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潘光:上合組織十五年 成就遠超預料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曉博 | 時間: 2016-07-29 | 責編: 王曉博

潘光:上合組織十五年 成就遠超預料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在上海成立。那天,筆者在中央電視臺做直播嘉賓,對這個新生的組織高度讚揚。現在回頭看,上海合作組織在15年裏取得的成就還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首先,上合組織妥善解決了原中蘇邊界爭端這一主要歷史遺留問題。在“上海五國”-上合組織的框架裏,經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的共同努力,原中蘇邊界西段長達3000多公里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到2004年,原中蘇邊界東段的黑瞎子島問題也得以解決。這樣,原中蘇邊界長達7000多公里的邊界問題全部解決。幾個世紀以來導致動亂不寧、乃至爆發戰爭的邊界爭端,居然在短短幾年裏獲得了解決,這在國際關係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上合組織解決原中蘇邊界爭端這一主要歷史遺留問題,創造了一個成功的模式———以互信、裁軍為基礎,通過構建合作安全機制,在多邊規則指導下通過雙邊談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解決國際上其他類似問題樹立了榜樣。

其次,上合組織合力打擊跨國“三股勢力”取得顯著成果。蘇聯解體後,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勢力在中亞國家挑起動亂,也進入俄羅斯的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進行暴力恐怖活動。在2005年和2010年的吉爾吉斯斯坦動亂、2005年烏茲別克的“安集延事件”以及2009年中國烏魯木齊的“7?5事件”中,都有“三股勢力”的精心策劃和煽風點火。同時,由他們組織、支援的毒品販賣、武器走私、非法移民等跨國犯罪活動也使中、俄、中亞國家受害匪淺。近期,從中東向全球擴散的恐怖、極端主義惡浪,又對上合組織成員國形成衝擊。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上合成員國及觀察員國、對話夥伴國緊密合作,在組織框架裏建立了地區反恐機構,簽署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定期舉行反恐聯合軍事演習,在打擊恐怖、極端勢力,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確保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索契冬奧會這樣的大型活動順利舉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第三,上合組織積極推動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主軸的區域合作穩步發展。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已建立了以元首峰會為頂端的多層次的定期會晤機制。目前,以能源、交通合作為主要內容的經貿合作正在逐步推進,在環保、農業、金融、水資源利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也已展開,還積極推動人文合作和民間交流,在文化、教育、影視、衛生、體育、旅遊等領域均取得了顯著成果,加強了上合組織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中亞-中國和俄羅斯-中國油氣管道的陸續開通,使上合組織框架裏的能源合作從雙邊向多邊發展。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逐漸波及中亞以來,上合組織成員國在建立救助/融資基金、構建雙邊貨幣結算機制、建立上合專門賬戶和開發銀行等方面達成了廣泛共識。這些應急性項目或措施逐漸發展為常態性機制,使上合組織框架內的合作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張。此後,他又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上合組織各國都對此表示支援,並積極參與。中俄兩國還簽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的協議。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已成為上合組織區域合作穩步發展的主軸。

第四,上合組織在構建“和諧地區”方面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歷史遺留給中亞的民族、宗教、邊界問題,與巴爾幹、中東等地區一樣錯綜複雜。然而,與巴爾幹、中東等地區不同的是,在中亞建立了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各類紛爭的上合組織機制。上合組織的強大實力和威懾力,使中亞地區得以抑制巴爾幹、中東出現的那類惡性衝突四處蔓延,特別是阿富汗衝突向外擴散,在冷戰後很不太平的國際舞臺上樹立了成功的典範。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願同俄羅斯和中亞各國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為建設和諧地區做出不懈努力。”

從更深的層次看,除了這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外,上合組織的成功還具有十分深刻而深遠的示範意義。上合組織在歷史上首次將中、俄、中亞國家結合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內,使他們能在其框架內最大限度地縮小分歧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最大限度地擴大和鞏固共同利益。這些偉大成就不但對各成員國的穩定和發展,以及歐亞大陸腹地的整體安全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全球的和平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當前國際形勢的主流雖然是和平與發展,但歷史遺留的宗教、民族、領土等爭端與現實權益之爭互相交錯,導致各類衝突頻頻發生。一些人堅持冷戰思維,熱衷於強化和擴大軍事聯盟,動輒對別國動用武力,結果嚴重惡化了國際氣氛。在伊拉克,在阿富汗,在利比亞,最近又在敘利亞,這種現象屢屢出現。在這樣的形勢下,上合組織卻反其道而行之,倡導不同於冷戰思維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適應了和平與發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文匯報》 2016年6月15日

文字:潘光 | 圖片: | 編輯: 馬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