重,也因而它漏出一個小洞,都會吹進“斗大的風”。
新華社旗下的紙媒《新華每日電訊》收集了微網志意見領袖對芮成鋼的各種看法,整理髮表文章《百煉不“成鋼”》,總結得出,頻繁與世界名人對話,除了滿足“世界領袖的幻覺”,恐怕也是芮成鋼收穫某些資源的重要方式,甚至還有可能捲入到一些其他腐敗分子的“朋友圈”。最後還不忘唏噓,百煉沒能成鋼,“芮精英”的倒下讓輿論五味雜陳。不過,芮成鋼所走的那條看似光明的精英大道,恐怕仍會有不少人為之奔波。
顯然,各大中央媒體對芮成鋼被查還是口下留情,一直保持著低調克制的態度。
商業媒體:對他,像對待一個娛樂明星
相比于官方媒體的低調,商業媒體倒是毫不吝惜頭條位置,將芮成鋼的背景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從發部落格成功把星巴克請出故宮,再到在G20峰會上代表亞洲,達沃斯論壇上嘲諷駱家輝,以及朋友圈中與眾多名人的合影,芮成鋼的成名離不開充滿愛國主義味道的言論以及善於運用社交媒體的行銷。
在萬千人心目中形象完美的芮成鋼轟然倒地,讓很多人覺得驚訝和惋惜。鳳凰評論發表資深評論員劉雪松的文章,認為如果芮成鋼不是如此高調愛國,不是如此高潔地將自己往精神領袖的高地去奔跑,他的偶像程度便會大打折扣。當芮成鋼將愛國情緒視作精神形象的構建素材,所謂精神獨立與思想獨立,便只是一個迷惑。央視其實可以像當初解剖別的大V一樣,對這個素材,大大方方地解剖解剖。
“背靠著大樹,你自己就成為了大樹。”這是白岩松的名言。靠這央視這棵大樹,芮成鋼搖身一變成為全民偶像,同時也實現了權力和利益的轉換。虎嗅網起底芮成鋼的公關生意經,指出北京帕格索斯公關顧問有限公司為央視財經頻道的達沃斯報道服務,而直到2010年8月13日之前,芮成鋼都是帕格索斯的股東。也就是説,芮成鋼參股的公司,成為了自己東家的供應商。芮成鋼曾在自己書裏調侃“搞關係,必須的!”現在已經成為事後被用來嘲諷他自己的金句。
雖然大部分人對他持批評態度,但是仍不乏忠實粉絲在力挺。騰訊財經一篇《芮成鋼被帶走之後:同行“揭發”粉絲力挺》指出輿論一半是對芮成鋼高傲行為的“揭發”,一半是對偶像的努力與能力的力挺,曾經對芮成鋼評價的分裂,仍然持續到了他“被帶走”之後。有人認為他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人認為他是勤奮敬業的記者,有人將他視為帶來精神力量的榜樣,也有人説他靠曬名人合照偽裝。
更有騰訊大家發文把芮成鋼的成名和五四時期的傅斯年對比,搜狐財經把他的經濟學觀念和林毅夫比較,甚至還有一財網把他比作紅樓夢裏的晴雯。
除了對芮成鋼本人的剖析,媒體也不忘盤點央視窩案的來龍去脈,觀察者網發表文章《這些年究竟有誰在央視玩火》梳理了央視的三次事故,財經頻道天價廣告費是最大的癥結,認為芮成鋼是被他的前領導拉下水的。
相較于中央媒體的低調,商業媒體可謂是高調得不能再高調。芮成鋼不僅成為網站頭條,更是在微信訂閱號、官方微網志上成為熱門話題。芮成鋼作為“高富帥”的代表,商業媒體對他的關注程度不亞於娛樂明星。
地方都市報:將芮成鋼的過往與現在區別看待
在芮成鋼被商業媒體“玩兒壞了”之後,幾家地方都市報出來呼籲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北京晨報連發兩篇文章,一篇是《“芮成鋼被查”何以上頭條》:才華橫溢的央視名嘴身份,加上毫無保留的愛國、民族激情,被許多青年奉為偶像的芮成鋼,讓粉絲感到失望了。即使如此,也不必“遷怒”于他此前的言論,平心看待言論與行為的區別,不必將觀點立場等同於一個人的道德品性,這也許是從芮成鋼身上能夠得到的反思。
另一篇是《芮成鋼被查,侮辱人格不是反腐敗》:芮成鋼涉腐與否尚無定論,應以權威部門發佈為準,況且,我們反對的是腐敗,不是人,虐待、潑污、妖魔化腐敗分子,不能真正抑制貪腐,反而會給文明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長江日報則直接提醒那些起底芮成鋼的人,才華橫溢的央視名嘴身份,加上毫無保留的愛國、民族激情,被許多青年奉為偶像的芮成鋼,讓粉絲感到失望了。即使如此,也不必“遷怒”于他此前的言論,平心看待言論與行為的區別,不必將觀點立場等同於一個人的道德品性,這也許是從芮成鋼身上能夠得到的反思。主張與觀點的宣示絕不等同於實際行為,任何高調的立場都不能掩蓋甚至取代對真實行為的判斷。
京華時報評論文章《芮成鋼為高考狀元提供怎樣的樣本?》:如果個人的權力與物質慾望極度膨脹,就會把應有的底線與邊界拋之腦後,走上驕橫貪婪的不歸之路,墮入身敗名裂的罪惡深淵。芮成鋼涉案被查,為他感到惋惜,但只能説,他還是塊經不住腐蝕銹損的生鐵,不是塊千錘百煉的好鋼。
網友:人人都在落井下石?
