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經歷三期疊加,需求端的“三駕馬車”整體放緩,正經歷新舊動力的陣痛轉型。而以需求端的強刺激來平衡經濟波動的作用則變得較為短效。處於決戰期的中國經濟需要守住底線,關閉政策偏門,打開經濟新窗,著力解決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此,中央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領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決策者堅定不移的方向,是“十三五”時期發展戰略的“衣領子”、“牛鼻子”。改革不走老路,不走歪路,勇闖新路子
不論是寬鬆的貨幣政策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都屬於需求管理,從實際效果來看,作用更多體現在短期。對於中國新常態下中長期增長動力的構建,還需要從與“需求側”相對應的“供給側”入手。為此,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過去短期內依靠過往強刺激實現經濟反彈導致成本過高、可持續發展不利的尷尬局面,著力解決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眼下中國經濟的一劑對症良方,目的是要把過去經濟發展中長期積累的問題“出清”,提高供給品質,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其本質是對生産要素有效供給及利用的管理,從要素、産業、制度、稅收等層面著手,以提高要素生産率為原則,通過市場化改革,釋放市場活力。它既不是過去的“計劃經濟”老路,也不是“供給主義經濟學”的歪路,而是要闖出的新路子。供給和需求兩手抓,但突出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改革的主攻方向,要堅定、大膽、紮實、精準、決不回頭地深入推進。政策組合拳,攻堅克難出實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從根源上解決的經濟長期積累矛盾。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五大政策支柱”整體融合、有機結合、相互配合,形成組合拳,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五大政策支柱中,每一大政策本身也是一系列政策的組合。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一系列政策更具象、著力點更明確,加法和減法拿捏的更精準,該去的要去,該降的必須降,該補的更要補。如宏觀政策上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産業政策上突出淘汰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産能,激發企業活力。微觀政策側重“放水養魚”,確保市場活力。同時,改革本身要完善落實機制,發揮基層首創作用。社會政策守住民生,保基本,保服務,毫不含糊。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核心圍繞“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政策關偏門,經濟開新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解決“表”的問題,也要解決“裏”的問題。“表”體現在經濟結構上的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裏”的關鍵是通過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著力解決産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結構、分配結構等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
“僵屍企業”、高企的企業成本、房地産庫存積壓、有效供給不足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等一系列結構性矛盾突出。這些矛盾主要源自過去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干預過多、拔苗助長、急功近利,而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但病根都是體制問題,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順應市場規律、尊重市場規律,關閉過去政策“偏門”,引導企業主體遵循市場規律發展,開啟經濟發展的“新窗”。
在內外錯綜複雜嚴峻的形勢下,2015年,我國經濟保持了6.9%的速度增長,符合改革預期,其中,服務業增長較快,佔比50.5%繼續超過第二産業。反映服務業活躍程度的指標航空運輸航空旅客運輸量,2015年前11個月累計達到4億多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2%。區域上也出現結構性的良性發展態勢,作為引領新常態的樣本深圳,在嚴峻外部環境下“逆襲增長”。一直堅持供給側的創新驅動,從特區初始以加工貿易和外貿出口等拉動經濟,轉型到上世紀90年代發展高新技術的道路,以及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等引領。深圳克服了“特區不特”質疑和發展的焦慮,堅持“深圳速度”的中長跑。
新興産業、新型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呈蓬勃發展之勢。如新的業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014年增長了31.6%,遠遠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體現新經濟活躍程度的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06.7億件,同比增長4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769.6億元,同比增長35.4%。全國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0.2%,比規上工業快4.1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生産增長1.6倍,工業機器人增長42%。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構建經濟新圖景
改革絕不是“穿舊鞋走老路”,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慢工細活才能煲煮上好的中華“老火靚湯”。面對改革,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坎要邁,關要闖,既要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韌勁,又要有立説力行、立竿見影的狠勁。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政府有能力,市場有潛力,企業有創造力,産業有活力,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這是中國的優勢。現階段,將政策著力點放在加大供給側調整是改革需堅守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底線,引導過剩産能減量和結構調整,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準,才能實現轉型再平衡。2016年中國經濟仍將有信心會保持增長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勢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穩健推進,更著力增長本源創新,強調製度供給,構建發展新體制,以期通過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困境,重塑中國經濟增長紅利可期。積極推進工業4.0、網際網路+,大力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産業規模化發展,推動網際網路經濟創新發展。全面提升的要素生産力,構建適合創新生長的綜合生態體系,提高經濟內生性增長品質和效益,使“中國製造”強筋健骨、提質增效,形成競爭新優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