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中國發展如何走上“高架路”?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琳互動 | 時間: 2017-10-20 | 責編: 王琳_觀點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0月18日正式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中第一部分細數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海內外媒體廣泛關注。2017年10月1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在京發佈《中國相變期:“高架路式”轉型升級 2012-2017》報告。報告執筆人之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賈晉京在發佈會現場進行內容闡釋。

過去的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關重要的五年,也是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五年。無論是在世界地位、治理體系、發展方式、空間格局抑或是民眾生活上,中國均發生了質的飛躍。如何評價“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間五年裏中國的發展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是擺在學界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相變期”課題組引入物理學中的“相變”概念,以此為視角對過去五年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改變加以闡述。文中“相變”的概念主要用以評析經濟社會在一個特定時間段中出現的“質化”改變。這便是報告標題裏“中國相變期”提法的由來。

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中,中國發生了“相”的轉變。報告從世界大局、治理體系、發展方式、空間格局、人民生活共五個方面考察中國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間五年內的變化。

主要表現為:全球關係網上,從“接入者”轉變為“組網者”;治理體系上,實現了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的“系統優化升級”;在發展方式上,發生了從傳統動能拉動到新動能驅動的“躍遷式”轉換;空間格局上,出現了從人口遷移到本地崛起的佈局轉型趨勢;人民生活上,中國人的生活軌跡發生從內涵到目標的質變。

報告的第一部分探討中國近年來參與全球治理的努力,通過主辦多次高水準國際會議成為全球治理的“伺服器”,很好地發揮了組網功能,使得國際治理模式發生深刻轉變;

接下來,報告著重論述十八大以來中國完善內部治理體系的舉措,分析了黨建、反腐、軍改等方面的改革整頓對於國家內部系統的優化作用以及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做出的貢獻,將其視作重塑長治久安基礎之舉;

然後,報告分析了創新對於改變中國發展方式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指出過去五年中國經濟依靠自主創新捕捉到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增長點,在“去中心化”過程中實現了産業結構的躍遷式轉變,在移動支付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

緊接著,報告闡述中國的區域發展的空間佈局,評析“三大戰略”、“四大板塊”對於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高度評價了過去五年裏政府在完善基礎設施網路空間佈局上做出的努力;

最後,報告聚焦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描述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縮小趨勢,闡釋了五年來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勃發與普及。報告認為,應該將中國視作一個具有“文明傳承與演進的‘生命體’”,把過去的五年看作中國歷史上的“相變期”。

報告強調,從質的變化看,中國發生了諸多根本性的變化:包括從全球體系中的參與者到引領者、從宏觀拉動型增長到微觀創新型增長、從偏重大城市的空間佈局到中小城市崛起的空間佈局、從追求物質型生活路徑到精神物質並重型生活路徑等多個方面。

發佈會之後,報告研討會圍繞“這五年”與“下五年”兩個子議題,邀請多位知名學者,包括前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前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首席代表劉志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原所長周曉晶、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魏本華、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張勝軍、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研究員陳捷、《證券日報》副總編輯董少鵬等進行點評、解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