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陸燕:推進“一帶一路”全面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新水準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曉曼 | 時間: 2016-07-29 | 責編: 李曉曼

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秋季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到今年3月中國政府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再到迄今“一帶一路”總體規劃全面推進實施,已經歷兩年多時間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穩健推進,人們對它的認識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一帶一路”是我國踐行合作共贏理念,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的大戰略。把握這一戰略的重大發展潛力和空間,將全面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新水準。

  一、“一帶一路”是開放合作之路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資訊化深入發展,發展與變革、合作與競爭、衝突與危機交織並存。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生産網路逐步形成了産業間分工、産業內分工和産業鏈分工並存的格局。這不僅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融入其中,極大地增進了各國間的相互依賴,也使得相互間的貿易投資關係更加複雜和密切。目前,各國之間的經濟融合度和依存度以及貿易投資聯繫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在這樣的世界大背景下,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增強。無論對全球經濟走向新的繁榮來説,還是對任何一國的經濟發展來説,秉持包容開放理念,積極拓展合作空間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以合作求互利,以合作求共贏,以合作求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至今已七年之久,世界經濟仍在坎坷復蘇的道路上艱難跋涉,新的強勁增長動力尚未形成,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結構性矛盾之中,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的矛盾趨於尖銳化。面對全球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只有真誠合作、攜手戮力,進一步開放而不是封閉各自的市場,才能擺脫困境,邁上新臺階。因此,加強國際合作需要新思路,需要開拓更廣闊的新領域。共建“一帶一路”為各國展開更加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提供了新舞臺,為各國通過合作實現新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

在金融危機後的全球戰略博弈中,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大量非全球性的、但涉及許多大型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斷涌現,成為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區域性制度性安排正在談判中。TPP已在今年10月5日宣佈達成貿易協定,下一步工作是在各自國內的立法機構獲得批准。TTIP談判自2013年7月啟動至今已經舉行了十輪談判,美歐在力爭今年年底結束談判。RCEP談判也進入關鍵階段,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前實質性結束談判。這些貿易投資安排有利於促進區域內相關國家的經濟融合,但同時對區域外經濟體具有排他性。

共建“一帶一路”是新時期我國開放發展與合作共贏的新模式。與現有的一些區域合作框架相比,由中國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是開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強的跨國區域合作。順應當今世界發展潮流,“一帶一路”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作為一個開放性倡議,“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國家並不局限于沿線60余個國家,其經濟輻射、延伸的世界各國和地區組織均可平等參與。“一帶一路”的合作沒有前提條件,也不刻意強調參與國家都遵循同一個標準。共建“一帶一路”,目的在於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可以説,共建“一帶一路”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帶一路”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它所倡導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與中國、沿線各國和本地區求和平、謀發展的訴求高度契合,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順應了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帶一路”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在當前全球經濟整體低迷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將為世界提供一種全新的發展構架和合作模式,它不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將成為一條為世界繁榮創造新機遇、激發新活力的增長通道。各國將以此為契機,深化務實合作,打造合作新亮點,探索合作新模式,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動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在理念上創新,而且也為務實合作指明瞭具體方向,這就是致力於深化與沿線國家的多領域合作交流。“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要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還將創造“三同”,即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以“五通”的方式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泛區域經濟合作範式。以建立利益共同體為目標的區域經濟合作開創了國際經濟合作新模式,將形成多元化的國際經濟合作格局。這些都為沿線國家加強多領域合作交流、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基本框架,也將為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更為持久的新動力。

在“五通”中,政策溝通是重要保障,探討構建沿線國家多層次政府間經濟發展戰略、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規劃項目對接的新平臺、新機制,以消除合作中的制度障礙,為深化合作提供便利;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優先領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需要物流、客流和資訊流等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因此要推動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共同推進交通、能源、資訊等國際骨幹通道建設;貿易暢通是重點內容,通過貿易互通有無,通過投資優勢互補,通過産業合作優化價值創造體系,大幅提升沿線國家的人民福祉和産業競爭力;資金融通是重要支撐,沿線各國經濟的密切合作、有效銜接和高效運作,離不開深化金融合作,重點在於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建設、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快中國與沿線國家本幣互換和本幣結算的步伐;民心相通成為約束國家非理性行為的社會根基,包括教育、旅遊、醫療、科技、文化等多層面的合作與交流,以匯聚和釋放文化促進發展的強大正能量,實現具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長。

