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量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面向未來的必然之選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蔣新宇 | 時間:2019-03-29 | 責編:

       (中國網記者 蔣新宇)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財政局局長吳素芳建議中央應加大對北京重大任務資金支援,探索研究適合北京當前和今後特點的財稅體制,給予北京的工作更多的業務指導和政策傾斜。


       實際上,隨著減量發展造成的轉型陣痛,房地産業支撐力不足,城市副中心建設的資金需求,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短期內的財政收入下行,以及國家重大活動或重點戰略任務的承接......等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北京市的財政正面臨著較大壓力。因此, 吳素芳認為2019年會成為北京財政最“緊”的一年。那麼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呢?


       帶著上述問題,中國網記者對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劉薇進行了獨家專訪。劉薇認為,疏解非首都功能實施減量發展,北京雖然面臨困難,但從長遠來看是實現北京經濟高品質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減量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面向未來的必然之選


       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實施減量發展的城市。然而減量發展的過渡階段是否會造成北京財政收入下行,成為北京財政吃緊的原因之一?


      劉薇表示,疏解主要涉及高能耗産業、區域性的物流基地和專業市場以及行政性、事業性的服務機構,例如建設行政副中心,疏解北京市行政服務功能。北京現行的疏解非首都功能舉措,固然會對北京經濟發展造成短期影響,但對於北京整體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體量來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影響不大,並且從長遠來看會助益北京經濟的轉型發展。


       當前,北京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産業的效果正逐步顯現,通過減量發展,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可以倒逼北京實現集約高效發展。


       劉薇認為,通過疏解在經濟結構中佔比較低的一般性製造業和區域性物流市場,對北京解決“大城市病”有“治病根”的作用,並且北京已經實現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2018年北京整個服務業經濟佔比高達87.9%,製造業佔比不到14%,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端製造業,經濟結構中金融、科技、資訊等高附加值産業對地區生産總值的貢獻率佔40%以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