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國政府設定的增長目標是從2016年到2020年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由於外需增長疲軟,上述增長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包括投資和消費在內的國內需求的增長。中國在這兩方面都有許多良好的機遇。
首先,從供給側來看,産業升級的空間巨大。中國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即使現有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造船等産業出現相對嚴重的産能過剩,以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産業因工資上漲失去比較優勢,這些均屬中低端産業,中國可以向中高端産業升級。此類投資機會很多,經濟回報率很高。
其次,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巨大。中國過去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做了不少,但主要集中在連接一個城市到另一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港口等,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如地下鐵路、地下管網等,還嚴重不足,這方面的投資有利於減少擁堵,改善衛生,社會回報和經濟回報都很高。
第三,環保領域的投資機會多。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具有很高的社會回報。
最後,城鎮化需要大量投資。中國現在城鎮人口約佔總人口的56%,發達國家城鎮人口一般佔80%以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城鎮化將不斷推進,需要大量的住房、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
上述都是很好的投資機會,經濟和社會回報率高,都不是傳統凱恩斯主義的“挖個洞、補個洞”建成後不能提高生産率水準的投資,而是在短期內可以創造需求、增加就業,建成後可以補短板,提高經濟效率和品質,屬於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超越凱恩斯主義的舉措。
在經濟下行狀況下,國內尚有大量好的投資機會,這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之處。發達國家的産業、技術已經處於世界的前沿,經濟下行出現産能過剩,下一個增長點是什麼很難找到,即使現在有了3D列印、電動汽車等一兩項新産品、新技術,其投資不足以拉動整個經濟走出疲軟的困境。其次,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普遍較為完善,投資需求很小。發達國家的環境也相對較好,並已完成城市化。所以,在經濟下行時,判斷中國的發展前景,不能簡單地將發達國家的經驗作為參考。顯然,我國發展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的餘地大。
具有好的投資機會的同時,中國也具備良好的投資條件和優勢:
首先,中國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積累的負債總額佔GDP的比重不到60%。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政府負債都已超過100%,中國運用財政政策支援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比其他國家大得多。現在主要問題是,地方政府通過投資平臺向銀行或影子銀行短期借債,進行長期基礎設施投資,出現期限不配套問題。去年以來,財政部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城建債,以置換其在銀行、影子銀行的欠賬,這是一個很好的措施,必要時可加大力度,以支援基礎設施投資。
其次,中國的民間儲蓄接近GDP的50%,是全世界最高水準的國家之一,可以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撬動民間投資,包括以PPP的方式鼓勵民間投資于基礎設施。
第三,投資需要以外匯從國外進口有關技術、設備和原材料,中國則有3.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之首。
另外,中國的銀行利率和準備金率高,政府還可通過降低利率和準備金率等增加貨幣供給的政策,達到支援投資的目的,不像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是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出現了流動性陷阱。
上述這些有利條件在我國“十三五”期間不會有變化。只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進行有效投資,將創造就業,促進收入增長,消費將隨之增加,即使出口增長疲軟,依靠國內的投資和消費也有條件和能力在“十三五”期間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也能在2020年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樣的中高速增長,也意味著中國仍將是世界經濟的引擎,每年為全球貢獻30%以上的增長。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