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高校思政課:做好價值引領,培育法治信仰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趙慶寺 | 時間: 2017-10-23 | 責編: 蔣新宇

趙慶寺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定高校學生的法治信仰,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積極推動者、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通過思政課的改革與創新,完善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生態化培育體系,是當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為什麼思政課能夠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一個完善的生態化體系,內涵與外延遠遠超越了法學知識的教授與傳承。法治信仰不是一朝一夕可得的,必須在長久的訓練、研習和實踐中才能夠根深蒂固、深入思想,形成一種由自發到自覺的精神形態。法治信仰的生態化培育體系包括法律知識、法律評價、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行為等五個基本生態要素,需要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涵育和支撐。

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蘊含了法治信仰的核心理念,為法治信仰的培育提供了政治導向和價值引領。思政課有助於高校學生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準確地領會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此外,在培育高校學生的理想與信念、情感與意志、合作與寬容等品格上,思政課也具有其他課程難以替代的獨特優勢。培育大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協作的精神、務求實效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鍛造屬於自己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圖景,從而以學生內心的原動力支撐起構建法治大廈的精神支柱,都離不開思政課的引導和規範,使得法律人能夠不斷校正人生坐標、付諸實際行動。

如何用思政課來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

以思政課教學培育高校學生的法治信仰,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職業自覺,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協同推進,形成高校學生法治信仰的生態化培育體系。

第一,凝練課程內容,形成培育法治信仰的話語體系。思政課的課程內容上各有側重,必須充分挖掘蘊含培育法治信仰的知識體系,立足課程特點,結合形勢政策,從哲學思辨、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核心價值觀培養、人文精神培養等不同角度切入,多維並進,共通融合,形成培育法治信仰的思政課話語體系,增強高校學生的中國立場和國際視野。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開發培育法治信仰的有效形式。堅持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以互動探究為方法、以意義構建為機制,發揮老師的主導性,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把法治信仰的實踐性、情感性、自主性與思政課的思想性、政治性、導向性充分融合,拓展培育法治信仰的有效形式,強化高校學生的精神追求和價值遵循。

第三,利用網路平臺,延伸培育法治信仰的時空載體。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時代既給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也帶來了不斷創新的機遇和平臺。充分利用網路平臺,通過網上課堂、教師部落格、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新媒體手段,打造立體化的交流平臺,延伸培育法治信仰的時空載體。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過程中,以自主學習、互動學習、朋輩學習等形式,增強法治觀念,堅定法治信仰。

第四,豐富課外活動,拓展培育法治信仰的實踐教學。在課堂之外,組織依法治國為主題的法治報告、時政辯論、師生沙龍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指導或帶領學生的暑期調研、科創計劃等活動,可以有效拓展培育法治信仰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法治信仰的力量,明確時代賦予大學生的使命與責任。

在高校學生法治信仰培育上,思政課以其立德樹人、為國為民的政治意蘊,與彰顯自由平等、維護公正法治的高校課程形成了一種嵌入與互補的關係,有效堅定了信念上的平實而高遠,成功架起了法治信仰內化於心、外化于行的橋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