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有助於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也有助於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我們相信,推進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沿線國家利益,也將增加我國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

  二、“一帶一路”是我國對外開放新的里程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通過開放引進國外的資金、設備、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總額、製造業産值、外匯儲備均居世界第一,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引資大國與對外投資大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GDP佔全球産出的13.4%,佔亞洲的47%。未來5年,中國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將進口10萬億美元商品。中國需求已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因素,中國經濟規模效應已經全面顯現。

但也要看到,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進入轉型階段,呈現出新的趨勢性變化和階段性特徵。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重塑中國經濟動力的關鍵所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基本特徵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開始脫離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增長方式,將逐漸向更強調品質、更強調效益、更注重創新、更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更重視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續性的軌道過渡。從發展眼光看,在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轉型在加速。

在今天,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關聯。要實現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要通過新一輪的對外開放,進一步促進國內體制改革,為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再造一個“開放紅利期”,實現改革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我們不僅要打造國內經濟的升級版,也要打造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在更寬領域、更高水準擴大對外開放,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國際競爭的主動。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有利於構建我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

推進“一帶一路”將打造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經濟增長以往更多得益於東部沿海的率先開放,更多地強調“引進來”,更為重視發達國家市場。目前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約85%的進出口、82%的外資、82%的對外投資。這既反映出我國對外開放的不平衡性,也彰顯出對外開放仍有巨大發展空間和迴旋餘地。未來中國的發展,需要在戰略格局上平衡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陸,構建起中國新的增長基礎。與更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推動我國沿海與內陸的協調對外開放,“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一帶一路”將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提升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進而構築東西互濟、南北互通、陸海統籌、內外一體的新型開放合作格局,為我國優化經濟空間佈局、打通國內外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綜合戰略依託。

“一帶一路”是我國今後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合作的總綱領。經過幾十年開放發展歷練,我國經濟發展與結構提升對開放格局提出更高要求。未來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仍有很多擴大合作領域空間,同時與新興經濟體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重要性將會顯著提升。推進實施“一帶一路”,凸顯了我國更加重視與發展中國家加強經濟合作的重要變化和目標指向,傳遞出通過做長髮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這塊“短板”、以培育全球經濟新增長點的政策思路。“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通過深挖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潛力,擴大對沿線國家開放,推進雙向廣泛務實經濟合作,必將提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拓寬和改善我國經濟開放發展的國際空間與外部環境。

有效推進“一帶一路”,需要著力推動實施一批沿線國家有需求和共識、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重大合作項目,共同打造沿線區域合作的貿易流、産業帶、聯通網、人文圈。這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産能合作將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新亮點。一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形成國際大通道,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完善交通合作平臺與機制。二是深化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挖掘區域貿易新增長點,相互擴大市場開放,努力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深化海關、檢驗檢疫、標準、認證、過境運輸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沿線國家投資貿易便利化水準,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三是大力拓展産業投資。以重點經貿産業園區為合作平臺,著力推進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共同打造若干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促進産業集聚發展。四是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水準。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建設自由貿易網路習題,拓寬貿易投資環境,優化周邊經貿發展格局。

事實上,作為中國政府主推的對外合作戰略,“一帶一路”對中國的對外投資合作引領作用正在凸顯。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5%。這一情況遠好于同期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48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2%,佔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15.3%。作為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新模式,經貿合作區在沿線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促進了相關國家就業和産業發展,打造了新的供應鏈和價值鏈,加深了中國與域內國家的産業融合。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加強投資合作的意願強烈。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積極實施沿海與西部地區雙向開放的戰略,以充分利用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推進沿海地區産業更多地向中西部轉移,形成我國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無疑,推進“一帶一路”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賦予了新的內容,也為沿海、內陸、沿邊的擴大對外開放指明瞭方向和著力點。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發展戰略與開放戰略的對接和組合,將全面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新水準。

三、積極應對“一帶一路”的風險和困難

推進實施“一帶一路”對我國加強國際合作、穩定周邊及全面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成為沿線區域加強經濟合作的共識。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一帶一路”建設正在逐步收穫早期成果,積極效應正在顯現。但“一帶一路”前行之路並非一片坦途。“一帶一路”覆蓋範圍廣闊,目標宏大,涉及因素多,地緣政治複雜,經濟發展水準不平衡,文化多元,這都決定了這一倡議實施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其所面臨的挑戰是空前的,建設中的困難不容回避。

