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胡乃武:新常態下經濟仍可實現較快速增長

來源: 新浪財經 | 作者: 胡乃武 | 時間: 2016-07-26 | 責編: 毅鷗

由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第三十二屆“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4—2015)”于2014年11月22日上午在北京舉辦。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胡乃武教授在演講中表示,目前這種“新常態”符合三次産業演進的規律。在“新常態”條件下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存在充分的根據。

以下是胡乃武教授演講實錄:

胡乃武: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和同學。剛才劉元春教授對2014年和2015年“新常態”攻堅期的宏觀經濟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許多啟迪性的見解,他的發言令人深思。現在有些同志對“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憂慮重重,所以我也想就“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自己一起討論。

我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想講講“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為什麼説在“新常態”下我們仍然能夠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第二個問題講講,“新常態”下産業結構的調整問題,中心是要説明在“新常態”下,應該怎麼樣進行結構調整,才能實現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第三個問題想講講,“新常態”下結構調整當中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中心講産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應當主要靠市場實現,政府應當通過産業政策,對産業結構的調整進行引導。同時做好産業結構調整當中的服務工作。

現在講第一個問題,“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

我講的“新常態”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成為一種“新常態”。

第二層含義是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增長的轉變。

第三是産業結構的調整從結構失衡到結構再平衡,實行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也成為一種新常態,這新常態在我的理解包含三層含義。我所講的“新常態”是指相當長時間的影響,而不是短期的問題。

在“新常態”條件下,中國經濟從1978年到2012年,年平均增長10%,轉變為2012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經濟年平均增長7%到8%的中高速增長,成為了一種“新常態”。我認為這種“新常態”符合三次産業演進的規律。在“新常態”條件下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是有充分根據的,主要有以下五個根據。

第一個根據就是二十一世紀前20年,我國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和多極化的推進,為我們經濟較快增長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外部環境;二,全球化的深化、國際産業轉移的加快以及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為重要因素三是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法律制度的健全,將為我們經濟增長提供主要保障。

第二個根據,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強勁的投資需求將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會顯著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實現速度和效益的統一。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每人平均GDP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大大增強,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根據,現在我們處在城鎮化的加快發展階段,帶來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又一驅動。

第四個根據,區域發展的差距明顯,落後地區的快速發展將為經濟增長貢獻較大的份額。2012年我國每人平均如以東部地區的每人平均GDP為1,中部為0.56,西部為0.54,東北為0.80。隨著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落後地區發展速度的加快,比將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的較快增長。

第五個根據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市場化將會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應該支出,在“新常態”經濟調整下,雖然比以前有所放緩,但是經濟增長的品質比以前明顯提高。要著力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現在講第二個問題,“新常態”下的産業結構調整

在“新常態”下,應當怎樣進行結構調整,來實現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呢,下面我主要講講三大産業進行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第一産業的結構調整應該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進一步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使農民工在數量,品種,品質方面,都能夠適應小康生活的水準相適應,同國民經濟加快發展的需要相適應。為此需要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就是要保障糧食安全,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必須穩定在1萬億斤左右,相應的也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的耕地被徵用,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對耕地及時地進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使其在品質上達到補償的要求。二是要保障食品安全。目前農副産品當中農藥,化肥,重金屬含量超標,以至於玉米(2411, 0.00, 0.00%)和大豆(4529, 12.00, 0.27%)大量進口,不利於人民健康,應該加強科學研究,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保障全國人民的食品安全。三是要堅持以家庭經營在為基礎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實現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的多种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當今世界,既使是發達國家,家庭經營仍然是農業生産的基本形式,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是農業在先現代化演進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必須切實保障農戶對承包土地享有權利,加快突進農村集體土地經營權和承包權的確定工作。

第二産業結構調整,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著力淘汰過剩和落後的産能。首先以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和産業發展為需求,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帶領作用,因此在“新常態”下我們必須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在這方面不應該有絲毫的怠慢。其次根據三次産業演進的規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後,裝備製造業的比重和就業比重將會出現下降的趨勢,有的學者就將這種比重的下降看成是裝備製造業衰落的表現,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裝備製造業似乎走向衰落,不能依據就業比重的變化變化,而應該參照這個絕對量的變化來判斷。例如1977年到2007年,美國製造業産值的絕對量增加值上升了128.72%,年平均增長率2.99%,這個速度是不低的。1979年到2006年日本製造業的絕對量增加值上升了226.33%,年平均增長率為3.6%。1970年到1990年,德國的製造業産出的絕對量增加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70%。由此可見,美國,日本,德國,三個國家在工業化完成之後,製造業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另外對大國和強國來説,大的裝備製造業具有重要意義。世界上目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都擁有先進的,強大的裝備製造業。而且在金融危機以後,發達國家都很重視發展裝備製造業。目前我國的裝備製造業比較落後,還不能夠製造許多高端産品,這與大國和強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因此,我們必須通過自主創新,資本投入,政策支援,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

第三個目前我國鋼鐵,電解鋁等産業産能過剩嚴重。化解和消除産能過剩,對於優化産業結構,保障市場的平穩運作,消除系統性風險,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大刀闊斧地討論過剩和落後的産能。這是第二産業調整的基本思路。

第三,産業結構調整的思路,概括地説就是要積極發展服務業。

服務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吸納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已經高達80%左右,相比之下我國的服務業就業比重只有40%左右,相對落後。因此我們必須積極發展服務業,問題在於要怎麼樣發展服務業。在我看來,發展服務業應該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服務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應該根據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發展,對服務業提出的需求,來發展生産性服務業,這是一。二,應當根據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準和進入老年化社會對服務業提出的需求,來發展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公共服務業。三,要大力發展金融保險,資訊網路,電腦軟體,科研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這樣的發展才能使服務業建立在監視可靠的基礎上。在發展服務業的問題上,不能夠搞由於我們現在服務業相對落後,搞拔苗助長,脫離了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發展的水準和它的客觀需求來發展服務業是不行的,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面講第三個問題,結構調整中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結構調整的優化升級和調整主要應當依靠市場來實現,政府的作用應該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制定産業政策來引導産業的發展。二是為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更好的服務。為了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必須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形成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以及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體系。只有建立了科學的市場體系,産業結構調整中的競爭機制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有效地進行産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同時,政府要營造有利於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科技創新,智慧財産權保護,資源有序流動的環境,制定正確的産業政策,促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我的發言完了,謝謝。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