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馮仲平:保持中歐關係熱度須政經並舉

來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 作者: 李曉曼 | 時間: 2016-07-28 | 責編: 李曉曼

  近幾年,世界日益複雜變化,但我們的外交創新也是有目共睹的。新的外交理念越來越成型,那就是要搞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念是為了指導和影響實踐的。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念在中國推動和塑造新型大國關係和新型國際關係中已經付諸實踐。在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後,一些美國學者問新型大國關係是什麼樣子?我認為,近年來中國努力塑造的對歐關係其實就是一個典範。

當前歐洲對華政策的三個特徵

  考察當前的中歐關係,我覺得歐洲對華政策有三個特徵值得考慮:

  首先,務實主義在歐洲對華政策中明顯佔據上風。歐洲國家的外交一直受到價值觀和經濟利益雙重因素的影響。這幾年我們明顯看到與經濟利益相關聯的經濟外交在歐洲國家外交中的影響、權重在上升。從近年來歐洲大國德國、英國、法國對華交往以及中東歐國家對華政策中,都可以看到務實主義的色彩。以往,中國和歐洲發展關係受到一些干擾,干擾因素中價值觀色彩對歐洲的對華政策發揮的影響比較突出。客觀而言,價值觀因素在歐洲對華政策中沒有消失,但是在降溫,在淡化。歐洲國家開始表現出承認中國發展模式的現實性意願。

  其次,歐洲國家外交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自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國家傳統對外政策有兩大支柱,一是支援、置身於歐洲一體化,歐洲聯合的“朋友圈”愈來愈大;另一個是構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即與美國的關係。這兩個對於很多歐洲國家來説是同等重要。如今第三大支柱開始出現,這就是和新興經濟體的關係,其中與中國的關係尤為重要。以當前英國外交為例,我認為最突出的一個變化或者叫轉型,就是外交的多元化,不僅僅是和美國及歐洲大陸要保持緊密的關係,而且還要抓住中國這些新興大國發展的機遇,共同發展、共同增長、共同塑造世界。

  第三,和美國的對華政策拉開距離。可以看到,美國國內有一種勢力把中國視為一個戰略競爭對手。例如中國宣佈設立亞投行,美國的第一反應是“你挑戰我主導的世界秩序”。相對而言,歐洲對此卻比較淡定。不僅如此,歐洲還要瞪大眼睛尋找發展機遇。正因為如此,歐洲成為了亞投行的積極參與者。的確,對待崛起的中國,歐洲的感覺與美國不太一樣,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歐洲人稱中國為“外來的超級大國”。對於歷史上大國的興衰,歐洲比美國的經歷要豐富得多,經驗和教訓也多,現在歐洲已經在心理上有準備去迎接中國,給中國留一個位置。美國現在還做不到。

中歐應進一步建立政治互信

  在當前中歐新型關係大力向前發展的形勢下,人們關心這一態勢能不能保持下去?換句話説,當前中歐關係熱是短期的還是持續的?

  2003年中歐關係曾經出現一個蜜月期,但那段蜜月期並不長。2003年中歐蜜月期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美國攻打伊拉克,歐洲主要國家法國、德國持反對意見,與中俄的立場一致。當時中歐關係出現了發展的高潮,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確立下來的。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説,“如果不是結婚,至少也是個訂婚”。

  上一次蜜月期之所以比較短暫,是因為可持久發展的動力還不夠足。我認為這次情況有些不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將成為中歐關係能夠穩定、健康發展的一個新的重要動力。歐洲國家剛開始對“一帶一路”是觀望的,這也比較正常,因為中國提出這麼一個宏大的倡議,歐洲國家一時還搞不清這個倡議要幹什麼。但經過近一年時間的了解和溝通,歐洲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認識發生很大的變化。通過我自己的觀察和了解,歐洲國家正認真思考“一帶一路”如何和他們自己的國家發展對接,歐盟整體的發展藍圖與之有沒有重疊的地方,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

  第二個變化是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的建立。實際上,中東歐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支援力度拉動了整個歐洲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支援。不久前,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峰會在蘇州召開,中東歐國家在歐洲離我們最近,“一帶一路”從東往西走,這些國家反應自然比較快。例如匈牙利第一個和中國簽訂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示範效應很明顯。作為“16+1”合作機制的“旗艦項目”,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已於今年12月23日開工,爭取兩年時間內竣工。這條鐵路將把匈牙利的首都和塞爾維亞的首都連接起來,拉動整個中東歐地區的互聯互通。然後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再把西歐國家引入到我們在中東歐的發展中。這樣一來就可以形成西歐國家和中國一起在中東歐搞“一帶一路”建設的局面,從而把中東歐、西歐乃至整個歐盟聯動起來。

  當然,要避免中歐關係熱重演短暫的“蜜月”,僅僅依靠經濟上的好處還不夠,我們如果能把政治互信建立起來,中歐關係才能走得更穩、更長、更遠。政治互信是中歐關係的短板。當前可利用歐洲對華政策的積極調整,進一步加大塑造新型中歐關係的力度,在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的過程中,不僅把經濟合作向前推進,同時可將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負責任大國擔當、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能力建設等外交新理念推廣開來,讓歐洲的中國觀更加全面、客觀、立體,對中國的偏見、誤解更少一些,政治互信更多一些。政治互信的建設也許會落後於鐵路的建設,但它必須要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