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北大市場網路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是張維迎教授在《債務與魔鬼》讀書會上的發言
特納勳爵的這本書《債務和魔鬼:貨幣、信貸和全球金融體系重建》一開始就給我們拋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這次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復蘇如此艱難、如此漫長。
其實,我願意給他一個很簡單的答案,就是因為這一次病得太重,病得時間太長,所以不可能很快就完全恢復。我從他的書中分享了好多精彩的觀點,但是讀他的書之後,我也有一些跟他不同的觀點。
1、債務危機從哪來?
特納教授重點關注怎麼走出危機,但我覺得他的書裏面對危機成因的分析也有好多精彩之處。所有的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其實都是債務危機。如果沒有債務危機,就不會有金融危機,也不會有經濟危機。
但問題是,債務怎麼形成的。特納勳爵在書裏面特別詳細地分析了現代銀行制度、金融體系必然導致債務的不斷持續擴展,形成所謂債務密集度過高。我覺得這個分析非常有價值。但我認為他這部分分析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對宏觀貨幣政策對過度債務形成的影響,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現代銀行體系確實可以創造債務和貨幣,而且不可否認金融創新也會提高或強化銀行創造債務的能力,全球化也會使債務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但是,導致金融危機之前出現過度負債以及房地産、股票市場泡沫的核心原因,不是金融體系本身,而是政府的宏觀貨幣政策,特別是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實施超低利率貨幣政策——當經濟中的貨幣已經過多的時候,他依然認為貨幣不足,認為由於新經濟的原因,需要更多的貨幣和更低的利率。所有的貨幣債務,從最根本上説都是由基礎貨幣創造的,因此寬鬆的貨幣政策才是最本質的問題。
此外美國政府的其他政策,包括“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使很多不該買房的人買了房,這也一定會導致過度負債。
為什麼格林斯潘在危機之前沒能看出這些問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經濟學是從通貨膨脹率來判斷貨幣過多還是過少,只要沒有通貨膨脹,或者通貨膨脹在2%—3%的水準,就不認為貨幣過多。
2、人類歷史上的大危機都是由通貨膨脹造成的
特納勳爵認為,傳統經濟學為了數學上的優美和得出確定的結論,忽視現實,把現實中重要的問題假設其不存在。這些批評很有道理,我也非常同意。但是,他忽略了教科書上的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模型是凱恩斯主義的,包括新凱恩斯主義模型、舊凱恩斯主義模型。這些模型把經濟理解為生産一種産品的經濟,這種産品就是GDP。整個經濟就是這一種産品,然後分成可以隨便相加的各個部分。這樣簡單的一個模型,可以得出很多確定性的結論,但是它完全扭曲了經濟。實際上,經濟不是生産一種産品,而是生産好多種産品。尤其從原材料、中間産品,一直到最終産品的生産過程,包含了很多經濟學的微妙之處。比如超發或少發貨幣,對各個部門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基本消費品沒有通貨膨脹因而價格很穩定的時候,原材料的價格可能已經漲得很高,中間産品的價格也可能漲得很高,但是所有觀察宏觀經濟的人,只著眼于CPI(消費者價格指數)這一主要指標。
