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出席“中華復興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並作發言
今天的中國正披荊斬棘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呼喚著學術界致力於對中華復興與中國道路更加自信、自覺、系統的學術理論建設。7月22日,由山東大學(威海)與山東威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合作舉辦的“中華復興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威海舉行。與會學者從“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中國的復興戰略”、“大國崛起的道路比較”四個議題展開多學科、多視角的學術探討。
多角度闡釋中國道路
在甲午海戰的爆發地威海舉辦“中華復興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有著特殊的意義。百年來中華復興進程曲折艱難,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找到了實現復興的康莊大道,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雖然不同於世界上既有的其他制度模式,卻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道路蘊含著自身文明的基因與歷史邏輯,是中國人民在實踐經驗中探索形成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在會議致辭中表示,把中國道路放到國際大視野和中外歷史的長河中,可以從時間的全過程和空間的寬領域這縱橫兩條線上,對中華復興和中國道路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考察和闡釋。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我們的研究不僅要有視野的廣度,還要有理論的深度。特別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時候,要想得更深、更遠。
在山東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教學部主任吳文新看來,今天我們所走的中國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中國道路,是共産主義思想的中國探索。
世界很多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的發展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副主任周弘認為,中國發展的獨特性不僅為中國近代發展的歷史所驗證,也為30多年的改革發展歷程所證實。
中國也從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養分,借鑒經驗。但正如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所強調的,在學習過程中不失自我、不盲目照搬,而是根據中國的民情、國情進行借鑒乃至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是中國重要的“趕超”經驗。
為人類提供“中國方案”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取得的成就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道路既獨樹一幟,又具有廣泛代表性。周弘認為,中國道路通過改善世界人口1/6人群的生存狀態,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其世界意義在於,它通過實踐證明了,堅持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能夠達到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的目的;中國走的是一條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道路,證明了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合理性;中國道路將改革與開放聯繫起來,在與世界各種力量的交往、合作和對比中謀求發展和進步;中國道路在世界上倡導平等互利,推動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和平等化發展。
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存剛提出,從人類文明史的視角來看,中國走向復興意味著從“以和為貴”到和平發展等中國核心價值理念的延續和發展,並影響著世界範圍的當代外交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成就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的復興還意味著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重新進入平等狀態。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看來,今天的中華復興處在新的時代,中國通過參與全球化取得發展,實現民族復興之夢,同時,作為一個大國也承擔起推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任,“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因此中華民族復興之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夢是相通的。
讓中國道路更加自信
然而,西方一些國家仍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威脅,甚至通過西方話語霸權下的國際規則和秩序體系在金融、國際爭端等問題上制約中國。與會學者認為,在研究國際關係、闡述中國道路時,中國學者應該以高度的理論自信與自覺,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等重要問題提出中國話語的學術表達,進行系統的理論建設,形成有創新、有活力的中國學派,為糾正西方偏見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武寅提出,今天的西方大國把中國的崛起看作是威脅,到處散佈“中國威脅論”,而事實上,放眼世界,從東海到南海,再到大國博弈的所有焦點地區,人們有時看到的往往不是中國威脅,而是威脅中國。這也恰恰從反面證明了中國道路對世界的震撼力和影響力。它只能更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中國一如既往地捍衛世界和平與正義,讓中國道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張維為認為,闡釋中國道路的核心問題要處理好現代化與本國政治制度的關係、本國與西方世界和西方模式之間的關係、現代化與本國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中國道路的探索過程表明其指導思想是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使中國能夠從實際出發,推動大膽而慎重的改革和創新,並避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解決中國問題的政治浪漫主義陷阱。
本屆論壇上,由山東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主辦的《黃海學術論壇——中華復興與中國道路》專輯發佈。據主編張蘊嶺介紹,該集刊作為學界討論中國發展戰略的載體,每年出版兩期,本期以“中華復興與中國道路”為主題,邀請學者就中國道路問題發表專論,同時圍繞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歷史教益、國際比較進行分析。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6年7月25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