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仕政,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
魏欽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助理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是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後更加深入全面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部署,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近6億中國農村人口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描繪了錦繡藍圖。同時,鄉村振興戰略指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準確理解和深刻把握鄉村振興與國家糧食安全的內在關係,就需要明確只有農民心定了、農村宜居了、農民富裕了,更多農民才能更好地從事農業生産和農村發展,也才能把全中國人民的飯碗端牢、端穩、端好。對此,我們可以從確保土地承包穩定長久、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實現農村脫貧農民增收三個方面分別理解。
一、農民心定了才能積極投身農業生産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路徑,報告明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一重大制度安排為億萬中國農民吃下了定心丸。“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保證。
歷史實踐證明,我黨一以貫之的農村土地政策是穩定民心、實現廣大農村地區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從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的土地改革,再到改革開放初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一系列與農村和農民相關的重大問題都與土地不可分割。也正是由於廣大農民的土地權益能夠得到持續有效維護,才更大地激發了從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熱情。
新時期,國家對農民許下鄭重的承諾,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長久不變。一方面,在總量上,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劃定,18億畝耕地紅線不突破,是確保我國糧食生産安全的前提;另一方面,農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土地承包關係穩定長久,提升了農民的安全感。這也就解決了農民有地可種、為什麼留在農村的問題,將再一次激發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産的積極性。
二、農村宜居了才能讓農民留在家鄉田園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強調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買不到綠水青山。這一論斷將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放置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鄉村振興之路不僅是經濟建設之路,也是美麗鄉村宜居鄉村建設之路。只有農村生態宜居了,才能留得住鄉愁、留得住農民、換來金山銀山。
需要承認,在以往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重視城市污染防治,對農業和農村污染防治意識不足、投入不夠、保護不強的問題,甚至存在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問題。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對農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農民居住滿意度不斷提升,對農村家園的歸屬感進一步增強。如浙江省持續實施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十年接力,一張藍圖繪到底,多數村鎮實現了從“臟亂差”到“凈潔美”的脫胎換骨,真正建成了村容整潔、村美民富的美麗鄉村。可以預期的是,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將使億萬民眾享受美麗環境、過上美好生活,農村成為城市人嚮往的美麗田園,外出農民工從“孔雀東南飛”到“春暖燕歸巢”,廣大農民認同自己的身份並投身於農業生産,確保我國糧食生産安全。
三、農村富裕了才能讓做農民更有獲得感
長久以來,農民職業是收入低的代名詞,農村地區是貧困匱乏的寫照。沒有農村地區的脫貧就沒有鄉村振興,沒有農民的富裕增收就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問政於民,始終心繫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和農民的生活生計問題,一大批扶農、支農、惠農政策落地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農村換新顏、農民笑開顏。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改變城鄉發展格局、城鄉收入分配格局和農業生産格局。
一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融合的局面將得到極大改變。長期以來,億萬農民和農村青年勞動力離土離鄉,從鄉村流動到城市尋求發展,如候鳥一般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遷徙,不少農村出現無人種地、田園荒蕪的困局,許多閒置土地被稱作“沒有農民的土地”。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農村發展置於優先發展的地位,真正實現城鄉統籌、平衡、協調發展,農村將越來越有吸引力,外出務工農民也將逐漸回歸家園,下鄉返鄉創業人員將開始增加,農業將成為有奔頭的産業,更多優秀人才將致力於現代化農業生産、投身於中國農業發展實踐。
二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民收入低的局面將得到極大改變。2016年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縮小到了2.72:1,貧困發生率從12.2%下降到4%以下。只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才能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産的積極性,藏糧於民,發揮糧食安全穩定器的作用。
三是,我國農業生産經營粗放式發展方式將得到極大改變。報告指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將在改變傳統分戶井田式耕作生産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化經營和高效化經營,培育一批理念新、懂技術、善管理的職業化新農民,切實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等農産品安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