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曾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如今,科技就像是支點,撬起了整個現代金融業態。
從傳統的銀行物理網點,到線上的網上銀行,再到手機銀行的開發,金融的便利性逐漸提升。當人們正在思考下一步的發展會是如何的時候,英國一家完全基於手機APP的數字銀行Atom,在沒有物理網點和基於PC(個人電腦)的網上銀行的情況下,獲得了英國金融監管機構——審慎監管局(PRA)授予的銀行牌照,並接受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的監管。
引發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這是否就是未來銀行的發展方向?這對銀行的消費者來説意味著什麼?
技術撬動新業態
“在確保安全性的情況下,手機APP的銀行模式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因為這種形式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和自由。”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中國金融服務部合夥人朱宇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許多傳統銀行已經發展出了各種手機APP,與Atom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些傳統銀行還保留了其他的服務提供方式,包括電話、網路、網點和ATM機等。
記者了解到,除了英國的Atom銀行,類似的銀行已在多個國家出現,如德國的Number26銀行和美國的Simple銀行等,業務對象主要為個體,且都是通過移動應用提供服務的銀行。花旗中國零售金融業務數字銀行主管尼勒什·庫瑪(Nilesh Kumar)表示,這些銀行迅速發展並創造了新的市場,特別是這些新型銀行模式吸引了很多不經常使用主流金融服務的群體。
“這些銀行還提供一些引入的功能,如記賬等,而且是用比較生動的形式來展現,比如在個人資産上,用一個氣球來表現資産的增加。”麥肯錫諮詢全球副董事合夥人韓峰表示,這些都是圍繞零售客戶的綜合需求在挖掘業務。此外,有的還偏重提供理財服務,幫助客戶進行資産配置,而這在傳統銀行中都只是為私人銀行客戶提供的服務,屬於比較高端的業務,但實際上中端客戶在這個領域的需求也是比較高的。新型銀行利用機器人投顧,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正好覆蓋了這部分需求。
不難發現,手機APP銀行模式之所以能夠出現,一個重要支撐就是科技的發展。麥肯錫諮詢在近日發佈的一份研報中有這樣的表述: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銀行此前獨享的實體分銷網路優勢開始減小。智慧手機創造了支付的新模式,讓消費者能得到充分的個性化服務。同時,全球的數據變得更為透明和易得,高效計算能力的成本同時大幅降低。
曾有一位金融科技創業者如是説:“1998年,我成立金融科技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伺服器。今天,我不需要這麼做了,因為可以利用公共的雲服務。”
“在此背景下,數字化平臺作為服務渠道的一種被客戶越來越多地採用。”尼勒什·庫瑪表示,這得益於數字化渠道的特性,即任何時候都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這也成為金融新業態迅速發展的技術支撐。
注重客戶“帶入感”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型銀行的出現,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主要有二:一是簡單便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衍行認為,在銀行的貸款管理上,這類銀行可以更多地利用客戶數據分析技術,較為敏捷地完成審批,大大方便了客戶。二是成本低廉。這主要表現在傳統銀行物理網點運營成本過高,而手機APP銀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減這部分開支,使得客戶可以享受更多成本低廉的金融服務。
此外,韓峰表示,新型銀行模式在用戶體驗上是特別的,不僅表現在操作使用上的順暢,還包括情感方面的帶入感,這與網際網路公司的模式是相通的。另外,一些定制化的服務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銀行覆蓋面以外的客戶群體。
換言之,新型銀行的發展更多是由客戶在驅動。在朱宇看來,和傳統銀行相比,手機APP銀行的優勢在於便利,使得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得良好的金融服務,如果結合其他APP的活動場景,其服務的及時性和深度甚至會超過傳統銀行。
客戶驅動還表現在對這類銀行的衡量標準上。韓峰表示,衡量這類銀行的一個標準是KPI,即客戶的月登錄次數。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用戶活躍的手機銀行,客戶每月登錄次數大約在10次左右。但相比而言,澳大利亞的數字化銀行的月登錄次數能達到30多次,更活躍的能到40次以上。“當月登錄次數反映的是客戶黏性,一旦APP的客戶黏性較高,這時做一些交叉銷售就有了基礎。”韓峰説。
業內專家表示,純粹的數字銀行由於沒有歷史積澱,也就沒有傳統銀行的保守謹慎,這就使其能夠更快速地根據客戶對産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變化,靈活地推陳出新,從而更迅速地吸引目標客戶。相對而言,傳統商業銀行由於缺少客戶體驗基因和産品設計基因,要想滿足客戶對豐富、多元形式的需求有一定難度。
尼勒什·庫瑪同時表示,“銀行網點的實體存在往往會給客戶帶來某種安全感。手機APP銀行更適合客戶的日常或短期需求,對於希望通過銀行進行長期儲蓄、投資以及多元化需求的客戶來説,傳統網點會更受青睞。未來,銀行業的服務將更全面,將有線上、線下不同類型的機構並存,分別服務於客戶的不同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數字銀行的存在也推動了傳統銀行更快地轉型,倒逼傳統銀行更多地從客戶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而推動整個銀行業的創新發展。
操作風險需防範
數字銀行要成功,不僅僅是把産品放到網上就結束了,背後的風險審批流程、IT系統和客戶支援等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APP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最大的風險是這些純粹的數字銀行缺乏實體網路架構和運營後臺的有效支撐。”尼勒什·庫瑪表示。
朱宇表示,對於手機APP銀行而言,在新型技術環境下的操作風險防範也會是一大挑戰,許多的操作風險事項只有發生了,才會進行防範,但網路世界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讓非傳統技術環境很難預見和判斷。
風險應當如何防範?多位業內人士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傳統銀行和數字銀行可以加大融合,數字銀行可以在監管許可的範圍內從事傳統銀行的業務,傳統銀行也能夠通過創新和快速響應需求變化更好地服務客戶;另一方面,增加在技術方面的投入,盡可能地避免技術性失誤等風險的出現;同時還要增加在網路安全方面的把控,因為金融服務和消費在許多時候需要更加謹慎和嚴謹的流程以防範諸如反洗錢、反欺詐、誤導銷售等風險。
此外,王衍行認為,由於銀行的風險管理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須要求銀行從業人員德才兼備,否則會給社會帶來紊亂,以致得不償失。
目前,隨著智慧手機在我國的日益普及和人們消費需求的改變,對於手機APP銀行會否在國內出現的討論也日趨熱烈。韓峰認為,“這主要是看監管的發展,因為目前國內的監管規定,如果沒有經過線下身份驗證則只能開二類賬戶,有很多産品和服務的限制。但隨著監管理念的轉變,未來這些限制被突破了,就有可能出現沒有物理網點的銀行”。
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規定,通過傳統銀行櫃面開立的、滿足實名制所有嚴格要求的賬戶,設為全功能一類賬戶。二類戶與一類戶最大區別是不能存取現金、不能向非綁定賬戶轉賬。銀行對二類賬戶還設置了10000元人民幣的單日支付限額。
與此同時,王衍行表示,除金融監管這個因素之外,手機APP銀行出現的條件還包括銀行文化及技術手段、銀行對自身資訊及網路安全地把控、對惡意競爭對手及敵人的防控,以及個人信用體系的完備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