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分析預測報告發佈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張勝 | 時間: 2016-10-12 | 責編: 王琳_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日前在京發佈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分析預測報告《全球技術進步放緩下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構建》。報告指出,2011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率逐步放緩,主要原因是長期潛在增長率的下滑。在世界技術進步放緩的背景下,挖掘舊動能、構建新動能,將是我國實現長期持續增長的關鍵。  

  基於我國國情並借鑒國際經驗,報告指出近期應著力實現以下七個方面新動能的轉換:以技術前沿創新代替技術模倣;以人口品質紅利代替人口數量紅利;以技術創新導向的民間資本設備投資取代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以品質提升為導向的農業現代化和深度工業化代替原來數量擴張為導向的農業産業化和工業化;以攀升國際價值鏈的新型開放和提升國內居民消費水準取代外需的數量擴張;以城市群一體化為代表的深度城市化代替簡單數量增加的城市化;以新一輪結構性改革紅利提升原有改革紅利。  

  實現上述經濟增長新動能的轉換,報告認為,需深入推進新一輪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在於重塑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將適應技術模倣追趕型的經濟治理模式改革為適應前沿創新的經濟治理模式:政府要從經濟發展方向的引領者走向支撐者,把更多領域的資源配置交給市場。同時,還要改革金融領域,放鬆企業的外部融資約束;改革要素市場,推動資源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進一步強化産品標準和市場監管等。  

  實現這些改革也需要較為平穩的宏觀經濟環境:財政還須維持較為寬鬆的態勢,但在投向上要逐步從基建投資更多投向民生等領域,提升國內消費需求;在短期內要維持適度寬鬆的流動性,進行過剩産能清理。由於我國的過剩産能並非市場自發形成,更多的是在政策模倣期內政府推行趕超戰略的結果,僅靠市場並不能完成去産能,還需要政府的有力推進;需要密切關注國際資本流動,注意防範國際風險。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