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唐紅麗)11月26-27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暨新“巴山輪”會議•2016在北京舉行。在本次論壇的分論壇上,與會學者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與行動”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共話“一帶一路”建設成就和未來願景。
承續31年前“巴山輪”會議精神
“巴山輪”會議的淵源可追溯至1985年。當年9月,一艘“巴山”號遊輪由重慶朝天門碼頭駛向武漢,行程6天。歷時6天的“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研討會”就在該遊輪上召開,後人由此將這次會議稱為“巴山輪會議”。31年前召開的“巴山輪”會議為1987年十三大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方針做了理論準備,也為中國經濟接下來的高速平穩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當年的‘巴山輪’國際研討會創造了啟迪中國改革開放的豐碩思想成果。”談及正在召開的新“巴山輪”會議•2016,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煉透露,早在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便會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和世界銀行,在長江輪船上再次召開國際經濟研討會,並根據與會代表的提議,成立了今天開幕的新“巴山輪”論壇。“這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承續31年前巴山輪會議的精神,融入以‘一帶一路’為標誌的當代國際合作新旋律,打造的探討中國與國際合作的高端交流平臺。”曹文煉滿懷深情道。
“一帶一路”建設正呈現蓬勃生機
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三年來,進展和成果超出了國內外各方的預期。中國與沿線國家高層互訪頻繁,政府議會、智庫等各種形式的交流溝通持續升溫;中國企業依託多年來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豐富經驗與沿線國家共建高鐵、地鐵、公路、港口等現代基礎設施和産業體系,促進了這些國家增加就業和民生問題的改善;與沿線國家相互之間擴大和培育市場,先後設立了52個境外經貿合作區,逐步提高了貿易和合作的投資水準。
與此同時,中國倡議發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自己還成立了絲路基金,在全世界布點金融分支機構近60個,為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資金支援。擴大與沿線國家在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等多個方面的合作,民間友好往來不斷加強。截止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或者對接了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意願,我國已同大約50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政府間的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的國際産能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發揮智庫和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事業,需聚八方智慧,共同相向而行。智庫在各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決策引導作用。
曹文煉就智庫支援“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建議。第一,不斷加強支援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的政策研究。第二,不斷研究豐富“一帶一路”建設本身的內涵。第三,著力打造“一帶一路”行動性的智庫。第四,加強溝通增進各領域的交流和互信。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書記韓景陽就高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是,大學要推動文理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一帶一路”提供綜合的智力支援。二是,大學要推動産學研管多部門一體化,更好地為 “一帶一路”提供交流平臺。三是,大學要廣納天下英才,廣育社會棟樑,為“一帶一路”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援。
當前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産業革命正在全世界範圍內興起。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黨組成員張景安介紹,中國等六個國家將聯合建立國際絲綢之路科學院,旨在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中心、平台中心,構建科技創新利益和命運的共同體。為實現這一目標,國際絲綢之路科學院的將著力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交流協調構建沿線各國地區發展願景;二是,聚焦各國地區的需求,實現共用、共建、共贏;三是,利用網際網路打造交流平臺,促進科技互聯互通;四是,聯合各國的科技智庫舉辦交流創新協作;五是,共同編制科技創新發展議程,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六是,聚焦一帶一路共同關心的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構建新的研究和創新評價體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