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韓秀申: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發展戰略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曉曼 | 時間: 2016-07-29 | 責編: 李曉曼

2010年8月召開的全國援外改革工作會議以來,我國援外工作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對外援助實現了法制化規範化管理,對外援助結構不斷優化,對外援助規模加速擴大,品質效益大大提高,在鞏固傳統援外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了援外方式創新。

一、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面臨的形勢和要求

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的影響作用日益提高。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全世界對中國期望大大提高,十三五時期,中國如何更有效地運用對外援助等經濟資源與權力成為中國面臨的重大歷史性挑戰之一

(一)服務兩個大局,推動互利共贏的對外關係穩定協調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國對外經貿關係將面嚴峻挑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進入新長態,國際市場需求放緩,我國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加大。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前有發達國家堵截,後有發展中國家追擊,我國將遭遇更加嚴峻的貿易摩擦。美國主導的擴大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議(TTIP)正在重構國際貿易規則,大國國際規則博弈使的中國面臨被邊緣化。國內,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速度、結構調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個階段疊加期。中國主動適應世界經濟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增長。新時期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對我國對外援助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外援助服務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國家利益,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推動改革創新,理順體制機制,調動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

(二) 深化友好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

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深層次調整。新興經濟體國家正在崛起,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佔世界經濟比重不斷擴大,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世界治理話語權增加。東盟、中亞、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影響力量不可小覷,成為大國角逐政治同盟對象。為改善全球治理機制,區域經濟合作形成發展潮流。我國國內的體制改革滯後,對新一輪全球化還不適應,同其他新興經濟體一道面臨被邊緣化風險。我國外援助必須堅持正確義利觀,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編織更緊密的利益網路,創新合作模式,深化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真心實意幫助發展中國家減貧脫困,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努力使發展中國家對我國更加友善、親近、認同和支援。

(三)履行大國責任,提升國際形象地位

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加速變革,我國逐步走向治理前臺。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 而中國經濟實力則相對上升, 全球治理模式也實現了由G8 向G20 的轉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發言權在上升。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崛起,世界各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産生各種疑慮,全球貿易失衡、發達國家失業、氣候問題等等有時被認為同中國因素相關聯。中國機遇論、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屢屢被提出來。如何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承擔好大國責任,應對各種輿論的挑戰,是我國在新時期面臨的複雜多變的環境。發展援助成為我國承擔好大國義務的重要議題,是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焦點。我國對外援助需要順勢而為,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權利與義務相平衡,合理承擔國際責任。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發展議程制定,不斷提升話語權和影響力。

(四)發揮先導作用,拓展國際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施的市場多元化戰略,我國對外貿易逐步改變依賴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局面,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佔我國對外貿易比重上升,我國同自貿區區域內貿易增長迅速,與拉美和非洲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成為市場多元化重要措施之一。我們要把握髮展中國家上升期和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進一步鞏固傳統市場,深入開拓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市場,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競爭,深入參加國際産業鏈分工,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的水準。我國對外援助要發揮先導作用,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受援國發揮“鋪路搭橋”功能,形成與受援國優勢互補的産業鏈分工格局。

(五)改善和營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瓦解敵對勢力圍剿,爭取一切力量支援,特別是周邊發展中國家的支援。政治安全是我國深入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保障。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的周邊環境也在發生變化。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搭亞太經濟高速發展的順風車, 同時抑制中國的影響力,美國高調重返東南亞,不斷提升美日、美韓等雙邊同盟關係, 維持美國在東亞地位的主導性優勢地位。美國通過軍事同盟和經濟手段( 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實施重返亞洲戰略, 中國在南海、東海和多個國家存在領土紛爭, 且久拖不決。在這種背景下,應根據周邊環境和國際格局的變化調整對外援助戰略,以持續有效地發揮對外援助的戰略作用。

二、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領域全面改革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缺乏全面的援外發展戰略,與大國意識不相匹配

援外決策缺乏頂層設計和長遠戰略,更關注援助對象主體間的利益權衡,缺乏地區及全球視角,項目抉擇存在被動性和缺乏主動性,疏于大思路大方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援助體系、理念、主體、領域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對外援助體系、理念、理論研究等方面發展滯後,中國對西方對外援助體系研究不夠,也還沒有形成一套較為完整、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和經濟發展水準的對外援助理論體系。

(二)對外援助與經濟外交缺乏有效配合

我國對外開放與對外援助緊密聯繫。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經濟合作方式多元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同發展中大國的地位相比,我國對外援助規模較小,援助方式單一,指導思想還停留在90年代為政治和經濟服務上,已經難以適應國家發展需要。新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戰略有很大變化,為國家大利益服務成為我國對外開放體系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報告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是指導我國調整對外援助戰略的根本大綱。傳統以援助促貿易、促進投資的思維模式已不適應當前形勢發展,圍繞國家大利益,對外援助無論在利用動態比較優勢、突出重點國別領域,還是在算清國家利益大賬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政策調整空間。

