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特朗普已經以一系列極具爭議的言論和行動攪動了美國乃至世界。透過紛亂析本質,我們發現,這一個月以來,特朗普一方面試圖迅速兌現雄心勃勃的“百日新政”承諾,但實際效力與宏偉計劃差距不小,內外均面臨掣肘與阻礙。總的來説,特朗普正經歷著一個“學習期”;他將以其根深蒂固的商業思維,在白宮這個新“商場”,學習如何進行(對他來説的)新的“交易”。這是我們對特朗普執政“滿月”的評估。
鞏固“管理團隊”和“靠山”
特朗普執政一個月以來,儘管其政府風波不斷,特朗普正通過“不斷試水”的策略努力鞏固執政團隊、産業基礎與民眾基礎。
表面看上去,特朗普的執政團隊從甫一建立就面臨著各種麻煩。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林因“電話門”被迫辭職、勞工部部長人選安迪·普茲德因曾雇用非法移民、家暴以及規避薪資緝查受共和黨參議員反對放棄提名。與外在壓力相比,更麻煩的是“內鬼”:例如,特朗普本人的若干資訊疑被內部人外泄。可以説,特朗普建立管理團隊的努力正在被多方“圍剿”。
但是,經過評估,我們認為,特朗普執政一個月以來總體上還是快速建立了管理團隊,鞏固了執政基礎。例如,特朗普提出的大規模減稅方案受不少美國商界人士的歡迎,因為這有利於資本流入與企業回歸。特別是特朗普在2月14日簽署法令,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下稱《多-弗法案》)涉能源的部分條款,令美國能源大公司歡呼雀躍。
《多-弗法案》是奧巴馬的主要政績之一。修改《多-弗法案》,以及上任第一天就叫停“奧巴馬醫改”,符合特朗普的“百日新政”,是“去奧巴馬”的整體施政思路的一步。可以預見的是,特朗普還將會繼續試圖清除奧巴馬的政策影響,目的是促使其執政團隊與製造業、金融等相關利益巨頭之間建立政商同盟,或者説達成“交易”。
就連飽受爭議的所謂“禁穆令”,民調顯示也有48%民眾的支援。這些跡象都表明,特朗普正在鞏固執政團隊與執政基礎,其手段是“試水”——出臺具有爭議的政令來兌現競選承諾,迅速試探美國建制派與制衡的力度,並尋求商界支援和民眾基礎。
這種大膽試探的施政策略,反映的是特朗普經商多年形成的“坐地起價”的思維與行為方式。這也正是其施政的基本特點,並在就職30天以來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
“漫天叫價,就地還錢”
如果説特朗普的商業思維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漫天叫價,就地還錢”。他在《交易的藝術》中寫到,交易談判的原則是“越聳人聽聞,越有利於交易”。這種“叫價思維”尤其體現在對外政策上。在上臺前,特朗普對美國的對外政策發表了各種顛覆性的言論。然而在上臺後,其外交團隊明顯表現出務實作風。
例如,特朗普曾揚言要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但上臺後立場已經有所後退,對此也語焉含混。特朗普上臺前對日本有諸多負面表述,這讓日本政界不少人膽戰心驚,但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時,特朗普與其共乘空軍一號,顯示美日同盟的親密。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副總統彭斯對歐洲盟友大力安撫,與特朗普“讓歐洲盟友出錢”的表述有了很大不同。特朗普團隊在朝鮮試射導彈後反應也並不激烈。
最大“交易對手”:中國
如果説特朗普把交易思維帶到白宮,那麼在他眼裏,美國最大的“交易對手”就是中國。這也説明特朗普認為美中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
在經歷了接聽蔡英文電話與“發推”質疑“一個中國”的風波後,特朗普在正月十五前致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後兩位領導人通了電話。這顯示,特朗普對中美關係也處在“學習期”,且迅速回歸到務實軌道。特別是通過“學習期”,特朗普初步認識到“一個中國”原則是不可觸碰,更不可交易的“紅線”。
儘管特朗普終於承認了“一個中國”原則,但是,特朗普這種“無不可交易”的思維並沒有根本改變。更不用説美國還有《與台灣關係法》以及各種與對臺軍售相關的文件,這都會被特朗普視為可交易的“籌碼”,伺機而動。因此,儘管特朗普認識到了現實,但這並不代表他就結束了在中美關係上的“交易思維”。他可能還會繼續製造新的議題,將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帶到桌面上來。
總之,可以用“學習交易”來概括特朗普執政“滿月”的內外表現。一方面,這給美國、給世界也給中美關係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處在“學習期”的特朗普及其團隊,處理內政外交的“決策敞口”也很大。一些美國智庫已經開始利用這一點,試圖向特朗普兜售其內外政策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看,對特朗普的政策以合理方式施加影響,也有可作為的空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