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馮仲平:歐洲形勢與中歐關係

來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 作者: 李曉曼 | 時間: 2016-07-28 | 責編: 李曉曼

一、歐洲總體形勢

  當前,關於歐洲衰落的議論非常多。美國不少媒體對歐洲不看好,歐洲國家不少人也很悲觀。一戰前歐洲是世界中心,歐洲在塑造世界。二戰以後,歐洲幹了兩件事情:一是改造自身;二是和美國來共同塑造世界,也可以説是影響世界。所謂改造歐洲自身,指的是歐洲人搞的一體化,這是國際關係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民族國家觀念是歐洲人創造的,他們自己又把它革命了。貨幣統一了,邊界也開放了,這是革命性的改造。

  現在國際上有很多東西都是二戰後由美歐共同創造的。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扮演的角色是美國的助手、參謀以及合作者。歐洲在搞地區一體化的同時,借助美國,共同塑造了一個對它有利,對整個西方有利的世界體系。在這裡面,歐美分享規則,分享制度,分享利益。

  歐債危機以來,人們對歐洲的關注重點集中在歐元區命運以及歐洲經濟上來。歐洲的實力主要是經濟實力,因此關注其經濟是對的。關於歐盟經濟,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是強調歐債危機已經結束,歐元區終於擺脫衰退;另一種意見認為,危機遠未結束,歐洲仍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我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有些片面,過於樂觀或過於悲觀,均不全面客觀。

  總體來看,一方面,歐債危機以來歐元區推行的一直飽受爭議的“財政緊縮和結構改革”措施,已初見成效。歐債危機可以説已根本緩解。愛爾蘭、西班牙作為被救助國已經或將很快退出救助計劃。對歐盟來説,愛爾蘭和西班牙退出救助的最大意義在於,它們能夠成為其他重債國的榜樣。不僅如此,2013年9月歐盟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二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3%,為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的首次正增長,從而結束了歐元區成立以來歷時最長的經濟衰退。新一輪歐洲經濟復蘇可以説由此起步。

  另一方面,在歐債危機根本緩解的同時,歐元區和歐盟經濟復蘇的根基還不牢固,復蘇進程既艱難又緩慢。歐盟統計局2013年11月1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第三季度環比增長僅0.1%,低於上一季度0.3%的增速。歐盟委員會預測歐元區經濟2014年將增長1.1%(2013年仍負增長0.4%)。其主要挑戰在於三方面:一是失業痼疾難以克服。結構性失業是歐元區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失業率不能顯著降低,就會帶來諸多負面效應。就業人數減少意味著消費支出較少、需求增長更低、信心偏低。所有這些都給復蘇帶來進一步的拖累。預計2014年歐元區失業率將維持12.2%水準,西班牙和希臘則可能維持25%左右的水準。二是歐元區政府債務水準仍居高不下。雖然財政整頓和緊縮財政使得歐元區國家財政赤字的GDP佔比正在持續下降,但由於失業、老齡化等支出不減反增,政府債務比例仍在上升。歐盟2013年秋季報告預測,歐元區2013年和2014年的政府債務比例分別為95.5%和95.9%,遠高於歐盟規定的60%安全比例。三是外部環境包括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減緩,將對歐盟出口不利。

  可以説,2009年以來歐元區和歐盟經歷的危機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歐元區治理危機以及長期經濟衰退。因此,歐盟的應對也是多方面的。但隨著債務危機的緩解,2014年歐盟的工作重心將逐漸由應對債務危機轉向推動經濟復蘇和增長。在應對歐債危機方面,將會繼續推進銀行業聯盟。同時,歐元區在推動增長方面的重點將包括繼續推動歐元區成員國結構性改革、推動單一數字市場建設、積極建設包括TTIP在內的雙邊自貿區,旨在提高歐盟國家經濟競爭力。

  歐洲經濟雖然沒有像美國那樣很快地恢復,但是在艱難地復蘇、可持續地復蘇,是按照德國的道路走的。在2004、2005年的時候,德國被認為是歐洲的病人。全歐洲都不敢搞改革的時候,德國鼓起勇氣搞了改革。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爆發後,德國巋然不動,沒有倒下。默克爾實際上是在摘桃子,享受施羅德改革的紅利。默克爾跟西班牙等國講,德國人能做的事情你們也能做。現在歐洲是一步一步在搞改革,儘管很艱難,卻是在正道上走。這是我對歐洲經濟的一個總體判斷。