進一步地,現代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傳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最大區別,就是分工和專業化。分工和專業化導致交易産品的數量越來越多。在傳統的奧地利學派中,龐巴維克提出的迂迴生産理論對我們理解宏觀經濟非常重要。在直接生産時,所有交易的産品就是最終消費品,而在迂迴生産時,我們創造出很多中間産品,最終才有消費品。所以,交易的數量和最終GDP的數量完全不對應,在發達國家,全部的交易量是GDP的三到四倍,而且全球化分工的深化使這個比例還會更高。另外,貨幣不是僅用於消費和GDP等量的那部分交易,而是用於所有産品和財富的交易。最初貨幣數量交易方程的交易量不是GDP,或宏觀經濟學中的Y,而是整個交易量。從這個角度看,GDP與信貸應保持完全一致的增長。全球化使人類的分工程度跳躍式增長,這可能是過去幾十年信貸增長10%—15%,遠高於名義GDP增長5%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通貨膨脹問題上,傳統經濟學教科書認為,只要GDP或消費物價穩定,貨幣就不會過多,也不會發生通貨膨脹。但有時即便通貨膨脹率接近於零,貨幣也已經過多。因此在衡量貨幣多與少的時候,不能再用傳統教科書中的這些理論。財富相對GDP的比重提高,或者説,消費品在當面創造的産品中比例越來越少,這是人類進步的一個標誌。GDP減去消費剩餘的産品就是財富的積累,如果沒有無效浪費的話,它就會不斷地積累。
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習慣按照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思考宏觀經濟問題,比如通貨緊縮。其實從人類歷史來看,好多時候通貨緊縮不是問題,通貨緊縮也許是經濟增長最好的時機,在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和美國,黃金時代恰恰是通貨緊縮的時代。人類歷史上的大危機都是由通貨膨脹造成的,沒有由於通貨緊縮造成的。
3、不能輕易放出魔鬼,否則後患無窮
特納勳爵建議用貨幣為政府融資使經濟走出蕭條。傳統上,政府印發鈔票被經濟學家視為“魔鬼”,但特納勳爵認為,這個魔鬼比債務好,可以降低債務積壓。如果採納這樣的政策,實際結果可能是債務和魔鬼互相加強。導致債務過度的原因就是政府印鈔太多,債務積壓拖累了經濟增長,如果再印發更多的貨幣,靠融資來解決問題的話,就會出現新一輪貨幣增加。貨幣增加又會帶來新的需求,創造其他的泡沫,最後導致新的債務積壓過多。
因此,這個魔鬼不能輕易放出來,否則可能後患無窮。經濟學家之所以認為它是魔鬼,就是它太危險,而且每一個政府都面臨多印鈔票解決問題這種誘惑,無論是解決財政赤字還是解決金融危機。一個法治國家,即使面臨短期災難,也不應為避免這個災難改變我們的規則,也就是説政府應該遵循嚴格的底線和約束。否則我們面臨的不是怎樣走出衰退,而是不斷推進通貨膨脹,最終站在惡性通貨膨脹的戰車上。
特納勳爵認為,傳統經濟學的有效市場理論對金融危機的發生負有責任。其實現代市場已經不是真正的市場,因為在所有現代經濟,貨幣全部由政府印發。這意味著市場中所産品的交易價格最終都是政府決定的。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的市場經濟。
政府可以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創造任何數量的貨幣,這自然會有很大的誘惑,就是前面提到的魔鬼,如果把它放出來就沒有辦法控制它。但是如何約束政府印發貨幣或創造貨幣的道德風險,這是一個全世界的難題,這個難題解決不了,金融危機還將不斷出現。
4、未來怎樣才能不再陷入新的危機
讀特納勳爵的《債務和魔鬼》一書之後,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第一是金本位的問題。雖然恢復金本位或某一種貴金屬通貨是不可能的,但是金本位的思想非常重要。在金本位下,任何人得到金子,必須要用勞動交換和其他資源交換。金子是需要花成本挖掘的,不是可以無成本印發的。因此只有解決貨幣印製成本問題,才能在當前約束政府無節制印發貨幣。例如比特幣,其印發就是有成本的,所以不能髮發。在法定貨幣制度下,弗裏德曼提出的貨幣量固定增長率政策可能是唯一可取的。
第二是部分準備金制度的問題。部分準備金是創造債務的一種方式,也就是銀行系統創造貨幣的方式。那能不能實現全額準備金呢?這個思路值得我們考慮,如果百分之百的準備金,就不存在所謂的金融危機。特納勳爵認為銀行的自有資金充足率應提高到20%—25%,但是如果銀行的準備金比率不斷提高,從現在的10%、12%,逐步提高到70%、80%,那時候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特納勳爵擔心的問題就可以避免。那時銀行的真正功能就恢復到最基本的把儲蓄換為投資。對於消費而言,交易對象也是實實在在的産品,而不是由金融機構創造的虛擬交易。
以上這些方法,雖然會使我們花更長時間才能走出這次危機,但是也許會使我們未來不會再陷入新的危機
評 論