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心就文學期刊評價赴高校調研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 鄒青山 | 時間: 2016-07-20 | 責編: 毅鷗

7-8月,期刊評價項目部、編輯部有關科研人員在中心副主任姜慶國帶領下就文學學科期刊評價先後赴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進行專題調研。

在人民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建委在談到文學學科研究與期刊的關係時認為,目前文學學科研究與A類學科期刊呈現很大的不匹配性,研究文學二級學科的學者一般不太關注有些綜合性的社科A類刊物,因為這類期刊刊載的往往是泛泛而談的文章,既不專也不深。他認為,文學學科的評價應突出對二級學科的期刊研究,而不能光著眼于一級學科和通常的A類刊物。期刊最終應服務於學術研究。

從事古代文學學術資料整理、彙編工作的徐正英教授談到:現在很多古代文學的研究論文是在集刊和以書代刊的載體上發表,文學學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大、南大、復旦、北師大和人大等高校中。例如,《國學研究》就是南大以書代刊的代表,但不屬於CSSCI。他建議,把一些真正研究學術的的集刊、以書代刊的載體納入到學科評價中,這樣才能真實反映學科研究的現狀和走向。

人文學院老師陳倩從當下文學研究學科之間已多有交叉的角度談到,對一些跨類的學科研究文章並沒有適合刊發的期刊,或者説現在的文學學術期刊根本不足以體現文學學科的現狀和發展。青年教師彭磊也談到,文學學科是否應該有跨學科的研究和新興學科的研究?因為現在提供的24種來源期刊已不足以反應學科研究的現狀、特點,不少高水準的文章並沒有在核心期刊上發表。

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過常寶針對期刊與學科的關係,文學學科期刊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文學的教師們的生存環境,受現行高校科研考核評價體系的制約,在南京大學劃定的C刊上發文仍是教師們的主攻方向。

研究現當代文學的教授張寧認為,當下學科評估的趨勢是日益數據化,對C刊發文的過分重視,有時失之對真實學術水準的忽略。他建議,數據化的考核之外,還應建立起一套系統真實考核其學術水準的機制和體系,進一步注重專家評價和定性評價。

張哲俊教授也談到同樣的觀點,引文率並不代表真實的學術狀況,他建議引文率在學科評價中的權重應該降低。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陳躍紅談到,大量的重要文學學科論文發表在高校學報上,北大、清華和人大大都如此。如果僅憑24個文學來源期刊而忽略了985、211高校的學報,則不能很好地或者説全面地反映文學學科的研究現狀。北大中文系的學術文章僅以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部分轉載和全部轉載的資料來看,絕大部分來源於北大學報上刊載的文章。以北大為例,文學學科發文的特點、趨勢與學科研究表現在文學期刊上是錯位的。

陳躍紅同時認為,文學統計、文獻計量學的量化統計不足以反映文學學科的學術熱點,有時與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有些被引率高,但並不見得是真正的熱點,文學學科能用量化指標判斷本身就是問題!文學研究被引用多的可能是最普通的、最流行的、最常識的,但也往往是最不學術的。他就此提出兩點:不同期刊的影響因子是不同的;文學期刊中的引用率要慎用,專家的評議是不可或缺的。定量評價在文學學科的評價中是不科學的,不權威的,是非學術的。如何設立一個學科的評審制度,要排除人為因素引發的導致失之公正、學術失當的漏洞,因此需進一步加大匿名評審制度和專家定性評價的分量。

陳躍紅建議,做文學學科期刊報告,涉及面要寬,要革除一般意義上的弊端,如轉載率問題,影響因子的問題。既然做評價,電子刊物和網路刊物也不應被忽視,傳統刊物沒發表的,在網上刊發的,也應在統計之列。如果北大做評價,數據恐怕要以百億條計,把數據引出來,科學分好類,問題就解決了。

中文系副主任、教授漆永祥認為,文學學科的基地刊物不應該被忽視。現在一個現象:一旦列入核心期刊,期刊的權力就很大,但不少核心期刊辦刊水準並不高,不僅沒有實現匿名投稿,而且文章崇短。漆永祥建議現在學術期刊應關注70後、80後一些有實力的學者。

在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廖群就文學學術期刊面臨的困難及存在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一,網路越來越暢通、發達的時代,網上檢索論文成為閱讀論文的主要渠道,研究者大都根據問題的需要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下載,並不在意出自哪本期刊,這對如何呈現期刊、雜誌的特點、如何提升期刊的影響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何在這種形勢下還能吸引讀者對期刊的關注度,是期刊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其二,網上論文更能及時反映新的學術動向及研究成果,同一類型的文章更多更全面,而正式出版的學術期刊往往滯後於網路。其三,近年來學術期刊主觀上似乎也缺乏打造學術重鎮、引領學術研討的意識,極少有意圍繞某個論題專門組織文章展開討論,發表的文章論題比較分散,很難構成學術對話和爭論熱點。以近十年的《文學遺産》《文學評論》為例,在搜索到的1308和1837篇文章中,點擊“商榷”二字,關於古代文學研究商榷方面的文章僅有6篇。其四,頂級期刊似乎並沒有起到引領學術研究前沿和熱點的作用。以近幾年古代文學研究中的熱點文學、地理學、地域文學、家族文學為例,《文學遺産》輸入“地域”一詞,點擊篇題僅7篇,點擊關鍵詞為0,點擊摘要為15篇;《文學評論》輸入“家族”一詞,點擊篇題僅2篇,點擊關鍵詞僅3篇,點擊摘要僅11篇。至於文學統計源期刊是否應對現實問題予以關注?廖群認為文學二級學科專業不同,對現實問題關注的角度、形式會有區別。

研究文藝學的楊建剛教授認為,期刊編輯與學科作者的關注點不一樣,在期刊中看似熱鬧的話題並不代表學術的前沿,很多刊物熱衷於製造熱點,形成外表熱鬧實則空疏的現象。編輯熱衷於引用率和轉載,但這常常並不代表真正的學術熱點。製造話題容易,但如何展開話題,繼而深入研究下去,就難了。

研究古代文學的鄒宗良教授談到,當前學術界對C刊的過度重視,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學術的方向,學術文章本來可以在所屬的刊物上發,但必鬚髮在C刊上才能體現學術價值的評價導向,使得發文作者都往C刊擠,科研成績不是看文章的品質,而是看刊發在什麼刊上,這在客觀上制約了學術的發展。

研究民俗文學的刁統菊從匿名評審的角度談到,匿名評審有優勢,但也有局限,比如,受評審專家個人喜好、學術側重、知識背景等因素影響,專家則不如編輯更了解期刊。至於期刊追求引文率的需求,這導致不少期刊短文章採用得不多。此外,期刊與發文作者聯繫少,稿件投出去,沒有回聲,兩者之間缺乏互動。期刊不太注重對年輕學人的培養和扶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