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既然“鄰居”搬不走,中日到底該如何相處?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衝 | 時間: 2017-09-23 | 責編: 王琳_觀點

中國網9月22訊(記者 王琳 )察哈爾學會舉辦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圓桌研討會,邀請國內研究日本問題專家參與討論。

 

 

察哈爾學會副秘書長做主旨發言,他先帶著大家回憶了一下中日建交,和平來之不易的歷史,總結了當前中日關係的特點,以及對中日關係的展望。

中日曆史問題的博弈

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後,中國與日本迅速建交。

1972年,在周恩來總理為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代表日本政府對過去日本政府“給中國人民添了麻煩”表示歉意。當日本翻譯説出“添了麻煩”這句話時,宴會廳裏馬上發出了“嗡嗡”的議論聲,大家覺得這個説法太輕了。第二天正式會談的時候,周總理嚴正地向田中指出了這個措辭的問題。隨後,在《中日聯合聲明》前言中還特意這樣寫明: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表示深刻的反省。

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給日本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和其島國鄰邦日本交往的2200年間,鄧小平是第一位踏足日本國土並會見日本天皇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問不僅是為了促進民族和解,而且還帶來了兩國人民能夠在和平友好的新時代和平共處的新希望。

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應日本政府的邀請訪問日本,掀起了中日兩國紀念邦交正常化20週年活動的高潮。

2001年,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後,一開始還到盧溝橋的抗戰紀念館參觀,但後來由於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陷入“政冷經熱”狀態。

2006年,安倍晉三第一個任期時,中日關係扭轉,開始破冰之旅,之後一度持續改善。民主黨上臺後,更是提出了回歸亞洲的口號。然而好景不長,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行為嚴重破壞了中日關係。

近幾年,中日關係也進入新的一輪博弈。相較前任,安倍更加強硬,無論歷史問題還是釣魚島爭端,都擺出一副死磕的態勢。中日不僅互相指責,還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爭取支援的競爭。

當前中日關係的四個特點

首先,中日的戰略競爭態勢沒有變。中日兩強並立,雙方誰都不太適應。這個態勢,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

其次,日本的戰略基石是日美同盟,而美國的策略則是重返亞洲,日本始終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棋子。這個基本態勢沒變。

第三,中日兩國均面臨民族主義抬頭的壓力。日本修憲,便是明證。安倍晉三一直主張修改憲法第九條,並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近日,安倍解散眾議院,提前舉行大選,輿論認為,其目的是可能是為了完成修憲。在中國,講中日友好也面臨壓力,有些事情涉及日本就會有麻煩。

第四,中日相互不信任增加。日本曾經給亞洲帶來深重災難,一旦廢除和平憲法的關鍵條款,會向何處去,令人擔心。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之際,我們該做些什麼?

第一,鼓勵或默認民間的交流。需要保持企業家、文化界人士的密切溝通,以及國民之間,尤其是青年人的交流。

第二,從戰略上,不應把日本看作敵人,可以看作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

第三,從合作角度看,應該推進中日自貿區的建設,進而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