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紙媒“智庫化”,中國如何應對

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張霄 馬冉 | 時間: 2017-11-09 | 責編: 毅鷗

紙媒向“智庫化”轉型,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升級的必然趨勢。要贏得生存空間,紙媒就必須認清媒體融合大趨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立足於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圍繞黨中央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總目標,積極探索“智庫化”轉型發展道路,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傳媒智庫”。在保持媒體貼近公眾、跟蹤觀察、覆蓋廣泛和受眾量大等天然優勢的同時,與智庫功能相融合,做到深度與廣度並存,研究與傳播並重。

全球紙媒呈現“智庫化”趨勢

近年來,新技術的更疊和使用改變了固有的傳媒方式和渠道,對傳媒業中曾經佔據傳播主導地位的紙質媒體形成了巨大衝擊。面對嚴峻的生存困境,傳統紙媒到了革新圖存的關口,紛紛開始思考和提出與大數據時代發展要求相匹配的新戰略,即向“智庫化”轉型。

紙媒向“智庫化”轉型,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升級的必然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贏得生存空間,紙媒就必須增強創新意識,認清媒體融合大趨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立足於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圍繞黨中央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總目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指示精神。以加快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為工作重心,積極探索“智庫化”轉型發展道路,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傳媒智庫”。在保持媒體貼近公眾、跟蹤觀察、覆蓋廣泛和受眾量大等天然優勢的同時,與智庫功能相融合,做到深度與廣度並存,研究與傳播並重,更好地實現“資政啟民、思想傳播,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目的。

需以“雙引擎”實現“雙驅動”

值得注意的是,紙媒“智庫化”轉型並不是紙媒和智庫簡單地“1+1”疊加,而是多方面的解構和重組。因此,紙媒既要牢牢把握自身優勢,又要及時適應新形勢,與新技術手段、運作機制和人才建設等建立多向結合,才能以“雙引擎”實現“雙驅動”,迅速、高效、順利地向“智庫化”的發展轉型。

一是重塑定位,實現數據智慧化。紙媒“智庫化”的核心,是擺脫“新聞提供者”的單一身份,以思想傳播取代內容傳播,以深度研究成果代替淺層資訊呈現。高品質的大數據資源,既是新的生産要素,也是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更是進行深度加工的基礎。因此紙媒“智庫化”轉型的工作重點,是做好“數據工作”。“傳媒智庫”對大數據的要求不僅僅是簡單的積累和鋪陳,而是讓數據“智慧化”和“活起來”,以實現數據的提純、按需抓取和重構。許多國際傳媒集團如T&F、湯森路透、斯普林格等都開始重視自身獨有的數據採集和積累,建立自己的調研和分析團隊,實現在“第一現場”獲取“第一手數據”,保證了數據的獨有性和真實性。還有的依靠新技術,建立“群智大數據”和多功能資訊整合平臺:一方面廣泛吸納各領域及學科專家,對接國內外專業智庫;另一方面吸取公眾輿情資訊等,實現海量數據的共用和快速積累。以此為基礎,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推出深度研究成果。

二是創新流程,實現渠道多元化。紙媒的“智庫化”轉型,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技術支援和渠道傳播。“即時”,是“智庫化”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分水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打破了物理界限和時間界限,從輸入和輸出兩個層面,同時實現了實時實地的數據處理、數據傳送和數據接收。這從根本上顛覆了受眾傳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習慣”,創造了新的“閱讀需求”:原有的“媒體導向”變為了“用戶導向”,人們需要第一時間接受資訊,第一視角看到畫面,第一速度做出反應。因此,傳播渠道和方式也要充分結合新、老載體的優勢進行升級。例如,許多成果需要通過專題報告、紙質報刊、電臺、電視臺等方式輸出,互為引用,保證公信度和傳播範圍。而新技術下的網際網路技術及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以其便捷、暫態、數字化的特點可以允許實現成果資訊的定制、篩別、選閱、自動更新、主動推送和公共評論等功能,使數據呈現方式從平面到立體,資訊流轉方式從單向輸送到數據網狀迴圈,實現“過濾器”和“整合器”角色二合一,大大提高了傳播效率。