1、地緣政治形勢複雜

“一帶一路”沿線諸多國家正處於政治社會轉型期,安全穩定問題突出,宗教、文化、社會矛盾縱橫交織,自身政治風險很大。另外,歐亞大陸是國際安全形勢最為複雜的區域,在這一地區大國利益集聚,角逐異常激烈。中東是美國長期經營的戰略重心,中亞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南亞為印度所苦心經營,大國間的博弈加劇了地區局勢的複雜性。而政治、軍事上衝突完全會改變相關國家的經貿環境,大大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對該地區開展經貿合作構成巨大挑戰。實際上,不管是域內還是域外,對於“一帶一路”的質疑一直此起彼伏。在大國競爭(特別是美中俄印角力)日益激烈背景下,“一帶一路”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大國戰略衝突。這需要充分估計到“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不能低估上述困難帶來的影響,做好增信釋疑工作,而處理好與主要大國和沿線重要國家的關係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前提之一。

2、規劃協調對接困難多

我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但並不意味著其發展方向只基於我國的需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水準參差不齊,經濟活動佈局及發展重點不同,經濟體制和經濟戰略不同,國家間關係錯綜複雜,導致利益訴求各異。可以預見,沿線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和接受將需要一個過程,而且不少國家的執行力也未必趕得上中國的期望。我國如果一味根據自己的定位、需求和理念推進“一帶一路”,可能會授人以柄,引起他國反感,造成合作推進的困難。以陸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為例,一項國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要落地,是需要涉及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政策對接和制度協調。由此,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時,需要對沿線國家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發展水準和承受力,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各施所長,各盡所能,與其他國家發展戰略有效對接。

3、貿易投資環境複雜

“一帶一路”涵蓋的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各國間的經濟發展水準存在巨大差異,經濟模式、産業結構、宗教習俗、民族習慣差異大,投資環境及管理體制差異較大,各國投資的法律基礎、市場準入規則以及標準千差萬別,由此造成經營環境相對不穩定,貿易投資風險比較高。有些國家正面臨轉型之困,國內政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較差,主權信用風險大,有可能增加經營活動的風險。沿線國家還有一些是資源輸出型經濟,當前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增加了其出口和財政壓力,降低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一些近鄰國家懷疑我國借此實施擴張,對於合作共建基礎設施網路存有疑慮,不太願意讓我國參與大通道的建設,把經濟問題政治化。這些種種消極因素勢必對“一帶一路”建設産生不利影響。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加強政府間合作,同時企業也要認真研判,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以保證投資效率。

4、經貿合作機制建設滯後

目前“一帶一路”區域不少國家的經貿合作尚處於初級階段,經貿往來存在較多壁壘和障礙,經貿合作機制建設滯後。不少國家法律制度不健全、不穩定;國與國之間仍存在較多貿易投資壁壘,如實施較為嚴格的許可證準入制度等;各國口岸合作機制尚未形成,海關程式和文件不統一,通關便利化程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規範不一致,物流成本偏高等,這些都對該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形成嚴重阻礙。目前這一區域存在由不同國家主導的多個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些合作機制要麼缺乏大國的引領和強力推動,要麼覆蓋的區域不全或合作層次較低,政策協調和制度建設進展緩慢。未來在加強“一帶一路”區域貿易投資合作上需要克服諸多難題。建立經濟合作機制是我國發展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關係的基礎和保障。要加快發展與那些經貿合作關係基礎較好、有條件的國家商簽相關合作協定,特別是對於條件比較成熟國家,可以進一步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將“一帶一路”建設同自貿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並擴大示範效應。

展望未來,有效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須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要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既要樹立機遇意識、平等互利意識,同時還要樹立風險意識,注重各種風險的防控。針對“一帶一路”存在的不確定因素,需要各方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在各級層面上建立一套高效的風險規避、預警和處理機制,加強政府間的溝通,防範系統性風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要找準定位,謀而後動,發揮核心競爭力,嚴防盲目投資,更要做好風險評估,主動防範外部風險。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