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深度融媒:媒體智庫更應注重多元化建設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含辰 | 時間: 2017-11-15 | 責編: 毅鷗

含辰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近年來,我國各領域智庫雨後春筍、勢如破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的智庫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撐。”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智庫建設在頂層設計上得到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指導。

一直以來,各領域充分重視自身的智庫建設平臺,聚集了與本行業、本領域相關的資源,這也使得智庫建設呈現專業性突出、針對性強、種類多樣的特點。

媒體智庫的建設尤為重要,媒體具有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傳播優勢,特別是媒介深度融合的時代,傳統媒體轉型發生了“質”的變化,從過去的紙質到當下的“三微一端”平臺,這既是“下情”輿論的聚集地,也是“上情”傳播的集中地。

越來越多的聲音需要借助媒介發生,而主流媒體基於成熟的傳播模式在智庫建設上佔據得天獨厚的傳播渠道優勢。

媒體在團結“智囊團隊”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庫建設的核心是“思想”,根本在於“咨政、諮詢”,媒體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吸納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對接國外智庫,在遇到新情況,出現新問題時能夠迅速反應。

媒體智庫建設兼具傳播渠道以及傳播內容的優勢,又恰逢自身轉型、媒介深度融合的媒介生態,就像拉斯韋爾的“5W”模式一樣,媒體的智庫建設在“誰”“説什麼”“通過何種渠道”“對誰”四大方面已相對成熟,而在“取得何種傳播效果”上則是下一步將建設的重點。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是“傳播領域”與“思想”的結緣,既是群策群力智慧的體現,也是傳播“中國智慧”的契機。

媒體智庫建設如何保障影響力,如何確保“質”的提升則應是媒體智庫建設的重點。

引入數據機制,堅持問題導向。

媒體智庫建設由於涉及領域、範疇的不同,曾處於學科與學科、領域與領域、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割裂”狀態,從傳播介質而言,以“文字”為載體居多,“數據分析”則較少,如何把“大數據”搬到媒體傳播平台中進行“可視化”智庫建設是媒體智庫建設可以考慮的一個方面,換言之,“第一思想”是核心精髓,“第一數據”是支撐的思想的事實依據。媒體智庫建設需引入數據機制,在獲得一手數據基礎之上,分析數據,將數據可視化,再廣泛團結吸取專家學者等各個領域的“思想”,建設“數據+思想”智庫。

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以“問題”為發端吸取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打造以“問題”為導向的多元化的思想內容,跨學科、跨領域、宏中微觀等多層次的思想格局。

不僅對“問題”有話説,還要能解決問題,也能更好地規避風險,以對於“問題”的綜合性視角全方位的剖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擴大影響力,對接國際高端智庫。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氣候大會、G20峰會等國際往來的日益密切,“命運共同體”愈發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媒體智庫的建設不僅僅放眼於國內的學科領域,更可以對接國際高端智庫,在媒體智庫的定位上要有大格局、大胸懷。

我國與國際高端智庫相比,尚存在運作機制不完善、經費來源單一、專業研究型人才缺乏等距離,需通過與國際高端智庫對接相互“取長”用以“補短”。

媒體智庫能夠擴大海外影響力的前提是“認同”,其間涉及了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等複合交叉性跨層,這使得媒體智庫在傳播中面臨了與傳統國際傳播相似的問題。因此,擴大媒體智庫影響力的前提在於在溝通交流中獲得認同。

深度融媒時代,傳統媒體面臨從“紙”到“數字”的“介質”變化,同樣地,媒體智庫建設恰逢其時,又為傳統媒體轉型提供契機。

媒體智庫建設應注重內容多元化、渠道多樣化,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姿態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