(三)對外援助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滯後

我國對外援助管理體系建設明顯滯後於形勢變化。在配套制度、統籌協調、基礎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法律建設滯後,跟不上形勢,缺乏獨立統一的對外援助法律法規;國內對外援助管理體系不健全,缺乏獨立的管理和執行部門,協調難度大,成本高,效率低;在外部協調方面,缺乏與其他援助國以及多邊援助機構合作,大大降低了對外援助的有效性;在執行方面,往往多個部門共同執行項目,經常有重復執行或權責不明確等現象;在監督和評估方面,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套科學系統的援助監督和評估體系;在基礎投入方面,管理人員數量和結構不盡合理,用於基礎建設的保障嚴重不足。

(四) 對外援助與我國大國形象不相協調

我國對外援助一直在相對封閉的系統中運作,在效果擴散、國際合作、輿引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項目評估方面,受援國對我國援助項目參與有限,導致技術外溢、經驗推廣的效果有限,受到較多質疑。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對外援助長期游離于國際發展合作體系以外,難以在國際平臺發揮建設性作用,贏得話語權。在輿論引導方面,手段較為單一,宣傳效果不盡理想。

三、我國對外援助戰略指導思想、任務及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 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擴大同各方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發展戰略明確了方向和任務。

中國是大國,同世界其他大國一樣,要有大國的擔當,盡大國的責任,這是歷史的使命,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期待,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慎重承諾。中國的外援不是多,而是國力有限,量力而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上升,應不斷增加對世界的貢獻,對外援助資金將逐步擴大,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産品,這是中國應該承擔國際責任。

新時期,和平與安全、社會服務、共同發展與人道主義等多元平衡是中國對外援助戰略目標。具體的説六大戰略目標:升級南南合作,提升中國的影響力,堅持正確義利觀,履行大國責任;注重民生進步,推動多元平衡;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參與全球治理機制,增強話語權;推進和平發展,維護中國在全球的利益。

升級南南合作,提升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同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水準和層次,增強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能力,豐富南南合作的內容,拓展南南合作方式,使南南合作在國際發展議題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促使發達國家重視發展中國家訴求,縮小南北貧富差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基礎。

堅持正確義利觀,履行大國責任。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産業升級,做到“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選擇政治上對我國友好,在國際上影響力較大,經濟條件好,制度優越、有合作前景發展中國家作為我國援助核心目標,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建設和政府治理能力、環保等方面的合作,積極參與應對南北貧富差距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糧食危機、流行疾病等全球面臨的挑戰,開展人道主義援助,提升我國的大國形象和影響;在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結構和格局的調整中,實施國際人脈網路工程,形成遍佈全球發展中國家網路,維護全球華人的利益,同發展中國家一起推動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為發展中國家營造一個更為公正和平的發展環境。

注重民生進步,推動多元平衡。推動最低收入國家民生進步作為經濟外交工具,以我為中心,以我為主,把其中政治上對我國友好的重要貿易夥伴、承包工程市場、投資地國家作為重要援助對象,納入我國的人脈工程,積極幫助這些最低收入國家改善民生,促進受援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經濟外交、貿易、投資及合作的綜合效應,強化我國在在這些國家的商業和利益沉澱。

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新時期,世界經濟進入新長態,外部形勢更加嚴峻,我國的國際訴求增多,國內外貿依存度較大,要素成本上升,産能過剩,能源資源短缺,環境約束加大,企業跨國經營參與全球化。發展中國家處在工業化期,市場規模,資源稟賦,增長潛力巨大。參與發展中國家建設,促進産能轉移,切實抓住利益契合點,與發展中國家深化政治經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實現互利發展、共贏發展和合作發展。

參與全球治理機制,增強話語權。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的影響力在上升,但由於多種原因,我國的議題設置權、話語權不大,實力不硬,號召力不強,在很多領域難以發揮主導作用。我國應以國家利益為中心,以全球發展戰略為中心,以國家安全為中心,積極開展經濟外交,有效利用多邊平臺,塑造好大國形象,提升影響力和號召力,爭取國際組織和發展中國家的支援,參與國際規則的重建,在全球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

推進和平發展,維護中國在全球的利益。我國對外援助的基本任務是配合新時期經濟外交戰略全局,積極推動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自貿區、周邊互聯互通、走出去和市場多元化等重大戰略,將對外援助納入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重構法律法規體系,統一領導,歸口管理,提升決策和管理能力,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有效的運用援外資源,優化資金配置,創新援助方式,提高對外援助的品質和效益,提升戰略能力,為國家大戰略服務,提高援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全球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四、我國對外援助戰略佈局

“十三五”時期,我國對外援助資金將以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為主,以項目貸款和無政府貸款為輔,逐步增加後兩項比例。對外援助金額規模年均增長率將達到5%。

根據國內外環境變化,圍繞國家“大國是首要,周邊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的外交關係地區佈局,我國地區戰略佈局應進行一些相應調整。

