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十九大回聲|專家談】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期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傑 | 時間: 2017-10-19 | 責編: 毅鷗

張傑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就明確宣告了黨中央對中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的新認知、新判斷和新戰略,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發展時期。

從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來看,特指中國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所謀求和打造的“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經濟體系。其第一層含義是,做優做強做大以先進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是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任務;第二層含義是,要依靠真正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構建創新型國家,作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第三層含義是,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安排。分別從基礎任務、戰略支撐以及制度安排這三個層面,全面界定和定義了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首先,指出了全面貫徹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階段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線。在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戰略的指引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要落實在切實提高實體部門體系的供給品質方面,而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的供給體系品質的全面提升,恰恰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特定階段的基本標誌,是增強中國經濟品質國際競爭優勢的核心目標。具體要在三個方面取得效果:一是圍繞“建設製造強國”謀篇佈局,既要通過促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也要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積極培育新增長點,形成和壯大新動能;二是圍繞“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攻關克難,既通過重塑和發展具有國際標準和國際競爭力的傳統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也依靠培育若干世界級的先進製造業集群來加以實現;三是圍繞“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來激勵創新創業”集中發力,關鍵就在於全面培育具有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新型工人階層。

其次,指出了全面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現階段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和核心途徑。一方面,闡述了通過“兩個創新”、“四個技術”來建設和支撐“七個”中國的創新發展路徑,即依靠“基礎創新+應用創新”,特別是針對中國在應用創新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短板,依靠打造“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這四個方面的應用創新體系,來加快促進以“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為內涵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強調了當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四個重點任務,即通過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倡導創新文化以及培養各種類型創新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這“四位一體”的改革突破方向和具體政策著力點,來加快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落實和創新型國家的推進。

最後,指明瞭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現階段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事事瞄準要害,件件關係全局。從總體思路來看,當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改革任務,是完善産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從具體改革任務來看,圍繞這兩大重點改革任務,又提出了涵括了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和預算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等八個方面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具體改革舉措。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