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助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積極探索建立權責明確的自然資源産權體系,明確各類自然資源産權主體權利,推動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適度擴大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出租、抵押、擔保以及入股等,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産品價格改革,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産的有償出讓制度。加快自然資源資産交易平臺建設,推進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交易平臺建設,提供生態計量、認證、監測和交易,實現生態服務的標準化度量和評估。編制耕地、河湖休養生息計劃,逐步將不適宜耕種並且有損生態環境的陡坡地退出基本農田。完善補償機制,加大生態涵養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探索生態保護成效和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探索京津冀水源涵養區跨行政區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相關資金使用辦法。對因生態涵養産業轉型而失業的農民提供失業救濟、就業培訓、扶持創業以及提供公益性崗位等保障措施。推進延慶、密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主體功能區試點建設,支援門頭溝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繼續扶持生態涵養區發展,建設生態服務型溝域經濟帶,繼續搬遷山區險村險戶,改善居住環境。
3加大城鄉環境污染治理力度
治理農村散煤、高排放機動車和城鄉結合部的空氣污染,通過聯防聯控的方式,鞏固治理成效。完成400個村清潔能源改造,將大約3000蒸噸燃煤鍋爐改為清潔能源。淘汰20萬輛高排放機動車,發展新能源車。深化治理城鄉結合部,清退“小散亂污”企業。加強水源地保護,綜合治理涼水河、清河等流域水系,提高污泥處理能力,重點解決支流溝渠“臟亂臭”等問題,建設27條生態清潔小流域。加強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生態養護,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雨洪利用工程,加快建設“海綿城市”。著力擴展生態環境容量。預計新建城市綠地400公頃,提高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新增造林16萬畝,完善平原造林後期管護,完成山區森林健康經營60萬畝。
(四)多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強引導和管理,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加強覆蓋城鄉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政府購買公共就業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就業。積極為農民提供政策諮詢、就業資訊、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就業服務,建立農民分類選擇崗位的就業機制。結合平原造林工程、生態林維護、農村水務等工作支援經濟薄弱地區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社會公益事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加大農民轉移就業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級財政出資的綠色生態建設項目和社會公共管理服務項目安置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就業。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與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多形式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産權利及收益,確保農民的宅基地和房屋財産收益,探索實行“三權”抵押貸款,培育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集約利用集體建設用地,
增強集體經濟實力,提高農民分紅水準,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推動“新三起來”工程,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休閒養老、鄉村旅遊産業,繼續強化集體資産經營,提高經營收益。支援農民從事與農産品相關的加工製造業和服務業,山區集體經濟組織積極主動組建旅遊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戶接待能力和服務水準。提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際效果,加大貧困地區資金投入。落實《北京市農村經濟薄弱地區發展規劃(2014~2020年)》,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高度重視低收入農戶增收,進一步加大低收入戶增收幫扶力度,安排低收入村開展特色産業發展專項扶持,安排“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重點扶持低收入村和美麗鄉村的公益項目建設,保障低收入農戶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