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崔守軍:土耳其政變是必然 政變“短命”亦必然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崔守軍 | 時間: 2016-07-25 | 責編: 毅鷗

這次政變表明,軍隊中部分將領仍反對伊斯蘭復興路線,願以死捍衛土耳其國父倡導的“正統主義”。

7月15日晚,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發生軍事政變的消息震驚國際社會,處於多事之秋的土耳其又一次捲入輿論漩渦。政變者一度控制了土耳其的國家電視臺,併發表聲明稱已接管政府。隨後,土耳其總理稱局面已得到控制,政府挫敗了政變圖謀。他還披露,政變造成161人死亡,近3000人被捕。

就政治術語解碼,軍事政變是國家軍隊集團少數人通過密謀,用軍事暴力手段等途徑實現權力轉移的行為。軍事政變只有在大多數軍人一致行動的情況下才有勝算,如果軍人認為抵抗是徒勞,政權擁躉者基本上也會順勢而為,選擇“易幟”。但現實是,大多數軍人都站在埃爾多安一邊,甚至包括埃爾多安的反對者。這也決定了,這次政變失敗是必然。

從政變時間上看,政變組織者和實施者顯然做了一番精心策劃。政變發生時,恰逢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地中海度假,叛軍曾對其下榻酒店進行空襲,但後者已安全轉移,毫發無損。政變發生後,埃爾多安第一時間從地中海返回伊斯坦布爾,以其個性,若沒絕對把握,他不會貿然行事。事實也證明,土政府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但“短命”政變衝擊力依舊不小,這也是近二三十年來沒大動靜後的一次較大動靜。表面上看,政變是土耳其內部權力鬥爭的産物,但本質上這折射的是伊斯蘭主義與世俗化之間的對峙。

土耳其現行憲政體制的奠基人是國父凱末爾,凱末爾本就是軍官出身,他致力於締造一個民主和世俗的國度。土耳其軍隊一直是“凱末爾主義”的堅定守護者,自1960年以來曾發動過四次政變捍衛民主化和現代化體制。每次政變後,土耳其都重回世俗主義和現代主義秩序,儘管民主程度呈現遞減態勢。

在反對派看來,埃爾多安自執政以來推行的改革客觀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個人權力,從而加劇了民族和宗教裂痕。埃爾多安的伊斯蘭復興路線,在某種程度上被軍隊中的部分軍官視為是土耳其民主和世俗主義的障礙,在正義與發展黨的領導下,現代伊斯蘭主義政黨開始加強土耳其學校教育中的伊斯蘭主義色彩,並對言論自由進行壓制。對此軍隊一直保持緘默,從而讓埃爾多安産生“軍權”穩固的錯覺。這次政變表明,軍隊中部分將領願以死捍衛凱末爾所倡導的“正統主義”。

從另一個維度講,埃爾多安下一步必然會打壓軍隊中的異見分子。埃爾多安文職政府捍衛者的身份得到彰顯,其支援率將會進一步攀升。他極可能利用高民意支援率來促使議會進行憲政體制改革,授予自己更多權力,這也是他追求的終極目標。可以預見,土耳其未來會更加靠近伊斯蘭主義。

但也應看到,土耳其的世俗化和現代化改革已深入人心,不管埃爾多安如何改革,土耳其也不可能重回全面伊斯蘭化的老路。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