  另外,我想補充一點關於歐洲一體化的看法。歐洲能在世界上站得住腳就是靠聯合的力量,那麼在歐債危機期間歐洲一體化是前進了還是倒退了?我認為,在某些領域裏面可以説是在躍進,在某些領域裏面則倒退了。在歐元區的合作中,我認為是大躍進了。如果沒有這場危機,有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進一步的一體化,意味著要進一步上交國家主權。現在要搞銀行聯盟,下一步要搞財政聯盟,這是貨幣聯盟必須要有的。在政治、安全等領域,我認為一體化倒退了。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在歐債危機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債權國和債務國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

  除歐洲經濟、一體化外,還有其他兩方面的情況值得關注。

  2014年是歐盟的換屆年。5月有歐洲議會選舉,之後歐盟機構領導人將全部換屆。漫長的歐債危機以及未來面臨的增長困境,將可能在歐盟內繼續助長民粹主義、極端主義以及經濟保護主義的勢力。人們普遍擔心以上三種勢力將會利用議會選舉,趁機擴大力量。這將不僅對歐洲一體化發展,而且對於歐盟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産生消極影響。

  再看看歐盟的外交動向。歐洲一體化和跨大西洋聯盟一直是其外交的兩大支柱。但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首先,中東和北非在其外交中的地位上升很快,出現了周邊地區和美國並重的趨勢。其次,新興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越來越成為歐盟的重要合作對象。歐盟雖仍不放棄所謂價值觀外交,但經濟外交變得更加重要。第三,受“監聽門”影響,美國在歐洲的形象和軟實力受損,跨大西洋聯盟面臨新的轉型。第四,歐俄關係發展乏力,一直處於不冷不熱狀態,但因雙方爭奪共同鄰國,有可能形成緊張局面。

二、中歐關係

  2013年中歐關係可謂由陰轉晴,前景光明:上半年圍繞中國出口歐盟的光伏産品,雙方劍拔弩張,貿易戰似一觸即發且不可收拾。隨著光伏之爭通過談判協商加以解決,下半年中歐關係大氣候大為改觀。雙方高層互動之頻密引人注目,相互合作碩果纍纍,各界對未來中歐關係發展前景普遍看好。

  “光伏案”起源於2012年歐盟委員會宣佈對中國出口歐盟的太陽能光伏産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因為其涉及金額巨大,歐盟的決定立即引起中國的高度關注。據統計,2011年中國光伏産品對歐貿易出口額超過200億歐元。顯然,這是中歐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貿易爭端。2013年6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佈,將從6月6日起對産自中國的光伏産品徵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妥協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這一裁決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作為回應,中方于7月1日宣佈將對進入中國市場的歐洲葡萄酒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式。

  最終,經過多方斡旋和艱苦的雙邊談判,8月2日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宣佈,中國與歐盟就光伏貿易爭端已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核心內容是:中國太陽能板出口商要設定一個最低價,即在歐洲銷售産品的價格不會低於此最低價。據報道,70%的中國太陽能板出口商參與了“價格承諾”。同時,歐盟方面傳出了另一個有關中歐貿易的積極信號:歐盟將暫緩決定是否對中國無線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和中興展開調查。

  中歐關係一直以經貿合作為主要內容。經貿關係緊張與否對中歐整體關係具有直接影響。隨著“光伏案”以妥協、談判方式得以解決,中歐關係又重新回到平穩發展的狀態。值得指出的是,經過光伏案後,中歐雙方均努力從中吸取教訓。2013年11月14日,歐盟駐華大使艾德和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與中國從最近的“光伏之爭”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雙方可以通過談判方式友好解決爭端;其次是應建立一個早期預警系統以避免此類爭端再度發生;最後是雙方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各自內部産業的協調。

  目前歐盟雖然經受著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的痛苦,但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中國則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一直髮揮著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中國與歐盟的關係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歐能夠避免矛盾和摩擦激化、堅持開展互利共贏合作,既符合雙方的利益,而且對於國際社會具有積極的示範作用。

  2013年,中國與法、德、英以及中東歐國家關係的積極發展,有力地帶動了中歐關係的發展。

  中德雙邊關係被廣泛看作是中歐關係的典範。2012年默克爾一年內兩次訪華。2013年5月,德國又成為李克強擔任總理後首訪的惟一歐盟國家。中德兩國總理如此頻密互動,充分表明兩國關係的緊密程度。中德關係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經貿方面。2012年中德貿易額達1611億美元,約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1/3。德國也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外資及技術引進來源國。近年來,中德投資已從“單行道”轉為“雙向道”,中國對德投資明顯增長。根據德方有關統計,德國在華企業超過7000家,目前已有2000多家中資企業在德經營。在中德發表的聯合公報中,雙方決定落實城鎮化夥伴關係,進一步加強農業、林業、糧食、消費者保護、食品安全、環保等領域的雙邊合作。

