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發佈,中國位列世界最具創新力經濟體第25位——
全球創新指數該如何看待
8月15日,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士國際商學院在瑞士日內瓦共同發佈了《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中國位列世界最具創新力經濟體第25位,首次成為“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發佈以來第一個躋身25強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國家。
就此,記者採訪了國內多位專家,他們表示,報告的創新指標經過不斷改進,相對來説,體現了全面和客觀的要求。其中關於中國的部分,説明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智慧財産權強國戰略等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創新能力得到世界認可。同時,我國在專利含金量、智慧財産權保護環境等創新方面,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有10項創新指標排名全球第一
全球創新指數涵蓋了82項具體評估指標,對全球12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進行排名。“《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除發佈英文版外,其官網還同時提供中文報告全文,這説明世界對中國創新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大學法律與智慧財産權系主任李順德表示。
“報告顯示,我國創新的綜合排名由上一年第29名進步到第25名,在‘本國人專利申請量’等10項指標上,我國都高居全球首位。這反映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的成績。”對報告中的亮點,同濟大學智慧財産權學院院長朱雪忠表示,這些都説明瞭我國許多創新指標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縮小,甚至趕超。
“智慧財産權是國家創新實力的重要指標,在中國10個排名全球第一的指標中,專利指標就佔了3席。這是我國建設智慧財産權強國戰略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體現。”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海波表示,中國不斷提升的智慧財産權品質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保障。
中國創新還有更大上升空間
報告也顯示,我國在一些創新指標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如“高等教育入境留學生佔比”“GDP/能耗單位”等。
朱雪忠指出,在這些具體指標上找差距,有利於明確我國創新發展努力的方向。他説:“對報告中我國的一些優勢指標,也應客觀看待。比如今年我國有3項專利指標名列榜首,但也要看到,這些都是數量指標,我們還要進一步推動我國專利實現‘數量佈局、品質取勝’的目標。”
上海大學智慧財産權學院院長陶鑫良也表示,作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第一次排進前25位這個名次,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但不可忽視的是,在技術研究和創新投入等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有差距,還需要努力。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國家的總體發展和整體實力看,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位置還有更大的上升空間。”李順德表示,目前我國的創新正處於從“跟跑發達國家”向“並跑發達國家”轉變階段,這需要我們紮實練內功,要把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工作做得更實。
理性對待各類創新指數排名
朱雪忠介紹,近年來,中國推動創新的努力舉世矚目。無論是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世界智慧財産權指標》、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還是美國商會發佈的《國際智慧財産權指數報告》、湯森路透的《全球創新報告》,以及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創新指數研究報告》、中國科技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等,均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中國在創新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對中國創新能力進行了客觀評價。
朱雪忠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在為豐碩成果欣喜之餘,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排名不是目的,要客觀看待各項指標。我們要找準自身定位,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忌對照指標盲目追趕。”
“不宜過分關注排名。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是該指數發佈的第九版。這一指數報告不斷改進,其權威性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認同。但也不是説這指數就是完美的。比如瑞士在這個排名中,多次蟬聯冠軍。而在中科院或國家統計局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一般是美國排名首位。”李順德認為,不同機構選擇的評價指標不一樣,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排名只能是我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參考,不能“為排名而排名”。(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