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我國資本凈流出?
文|熊園,盤古智庫研究員,首發于證券時報
國家外匯管理局上週四(7月2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1248億美元,二季度大幅收窄至490美元,其中,5月、6月月度結售匯逆差分別為125億和128億美元,較1月份的544億美元大幅回落。此外,5、6月份銀行代客涉外外匯收付款實現順差2億和125億美元,結束了年初以來連續4個月的逆差態勢。從以上數據來看,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確有所緩解。然而,綜合各方面因素,筆者以為,中短期內我國資本仍將凈流出,雖然當前資本凈流出不至於演化為資本外逃,貨幣當局仍需保持警惕。
2014年下半年以來,表徵資本流動的各項數據顯示我國短期資本外流已成趨勢。其一,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我國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自2014年二季度起連續8個季度凈流出。其中,證券投資自2015年一季度起連續5個季度凈流出,其他投資自2014年二季度起也是連續8個季度凈流出。其二,截至2016年6月末,銀行結售匯自2014年三季度以來已經連續8個季度呈逆差,遠期結售匯簽約額自2015年1月以來連續18個月逆差(2016年5月除外)。此外,誤差與遺漏賬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熱錢”的動向。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國際收支平衡表下的凈誤差與遺漏自2014年二季度起也是連續8個季度為負。
趨勢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未來一段時期內,鋻於美元走強動力不減、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存、英國脫歐負面影響尚未完全釋放、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加大等因素,我國資本凈流出的態勢仍將持續。筆者以為,雖然短期資本流動套利屬於正常現象,也不能將其與資本外逃掛鉤,但考慮到跨境資本的短期化和虛擬化的特性,人民幣作為風險資産,貨幣當局仍需對資本外流演化為資本外逃保持高度警惕。
一方面,跨境資本流動漸趨短期化。隨著世界各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對資本流動管制的放鬆,加上資訊技術的進步,金融交易已經能夠24小時不間斷進行,數額巨大的資金能夠在一秒鐘以內傳送到數千萬公里以外。此外,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之間、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之間已相互貫通,資金不但能在某一類市場上實現跨國界的流動,而且能在不同類型市場之間迅速轉移,使得“長期資本”與“短期資本”之間、“國際金融”與“國內金融”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加之資本逐利的天然本性,跨境資本流動的規模不斷加大,資本流動短期化的傾向日益明顯。
另一方面,跨境資本流動日益虛擬化,即:跨國資本資本流動與實體經濟“脫鉤”跡象越發明顯,其變化大大快於實體經濟的變化,有逐漸“虛擬化”的趨勢。2009年以來,全球國際直接投資(FDI)年均規模僅為1萬億~2萬億美元左右,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國際金融市場幾乎每天都有上萬億美元的資本在世界金融市場伺機進行投機,特別是那些尋求短期匯率和利率變動收益的證券投資基金與對衝基金。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FDI、國際證券投資(FPI)、國際其他投資(FOI)的總規模均保持穩步增長,但FDI無論在總規模上還是增速上都低於FPI和FOI,三者的增速也均明顯高於全球貿易增速;同時,全球外匯市場的日名義平均交易量高達4萬億美元以上,大約是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意味著世界上每天流動的資金中只有2%左右真正用在國際貿易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前,我國正處於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需要一個穩健運作的金融大環境。對於貨幣當局而言,關鍵手段是加大監測預警力度,未雨綢繆。特別地,資本項目開放應該穩字當頭,必要的時候加強資本管制。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