三是轉變功能,實現責任升級。紙媒向“智庫化”轉型,促生了一批新“傳媒智庫”複合型平臺,也推動了紙媒的社會責任升級和媒體人個人的職業轉型。如何在“傳媒智庫”平臺定義“媒體智庫人”的職業概念、如何使“傳媒智庫”以媒體的功能落腳在智庫標準,以及如何充分實現“新傳媒智庫”的社會責任等,都是紙媒在轉型期間面臨的挑戰。

一方面,“傳媒智庫”的複合型新平臺重新定義了紙媒的社會責任,也帶動了原平臺功能和作用的升級。轉型後的“傳媒智庫”要求媒體的核心功能由原來淺層的“講好故事、廣而告之”升級到“政策宣傳,價值傳遞,思想推手”,既要跟蹤社會問題,向政府建言獻策,又要及時、充分地將國家政策方針向大眾傳播、詮釋。

另一方面,“傳媒智庫”也重新定義了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責任。轉型後的“傳媒智庫”要求媒體人圍繞智庫標準,以新的工作標準和制式開展工作。從長遠來説,我國要形成自己的“傳媒智庫”培訓機制,有針對性地培養媒體智庫型人才。這些“媒體智庫人”不僅要保持和發揮媒體的天然優勢,熟悉傳播業務,了解傳播渠道,提高智庫影響力和擴大智庫話語權,同時還要著力於內容的嚴敲細琢,打造有深度的話語體系。

形成開放、迴圈、共用的傳媒智庫生態網路

紙媒的“智庫化”轉型,應以媒體為主導,充分發揮其連結各方終端的作用,對外廣泛傳播,對內深度挖掘,形成開放、迴圈、共用的傳媒智庫生態網路。

一是升級戰略部署,打造生態網路。紙媒的“智庫化”轉型並不是二者簡單的疊加,更不是簡單的數字化。這就要求紙媒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調整運營模式,建立新的長期戰略計劃,有信心,有準備、有計劃地轉型發展。媒體需要智庫的深度分析和專業研究來提高內容品質,智庫建設需要媒體的敏銳度和活躍度來擴展受眾數目,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例如,英國路透社由紙媒起步,後轉型發展資訊平臺,而成立於1981年的彭博社則恰恰相反,作為業界數據終端和資訊平臺的領先機構,反向收購了連年虧損的《商業週刊》,憑藉其多達百萬級的讀者、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發行覆蓋區域和涵蓋廣泛的專業話題,給自身的數據終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客戶群,這一舉措對紙媒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是多樣合作方式,整合全盤資源。有條件的紙媒,建議通過增設專刊、專版、專欄等方式,集中聚集智庫資源,展示智庫成果,擴大智庫影響力。採用多樣合作方式,整合全盤資源。可通過建立“智庫戰略聯盟”的方式來整合資源,優化佈局。通過國際頂級智庫幫建幫帶,使我國可以儘快擁有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影響,能夠擔當大國責任的傳媒智庫,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軟實力和話語權。

三是開展自主評價,促進成果建設。一個科學、獨立、權威的評價體系,可以使智庫專注于深度加工,推出大量高品質報告,迅速改變我國大多數紙媒還停留在“淺層面”資訊傳播的現狀。開展評價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有條件的紙媒可以加大經費投入,開發建立自主型評價體系,推出優秀自主研究成果;也可以與黨政部門、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定期組織相關專家對智庫成果進行價值性評價等;或在國家、地方和專業機構建立不同層次的評價系統,並努力實現設備、技術、資訊、成果和人才等方面的互通共用,真正建立起自主型評價體系,實現研究項目的廣泛覆蓋和深度加工,以評促建,提高評估和預測水準,以研究能力説話,以研究成果説話,進一步推動傳統紙媒的轉型發展。

(執筆人:張 霄 馬 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