壹讀主編@林楚方發微網志:芮成鋼被帶走,朋友圈也好微網志也好,就沒幾個同情的。外(why)?
芮成鋼給一些人的印像是傲慢功利的,比如媒體人@李佳佳Audrey表達她對芮成鋼的認識:人當然會成熟,我很快不再仰視,開始以一個同行的視角觀察這位國際視野的男生。真正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是他“幽默感”中的傲慢。
知名雜文家@盛大林:芮成鋼每次被聚焦,不是暴露出無知,就是暴露出狂妄。
經濟學家@王福重則認為,芮成鋼骨子裏不懂世界為何物,見了幾個大人物,看到大人物一角,就以為自己也是大人物了。這世道,人眼皮淺只認名頭,於是擁躉者眾,讓他飄飄然,甚至有了世界領袖的幻覺。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芮成鋼雖非高官,但他被檢方帶走的消息顯然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雖尚未被法律定罪,輿論伐笞幾近無情。不只因為他是央視名人,更因為他過往的驚人言論。言與行反差越大,人們的反感也越大。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土壤和環境,滋生助長邪惡,扭曲了一個本來很優秀的青年才俊?卻是更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資深媒體人@石述思:在CCTV,他選擇的路徑是:説著最紅的話,踏上黑色的奮鬥征程。印象中,他幾乎沒有朋友,或者他只願意把中外權貴視為自己的朋友,而杯具是:那些人這樣的朋友太多了。他最大的錯誤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在體制內的地位,忘記了規矩。
《國際公關》雜誌原常務副主編@丁來峰寫的關於芮成鋼的微網志遭到了網友“落井下石”的評價,他再發微網志稱:寫了芮成鋼,有人説你落井下石。什麼叫落井下石?陳寶成抗強拆被抓我幸災樂禍,那是落井下石;李承鵬銷號我幸災樂禍,那是落井下石。一個公開為領導薪水鳴不平、私下盜賣公共資源的油頭粉面被抓了,我説兩句怎麼了?
在新浪財經專欄作家張鵬的文章裏引用了一段話,“不要再罵芮成鋼了!他成名時我不喜歡他,他落井時我反而不願下石。在他的位置上,能有貞操傲骨的又有幾個?”
也許這次不是芮成鋼,還會是其他人,正如@十年砍柴:這個社會,所謂成功學推崇的不正是這種智商不低形象頗好而且善於把握一切機會往上走的人麼?他只是運氣不好捲進了滔天大漩渦。一個芮成鋼倒了,但千萬個後來者還以其為榜樣。
輿情點評:深層次的媒體腐敗問題不能忽視
芮成鋼被查,只有少部分粉絲對他帶有悲情主義色彩的跌宕人生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大部分人則表現出“早知道會這樣”的態度。
他的成名主要源自高調的愛國主義言論,而在社交媒體上的遊刃有餘更為他錦上添花,起初的確很容易吸引公眾的視線,能夠迅速成名。但是後來他對奧巴馬説“代表亞洲”,詰問駱家輝“坐經濟艙是因為欠中國錢”以及提問姚明與中國官員的收入差,這些問題早已經引起了眾多非議。有些人認為這是勇敢和愛國的表現,而更多來自專業領域的聲音則認為,他的提問缺乏基本尊重,更缺乏專業性。
芮成鋼表現出的民族主義傾向不能説是完全錯的,那只代表他個人的價值觀。他因此贏得了眾多的粉絲,證明民族主義在中國有廣泛的群眾市場。至於他捲入央視財經頻道的窩案,則是法律層面的問題。這不僅提醒我們,不要盲目地被表面偽裝所蒙蔽,在把一個人捧上天時,也要留意他身後的那片陰影。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上司,原央視財經頻道總監郭振璽被檢方帶走調查時的輿論關注度遠遠低於芮成鋼。可見一個榜樣型公眾人物的形象坍塌給公眾帶來了多大的震撼效果。芮成鋼的身份早已伴隨他的成名而被半娛樂化,雖然只是“被檢方帶走調查”,並沒有具體的事實公佈,但是從輿論的全面起底來看,無論結果如何,想再樹立起正面形象已是難上加難。
深層次的媒體腐敗問題更是不能忽視,新聞記者雖然被稱為“無冕之王”,但是面對市場化的壓力,和不斷襲來的權錢轉換的誘惑,已經有眾多的媒體人沒有守住本分。這一來需要不斷地加固媒體行業的底線,二來需要深入思考一下如何轉變現有的運營模式,避免功利主義侵襲媒體人。
>>>閱讀原文
編輯:張林 實習生李楠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