  2013年4月,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這既是奧朗德擔任總統後首次訪問中國,也是十八大後首位到訪的西方大國元首,中方對此高度重視。在奧朗德訪華期間,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宣佈將訂購60架空客飛機,其中包括42架單通道的A320系列飛機和18架雙通道的A330系列飛機。根據中方的統計,目前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四大貿易夥伴、第四大實際投資來源國和第二大技術引進國,中國則是法國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全球第二大進口來源國。截至2012年底,法國在華投資項目4462個,實際投資金額121.6億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車、化工、輕工、食品等領域,大部分為生産性企業。對於中國來講,法國的重要性不僅是經濟貿易合作,中方也十分重視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

  2013年中英政治關係恢復了正常。2012年5月英國首相卡梅倫會見達賴喇嘛後,中英兩國政治關係受到嚴重影響。2013年12月2日卡梅倫訪華,標誌著中英關係在經歷了一年半的波折後重新走上了正常軌道。卡梅倫訪華期間多次就中英關係積極表態,受到兩國媒體的廣泛關注。據英國《衛報》報道,專機一著陸,卡梅倫就發表講話,稱英國將扮演中國在西方世界最強有力的支援者角色。在中英工商峰會上發表演説時,卡梅倫表示:英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持開放態度,不會設置上限,同時也不會限制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人數。在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時,卡梅倫表示願本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則加強交流對話,不斷推進合作。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也取得了新進展。近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以來,中東歐國家和中國均表現出了積極合作的強烈意願。2012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波蘭,並在華沙舉行了第一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這標誌著被稱為“16+1”的雙方年度會晤機制得以正式確立。2013年的“16+1”會晤于11月26日在羅馬尼亞舉行,李克強總理宣佈了包括六大領域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戰略合作框架。這六大領域指的是:做大做實經貿合作;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大力加強綠色合作;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深挖地方合作潛力;豐富人文交流活動。

三、中國對歐政策

  在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後,人們開始思考新時期的中國對歐政策以及中歐關係的發展前景。

  2013年11月2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六次中國與歐盟領導人峰會,指明瞭未來中歐關係發展的方向。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説,峰會發表的《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涵蓋面之廣前所未有,既有航太合作,也有反海盜護航合作,還有新型城鎮化的合作,可以説是上天下海入地。”此次峰會取得的另一項重大成果是,雙方同意正式啟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同時表示將積極探討開展中歐自貿區的可行性研究。至此,人們對於未來中歐關係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無疑,中歐之間在經貿領域的摩擦和矛盾還會發生。歐債危機以來歐盟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均有所上升,今後歐盟還會對中國輸歐産品搞反傾銷和反補貼。歐洲對華的意識形態偏見根深蒂固,雙方的政治分歧也難以消除。但只要中歐能夠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不斷拓展利益匯合點,雙方關係就能夠保持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

  我們應該進一步明確對歐洲的認識,基於清晰的認識和定位來決定我們下一步怎麼和歐洲發展關係。

  2013年,中歐關係發生了危機以來最大的變化。過去雙方只是貿易發展非常快,現在中國在歐洲的投資上升得非常快。中國人利用歐債危機,一是去那裏投資,二是去展開收購。歐洲最大的訴求是,讓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確保公平競爭。中美關係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兩國共存的問題,所以講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中歐關係最重要的是處理好雙方合作的問題,如貿易糾紛等。

  中國對歐盟的戰略應該是合作加借重。除了經貿合作,雙方也應在參與構建新的國際秩序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尋求開展合作。

  我們要採取歐盟機構和成員國平衡並重的原則。中國領導人出訪歐洲時,成員國和歐盟總部均有必要駐足。

  我們現在也應和歐洲探討自貿區的問題。TPP和TTIP不包括中國,解決不了發達國家的問題。我認為,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想法不是要把中國拒之門外,而是試圖在中國沒參與的情況下,把門檻給弄高了。有點像WTO一樣,他們先定好規則,然後讓中國接受規則,加入進來。中國不能等待,應該提出和歐洲搞投資協定和自貿區協定,不能等歐洲把TTIP搞好了再提。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