發展中國家始終是中國外交戰略的根本,是中國外交的基礎,也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對象。中國對外援助受援國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對其中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低收入國家的援助比重保持在二分之一左右。為促進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和自身和平發展的需要,中國對外援助資金在投向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同時,應加大對周邊亞洲國家的投入。

亞洲及周邊國家。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中之重。新時期亞洲周邊國家將是我國援外工作的重點。援外的優先地區是東南亞、中亞和南亞,這是一帶一路戰略和互聯互通戰略的重點合作區域。通過對外援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為我國發展塑造和維護一個和諧的地區及周邊環境。

其他戰略資源來源地。從戰略資源的角度考慮, 中亞地區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中東、非洲和南美洲應該是中國援助的重點。其中非洲、大洋洲島國和拉丁美洲是我國新型戰略夥伴。支援同這些地區雙邊、多邊、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地區的利益匯合點,以實施自貿區戰略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工作重點,推進投資、貿易和服務流通便利化。

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創新同發達國家合作模式,本著大國優先的原則,應在援外優惠貸款中劃撥一部分用於正在處於債務危機的美國和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工業投資前期可行性研究或者基礎設施建設,將給中國企業在美國發展創造一些條件,進一步改善中美大國關係。

五、我國對外援助方式和領域

“十三五”時期,中國對外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援建成套項目、提供一般物資、開展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派遣援外醫療隊和志願者、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減免受援國債務、給予最不發達國家零關稅待遇、支援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等。

中國對外援助項目將主要分佈在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教育、醫療衛生、清潔能源和環境保護、人道主義援助、發展能力建設和貿易促進等領域,重點幫助受援國提高農業生産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改善基礎教育、醫療狀況和環境條件,應對自然災害,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

六、我國援外方式改革

“十三五”時期我國援外方式改革應在以下方面突破:

經濟技術援助。重點支援經濟基礎設施和貼近民生的公共設施建設,提高硬體、材料和技術等要素組合效率。豐富經濟技術援助內容,組織青年、老年志願者參與經濟技術合作,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

社會發展援助。更多采納社會發展援助本土化模式。推廣和受援國的合作,由受援國來實施一些項目。根據一定的計劃,而不是按照某個具體的工程項目向受援國提供的援助,當地實施、當地運營、當地受益。

國際合作援助。增加多邊援助的比例。多邊援助的優勢在於能夠統籌各國的捐款,更有效地配置使用援助資金。較大幅度增加對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地區性開放銀行的援助規模。

軟實力援助。積極為發展中國家傳授發展經驗,通過派遣政府顧問和專家,提供規劃和技術指導;推動文化産業走出去,鼓勵我國的文化跨國傳播與融合,讓國際社會更加理解和接納我國的核心價值觀。

逐步推進對外援助主體多元化,創新融資方式。利用民間機構開展援助,吸引社會團體、國際機構、民營企業和基金資金參與對外援助,選擇合適領域,委託合適機構承擔援助項目,參與項目前置管理和項目的評估。

七、實現戰略目標的措施

(一)加強頂層設計,創新豐富援助方式,穩步推進援外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根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健全援外管理體制架構,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推動改革創新,理順體制機制,調度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

(二)完善對外援助法律體系,實現對外援助法制化管理。落實好《對外援助管理條例》,加快頒布《中國對外援助法》,推進對外援助相關法律建設;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對外援助納入法制化管理,決策行為有法可依,依法行事,提升對外援助運作的宏觀、社會和經濟效率。

(三)加強管理機制建設,提升管理能力。商務部牽頭,外交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組成的對外援助部際協調機制,逐步構建戰略主導、統一對外、高效運轉的管理體制,增強應急管理能力。強化對外援助管理基礎工作,加強執行機構隊伍和管理能力建設,全面完善監督制度。

(四)確保對外援助項目品質,改進優惠貸款管理。制定對外援助工作的評估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根據制定科學指標,對受援國進行分類動態管理。委託給國內外諮詢公司進行獨立評估,提高項目執行效率。

(五)推動援外隊伍建設,建立對外援助人才培養機制。調動社會資源,打造一批專業化項目管理機及執行隊伍。對現在從事援外管理和研究的人員也不斷的進行在崗培訓,不斷提高援外工作的管理和研究水準,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

(六)積極開展對外援助宣傳。建立網路資訊溝通和監督機制,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回應社會對援外資金有效率的合理訴求,對外利用各種國際會議場合,加強宣傳,積極應對國際社會對我國對外援助持否定態度的論調。

(七)加強理論政策基礎研究。針對新時期我國對外援助的戰略定位、法規建設、經濟外交對重大問題開展理論研究、圍繞加強軟援助、應對氣候變化、優惠貸款改革、參與國際合作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政策研究。

(八)推進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和一路一帶戰略。同金磚國家之間要開展全方位的經濟合作,配合在貿易、投資、金融等各領域採取行動,積極落實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實施,加快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 幫助有關沿線國家開展本國和區域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規劃,共同推進前期預研。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