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品牌藍皮書:中國品牌戰略發展報告(2016)》發佈會在京舉行

來源: 中國皮書網 | 作者: 王琳互動 | 時間: 2016-12-01 | 責編: 王琳_觀點

     2016年11月21日,由品牌中國戰略規劃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品牌藍皮書:中國品牌戰略發展報告(2016)》發佈會在北京舉行。

  我們國家對品牌的重視從1983年恢復商標統一註冊開始,經歷了國家金質獎、銀質獎、省優、部優、國優的評定階段;經歷了“實施名牌戰略,振興民族工業”(1996年《品質振興綱要〈1996~2010年〉》提出),由此創立大面積評選中國名牌的發展階段;經歷了“十一五”期間,大力創建自主品牌,評定馳名商標、開展品牌萬里行的發展階段;隨著中國名牌和馳名商標的禁用,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國務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進入了以提升品牌價值為表現形式的新發展階段。

  但是縱觀我國品牌戰略的發展歷程,無論名頭如何改變,一個“評”字始終沒變。由於“以評促建”缺乏制度性建設的保障,評價本身的目的和社會認同的價值逐漸引發質疑,相對世界主要經濟體完整的品牌戰略思路和支援政策體系,我國對品牌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還很膚淺,宏觀上側重於品質的提升,微觀上側重於知名度的傳播,尚未形成總覽全局、內涵全面、覆蓋全面、重點突出、層次遞進的品牌戰略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尤其是在以下四個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

  第一,內涵缺精神。相對於世界品牌大國而言,中國品牌並沒有非常鮮明的精神特質,而恰恰是這種源自民族的精神特質正在成為品牌長盛不衰的核心。比如,“西門子”(Siemens)品牌背後蘊含著嚴謹、注重細節、強調品質、不服輸的德意志精神;“松下”(Panasonic)身上蘊含著大和民族信仰、勤勞、精益求精、善於模倣和精明的特質;“可口可樂”是美國自由、開放、效率的最好代名詞,還有具有藝術氣質的義大利品牌“法拉利”(Ferrari)、“普拉達”(Prada)和極具浪漫情懷的法國品牌“蘭蔻”(Lancome)、“迪奧”(Dior)、“香奈兒”(Chanel)等,而中國品牌卻很難找到一個準確的詞來形容,品牌內涵在精神層面是缺失的。

  第二,整體缺意識。作為具有後發優勢的國家,趕超戰略是這些國家最優的選擇,我們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更加重視的是解決短缺經濟的數量,而非品質。當大面積溫飽問題解決後,才開始考慮品質問題。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對中國品牌戰略的認識,目前還停留在品牌戰略的微觀層面——産品品牌,著眼于提升産品或名牌的品質階段。對品牌戰略的認識和理解相當欠缺、模糊或很不確定。

  第三,趕超缺計劃。後發國家要想趕上並超過先發國家,就要重視戰略的計劃性與市場化的結合。現在關於中國品牌發展的整體框架還比較模糊,對細分産品缺乏清晰的定位,對於中國品牌進入國際品牌的規模、路徑、步驟都缺乏系統研究,目前所謂的趕超計劃更多停留在口號的階段,缺乏科學的論證和實施的保障。

  第四,協調缺總覽。從一方面看,今天的中國品牌發展和品牌建設可謂如火如荼,但明顯表現為各自為戰、缺少溝通、政出多門、錢出多家、題出多處的局面,從政府部門來看,九龍治水、熱鬧非凡,工信部主抓誠信品牌、商務部主抓外貿品牌、質檢總局主攻品質提升和價值評價、商標總局側重商標管理和智慧財産權、國資委推動“央企品牌”合併,從行業組織看,行業組織各自推優,“第一”滿天飛、大小論壇層出不窮;從企業發展來看,大型品牌投入豪擲千金,效果無人問津,中小品牌熱炒自媒體,真假難辨。中國的品牌發展和品牌建設,亟待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總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